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世纪失之交臂论文范文资料 与我和我的世纪失之交臂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世纪失之交臂范文 科目:发表论文 2024-02-15

《我和我的世纪失之交臂》:本论文主要论述了世纪失之交臂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喜剧作家》这本书里收录了几篇我三十年前写的小说,那时候我是一个文学青年.

三十年前,我有很大的期望.我当时想,我这书写的得有多好啊,大家读着得有多激动啊.就像加缪《鼠疫》里的主人公格朗,他白天积极参加扑灭鼠疫的战斗,晚上赶回家写作,翻来覆去地改一个开头.想的就是,当编辑拿到书稿,刚看完开头就会忍不住站起来,对身边的助手说:先生们,脱帽致敬!

当时的我想,别说脱帽致敬了,至少能有个人来握握我的手,说,写的不错.现在有了,张悦然、史航他们伸出手来,还是年轻的手,但我的手已经是老手了.很感慨.

最后一篇小说

《喜剧作家》里收录的第一篇小说《姐儿俩》,其实是我三十年前写的最后一篇.

小说写在1987年,那时大家都想出国,包括我也想出国.大学同学本来定期聚会,后来大家陆续出国,每次聚会到的人越来越少.这是一个时代背景.还有一个背景是“”.小说讲的是“姐姐”在“”中揭发父亲的信,导致父亲惨死.“姐姐”负疚一生,在怨恨她的母亲去世后,又想代替父母管住一心出国留学的“妹妹”.

很多年前我读亚里士多德谈悲剧,文中说,一个事情,它不得不发生,这就是悲剧,偶然发生的那不是悲剧.我一直有一个兴趣,比如我们看一个斜坡,一个球往下滚,谁也拦不住它,它从一开始就有滚到底的趋势.我就想写这个,一个事开始要发生,到后来也一定要发生,谁也拦不住.所以这个“姐姐”一直要劝阻“妹妹”出国,后来还找小说里的“我”去帮忙,但“我”也没认真去帮忙劝.总之,这就是个必然的悲剧的过程.

张悦然提到喜欢《姐儿俩》这篇,并对其中的叙述者“我”很感兴趣.这也是这篇小说的一个亮点.我们知道,一般叙述者是对故事负有责任的,比如三国或者水浒里的说书人.但我当时有一个很叛逆的想法,想写一个不太负责的讲述者.他不仅作为叙述者不太负责,我还想写这个人物和这个小说里的其他人物也都没什么关系.所以你就看到小说里的“我”在“姐姐”和“妹妹”之间游走,又像要和“姐姐”恋爱,又像和“妹妹”在一起.

我当时写完寄给我父亲.他说,你写这个人没用,他起码得和小说里的人物发生点关系.我给父亲回了封信,说我就是想写一个没用的人.

怎么说呢?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事情,我都关心.如果有人托我做一件事,我也会尽力去做,但是,适可而止.我认为,这世界上每个人做的事情是太多了而不是太少了.如果每个人都少做一些事,就好了.我认为我们对世界应该有两个态度,一个是真诚热爱,一个是冷眼旁观.我当时就是以这个心态去写的,就想写这么个人.

三十年前,这篇文章发表了.但编辑把结尾删掉了.小说的结尾本来是“妹妹”坐上去往美国的飞机,走了后,“姐姐”和“我”商量怎么安葬父母.“我”说立墓碑,落款是“孝女”之类的,但“姐姐”说,还是叫“不孝女”吧.通过这个小细节,其实我是想写——“姐姐”已经完全退到了她父母的世界里去了,虽然父母不在了,她还满心想着父母的意愿是怎样的.

可是编辑把我自以为的这个小给删除了,文章到妹妹上飞机就结束了.并不是因为版面不够,文章结尾还有很大一片空白.编辑宁肯空着一截纸,也不愿意放这些字.我比较脆弱,我当时就想,小说编辑都不一定理解你,读者更不一定了.之后我就没再写小说了.

我其实也是“悔少作”的,最早写的几十万字小说习作,25年前就烧掉了.余下的十多篇,也几十年间不曾寓目,还是母亲替我编“三十年集”时提起:“你不是写过不少小说吗?”这些手稿才从友人家的地下室里抢救出来.

