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故事论文范文资料 与中国故事向西讲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故事范文 科目:发表论文 2024-03-01

《中国故事向西讲》:本论文主要论述了故事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2016年1月21日,英国广播公司二台(BBC2)开播纪录片《中华的故事》,笔者随即前往伦敦玛雅视觉国际(英国以制作历史和文化题材为主的纪录片独立制作公司)总部,对该片的主创团队进行了专访.受访者有:该片撰稿人和主持人迈克尔·伍德(Michael Wood),他是英国BBC历史纪录片著名主持人、历史学家、曼彻斯特大学教授,其节目在西方世界广泛播出;该片导演丽贝卡·多布斯(Rebecca Dobbs);制作团队的另外两名核心成员李斯姣(Tina Li)和苏珊娜·桑顿(Susanna Thornton).本次采访旨在了解这部纪录片的制作目的、独特视角和叙述模式,希望对于我们面向西方受众讲述中国故事有所启发.

一、超越西方既定模式讲述中国故事

问:这次来伦敦调研,是想聆听BBC资深纪录片制片人、导演和主持人面向西方受众制作中国影片的见解和体会.恰逢上周四,BBC2播出了你们制作的《中华的故事》第一集.节目一播出,立刻被中国网友译成中文上传,网上讨论格外热烈.大家几乎不敢相信一向被认为对中国持批评态度(有人甚至用“黑中国”这种说法)的BBC竟然一反常态,以如此友好而崭新的视角向西方世界介绍了一个历久弥新的中国.到目前为止,这部纪录片是我们看到的对中国以及中国文化最客观、最正面的传播范本.

丽贝卡:我们认为不是最正面的,而是最公正(fair)的.

问:除《中国花园》和《艺术中国》外,BBC 之前的新闻报道和《中国人来了》等纪录片向世界传达了中国太多的负面形象.

丽贝卡:另外还有一部非常好的纪录片就是《云之南》,拍得非常美.它是在一个中国的小村庄里跟踪观察拍摄的.你说得很对,一些制作人有先入之见,对于拍摄异国文化题材的片子来说,这种态度很不好.即使是现在,我也很惊讶地看到有些人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这是一种懒惰的思维惯性.制作这部影片时,我们就了解到在西方有这么一种偏见,即:中国人非常难以接近和了解.这就是为什么拍摄《中华的故事》会很有帮助,因为正是通过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你才能很好地了解这个国家的人,他们的性情和品质也能通过纪录片真实地表现出来.总而言之,对我们来讲,制作《中华的故事》有几个原则:我们尽可能地以爱与公正之心来制作这部系列片,并尽量让更多的中国人(中国的学者以及老百姓)、中国人的声音出现在镜头里.我们既要展现中国的今天,也要解释中国的过去.

问:这正是这部片子打动我们的地方.伍德先生,作为主持人,您的解说和丰富的面部表情由衷地表现了对中国人、中国文化和历史的欣赏与尊重.您为何拥有了这样的制作情怀?

伍德:我们制作文化类、历史类影片,这些影片有的会在100到150个国家或地区播放.我认为制作此类影片时,如果你对当地人没有同情,更确切地说是同理心(empathy),你是不会真正理解(当地的)任何事情的.拥有同理心,也是一个历史学家的使命,这一点很重要.我们是站在中国人的视角、和中国朋友以及中国同事共同制作这部片子的.我们没觉得自己是站在中国文化之外的观望者.上世纪80年代初,我开始游历中国,游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印象最深的是中国人,他们留给我非常积极的印象.在我的经历中,中国人总是非常友善、热情、乐观而有耐心.他们身上的许多品质在当时就感染了我.当我们开始拍摄这部影片时,我说仅仅制作一个罗列(中国历史)事实的纪录片没意思.你可以讲述中国历朝历代的故事,但最好的做法是能抓住英国观众、美国观众乃至整个西方观众对于事物的理解方式,使他们一旦看了这个片子,就会想到:第一,我喜欢这个民族,第二,我想到那里去.这是意义所在.为此,你必须站在中国人的位置去观察中国.因此,我们采访的都是中国人.采访学者时,我们尽量避免找那些年纪大的、严肃的学者,我们喜欢找充满活力的年轻人.最重要的是,要由中国人自己讲中国故事.普通中国人的讲述贯穿了整个纪录片.

当我们制作关于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4000多年历史的大国的影片时,如果不去欣赏(celebrate)中国的伟大,那会是多么糟糕!这不是一个合格的电影人的做法.中国今天所取得的成就来之不易,就像印度一样经历了很多的辉煌与不幸.在过去一个世纪中,没有哪个民族像中国人民那样历经如此多的苦难!然而时过境迁,现在正是重温历史的大好时机.如果还是采取一种批判和冷漠的态度去对待他国文化,既不明智、也不公平.我们需要更多的同理心和开明的态度.主席来访,在英国议会发表讲话,下议院议长就历史提出的一些观点令我感到有些气愤.这样对待客人很粗鲁而且很愚蠢.虽然我们英国人对自己的议会体系感到很自豪,但是中国从孔子时期就开始对法的本质、社会公义和自由进行探讨了!

问:那么,您认为该纪录片的这种话语范式是中国故事在西方传播中的偶然现象吗?

伍德:我认为关于中国有几种叙事.中国叙事一直随着时间流逝而不断变迁.在十六、十七世纪的哲学时代(the time of the philosophes),中国是世界上的伟大文明.十六世纪去中国传教的基督徒利玛窦写道:中国依然是世界上的伟大文明,有最好的政体,哲人理政.这种观念一直流传至1800年左右.法国人写道:中国是了不起的文明古国,其古典文学可以与我们古希腊、古罗马的古典文学相媲美;他们甚至比我们更伟大、更富有,就连他们的社会立法也比我们的先进,虽然是专制暴君的统治,但依然不失为一种伟大文明.这就是那时关于中国的想象.而在接下来的整个十九世纪,这种想象开始改变,西方帝国主义扩张愈演愈烈,开始对中国粗暴无礼,随之而来的是两次战争并且还出现了“东亚病夫”这样的说法.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在20世纪40年代,我们也可以发现西方人用优美的文笔描写中国人的卓越素质,他们笔下的中国人充满情趣与乐观精神,这其中还包括40年生在延安的许多美好而有趣的运动.但一旦赢了,西方人就开始支持国民党,美国人开始使用“我们失去了中国”的修辞,这是他们当时的用语.接着是修辞,冷战修辞亦持续了很久.后来,新的中国叙事在时代出现了,主题是发展与经济的快速增长.过去30年里,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中国叙事由两部分组成:一面是中国大规模、快速地发展,高楼拔地而起,城市化发展迅速等;另一面则依然是执政的“威权国家”.尽管我们知道你们有精彩的历史,有紫禁城和兵马俑,但现代化的经济繁荣与执政是我们在西方世界看到的两种主要的中国叙事.没有人说起现在中国人民正处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尽管(这样的事实)随处可见;没有人提到中国文明的丰富多彩及其地区多样性.所以,我们就想在这部纪录片中以超越既定叙事的视野讲述中国故事,这会很有意思.

故事论文参考资料:

商业故事杂志

商业故事期刊

家庭教育故事征文

编辑部的故事

故事大王杂志

故事杂志投稿

结论:中国故事向西讲为适合故事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故事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