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对外传播论文范文资料 与边疆对外传播中认同构建个案分析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对外传播范文 科目:发表论文 2024-03-02

《边疆对外传播中认同构建个案分析》:本文是一篇关于对外传播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2014年,一位名叫库尔班江·赛买提的新疆人,开启了一场名为《我从新疆来》的对外传播之旅.他用《我从新疆来》架起一座新疆(人)和外部沟通的桥梁.他用时一年,走访20多个城市,记录100位新疆人的故事,出版《我从新疆来》.该书不仅发行了中文版,还发行了维吾尔语版,同时翻译英、法、德、俄、日、阿拉伯、土耳其等语版本,面向全球发行.

《我从新疆来》一经面世,反响巨大.2014年12月9日,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会见库尔班江和书中人物代表.2015年6月,美国前总统卡特邀请库尔班江参加庆祝中美建交36周年的慈善晚宴.同年9月受邀在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多所北美高校巡回演讲.2016年6月,《我从新疆来》同名纪录片在央视播出.

库尔班江采用多种形式推广《我从新疆来》,包括50多次专题报道,50余场专题演讲,以及担任节目嘉宾,参加电视选秀,组织网络问答等.由此将《我从新疆来》打造成一个立体、饱满、生动的对外传播案例——它讲述和记录普通新疆人的故事,将对外传播的内容原点回归到最基本的“人性”层面;它以认同构建为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沟通对话,整合、组织、动员各种社会资源,实现最大的对外传播效果.

一、边疆对外传播和认同构建

对外传播,广义上是指一个国家各种对外交流活动的总和;狭义上是指传播者向外国进行有目的的新闻报道行为.①过去,对外传播强调国际政治中的“国家主体”身份,重视意识形态宣传.近年,随着传播技术发展和社会环境变化,传统“宣传”理念逐渐被“传播”理念取代,强调多元主体的能动性,及各种“软实力”的达成.基于此,笔者曾提出“边疆对外传播”概念,它以“让外界了解边疆,向外界说明边疆”为内涵,以“塑造边疆形象,提升边疆实力”为目标②.

这一概念倡导“政治化”和“去政治化”有机结合,既强调边疆问题的政治性和敏感性,又尊重传播实践的专业性和规律性.对策上开放双重话语空间,构建多元对话机制③;操作上遵循“地-中-华-外”传播路径.边疆事件爆发,以“边疆地区政府/组织/公众”为信息传播起点,通过“地方媒体-主流外宣媒体-境外华文媒体-外国主流媒体”等的垂直或水平传播,信息在“地方公众-国内公众-境外华人-海外公众”等不同层面形成垂直或水平流动——整个过程表现为“一种方向性的复杂传播系统”④.

对外传播的最终目的在于消除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⑤,以此达成各种社会成员之间的双向“认同”.然而,“认同”是个复杂的概念——它“是一种主观建构,即对诸如一致性、存在感、身份感、意义感、归属感的体认和想象”⑥,可以有不同的类型划分和现实关照.国家形象传播的认同构建往往涉及“作为政治宣传机制的意识形态意义”和“作为身份认同的文化心理意义”两种.⑦而文化心理意义上的身份认同,直接“影响着公众理解和阐释‘像化’国家形象的那些根深蒂固的知识立场、情感态度、泛化概念,以及图像和形象等”⑧.边疆特定的地理时空、文化风俗、形象认知,要求其必须从认同构建出发,设计行之有效的传播策略.

二、《我从新疆来》中的个体认同分析

个体认同解决“我是谁”的问题,即在明晰自我概念的基础上,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对自己所处的社会身份、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进行接纳和认同.从“认同和传播”的关系来看,个体认同是传播对话的重要基础,而传播本身又是建构个体认同的重要途径.个体认同的演进方式无外乎“外推”(即由己及人,用个体的价值标准去“理解”他人)和“内生”两种,但采取“内生”方式,即通过增加人们之间实际的共同点来促进“人类共主体形态”的形成,是“形成、维护和扩大人类普遍价值的根本途径”⑨.这在库尔班江身上表现的最为明显.

库尔班江是新疆和田人,穆斯林,维吾尔族,曾任 电视台纪录片频道摄像师,后任自由摄影师,独立策展人.作为一个有着鲜明地域文化差异、民族身份差异、宗教信仰差异、个人成长差异,以及职业经历差异的个体,库尔班江在寻找个体认同中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

书中,库尔班江用“混世魔王”形容走出新疆之前的自己.家里突然遭遇“经济危机”和“父亲失踪”,让他很早就承担了赚钱还债、养家糊口的责任.他还 、“混社会”、聚众打架.但父亲的回归和摄影师孟晓程的出现“拯救”了他.原来,父亲是被内地好心人收留,且不计回报;孟晓程把他带出新疆,并走向纪录片创作之路.

刚“走出去”的库尔班江并没真正“走出来”.他经常对人冷嘲热讽、耍脾气,不让拍关于宗教信仰的东西,一度被批评“不懂事、不包容、没有胸怀、不懂得尊重别人、干不了大事儿等”⑩.后来,他对自己又过于严苛,事事都要做到最好,容不得别人说半句新疆或者维吾尔族的不好.但是,随着社会交往加深,他开始抛开地域和民族偏见,重新审视自己.在四川地震灾区,他感激当地老乡帮他解决“吃饭难”问题.一位老太太拿出最好的腊肠给他吃,他抛开穆斯林的风俗,夹起腊肠,趁人不察偷偷扔掉,然后大赞“好吃”,这样做只是因为尊重.

“走出来”的库尔班江也受到穆斯林和家乡同胞的质疑.在和田,因为库尔班江兄弟到内地发展,他的父母经常受到一些异样的眼光和类似“你的孩子回来了是不是还得找翻译”之类的揶揄.这些评价也使他陷入自己“维族气质”是否变弱了的苦恼.但他最终认识到:“我”既不代表新疆,也不代表维吾尔族,“我”只代表我自己——一个普通的新疆人,一个普通的摄影师,一个努力做事、渴望实现自己价值的人.

当《我从新疆来》变成一个现象,库尔班江也一下释放开来——从“草根”成为连接新疆和外地的“精英”.他在“寻找自我”的过程中,逐渐淡化原先那些符号化和标签化的身份认同危机,通过回归到“普通人”,把自己的生命情感完全解放出来,用“普通人”的身份定位强化人和人的平等、友善、宽容,从而为“传播和认同”的跨文化对话奠定基础.

三、《我从新疆来》中的群体认同分析

群体认同至少涉及族群(民族)和地域两个层面.族群(民族)认同是指“一个民族的人们对其自然文化倾向性的认可和共识”11;地域认同是指“人们在地理范围、文化方面和自己有着直接关联的自然共同体的归属性观念和感情忠诚,是人们关于生活方式、情感等文化精神方面的地域性集体心理结构”12.从跨文化传播看,它还涉及群体内“自我认同”和群体外“他者认同”的互动.《我从新疆来》的群体认同构建体现了这种复杂的关系.

对外传播论文参考资料:

科技传播期刊

新闻传播杂志

新闻传播杂志社

新闻传播期刊

新闻和传播杂志

传播论文

结论:边疆对外传播中认同构建个案分析为大学硕士与本科对外传播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对外传播》方面论文范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