世界的灰度

在新书的卷首,我添了一句题词,出自俄国诗人茨维塔耶娃:“我与我的世纪失之交臂.”我是借来概括自己笔下的这些人物——他们与当时的读者失之交臂.

小说集中,《走向》写牙科医生与妻子离异,但又不想让前来探亲的父亲知晓,为此愁苦不已.《墨西哥城之夜》里,夫妻离婚已久,但因当时商品房买卖并不方便,加上北京本地人不能住旅馆的规定,出现了前夫和妻子现在的家庭共同生活的奇特场景.《世上的盐》讲述一对男女在海滩的偶遇与分别,以《圣经》中的一句引语结尾:“你们是世上的盐,盐若是失了味,怎能叫它再咸呢?”

都是些进退两难的小人物.我想人生可能也就是这么回事.就像我这小说,当年我很认真做的事,很期待说的话,没有动静;当反应来临,我已经不做这件事了.

张悦然评价说,冷漠是我文字中一以贯之的东西.这确实是我的一个价值观.我觉得黑暗是情感的深度,情感深到一定地步就是黑的,就看不见底了.像探身去看一个深渊,那东西深得不见底了,就是这个东西.三十年前我就很热爱,到现在也没变.

自己在写《姐儿俩》时受到鲁迅《孔乙己》的影响.这也是我最喜欢的鲁迅的小说.这小说一共不到3000字.他的叙述者是个小伙计,和孔乙己没什么关系.孔乙己来了,就写他,没来,就不写.所以孔乙己一生大的事情,包括考试没有中,包括偷人书,包括腿被打折了,这都是听别人说的事儿.

书是怎么结尾的呢?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我觉得这个小说的真正在这里.孔乙己和世界的唯一联系是他欠酒馆的钱.现在连这个都没有了.

人生的两套话

我一生有一个恐惧,我特别怕做活动的时候突然有一个人站出来问,第495页说的是什么事儿.所以,我一生也做好了一个准备,我会对答如流,第495页讲的是什么.

我还记得一次做活动,在上海和马家辉一起谈《小团圓》,家辉是一个性情中人,他先讲了足足40分钟.突然有一个读者站出来说,你们在这儿讲张爱玲,知道上海四个才女的名字吗,你们就在这儿说.

我说,我知道,她们分别是张爱玲、潘柳黛、关露、苏青.那人就坐下了.

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

和鲁迅同时期的一个作家叫叶灵凤,写了一篇小说《穷愁的自传》,发表在自己主编的《现代小说》里.其中,主人公有这么一段:“照着老例,起身后我便将十二枚铜元从旧货摊上买来的一册《呐喊》撕下三面到露台上去大便.”

鲁迅可没招他惹他啊.但这时也没搭理他.大概过了四五年,《呐喊》里面的一篇小说《阿Q正传》改成了戏,在《戏》周刊上登了.叶灵凤又写了篇评论登在周刊上.鲁迅想,机会到了,写了一封《答<戏>周刊编者信》.

里面有这么一句话,“我记得《戏》周刊上已曾发表过叶灵凤两位先生的文章;叶先生还画了一幅阿Q像,好像我那一本《呐喊》还没有在上茅厕时候用尽,倘不是多年便秘,那一定是又买了一本新的了.”

这是我最喜欢的鲁迅.当年你无缘无故招惹我一下,提到我的书,我就一直在这儿等你,这种回击的想法应该是早有了,但一直等机会呢.

当然,鲁迅嘲笑人,没把自己排除在外.

我有时间的焦虑症,年轻时候尤甚.每一天都怕这一天白白浪费.为什么要看书?看书是一个最起码的不浪费的标志,至少这天我看了书.我很欣赏作家福楼拜,他写最后一本书的时候——为了写这本书他读了1200本书,写到一半的时候他突然倒地中风,这时候书没写完.你想想,倒地瞬间的福楼拜得多遗憾啊,这一生最大的愿望没达成.

(根据止庵对谈张悦然、史航整理,有删节和调整)

责任编辑:张蕾磊

世纪失之交臂论文参考资料:

新世纪周刊

结论:我和我的世纪失之交臂为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世纪失之交臂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世纪失之交臂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