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金陵派竹刻论文范文资料 与金陵派竹刻与其艺术特色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金陵派竹刻范文 科目:论文范文 2024-03-01

《金陵派竹刻与其艺术特色》:本文关于金陵派竹刻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金陵竹刻是中国竹刻艺坛两大流派之一,有关文献记载最早见于清代嘉庆年间嘉定人金元钰著《竹人录》:“雕琢有两派,一始于金陵濮仲谦,一始于吾邑朱松邻.”之后此说便较多地散见于清代和今人的相关著述中.

关于濮仲谦竹刻,明末清初张岱《陶庵梦忆》、清初宋荔裳《竹罂草堂歌》、刘銮《五石瓠(hù)》和《太平府志》等都有记述和极高评价,今故宫博物院藏有其作品.

金陵派竹刻以南京为中心,创始人为明成化至嘉靖年间的李耀和万历至清初的濮仲谦,两人均为金陵人.当时较著名的竹刻艺人还有李赞和蒋诚等.清代中前期,这一流派的领军人物为潘西凤等人.清末,南京竹刻业仍很兴旺,城南从事扇骨雕刻的作坊和店家很多.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南京竹刻艺人尚有五六十人之多,其中较著名的有张家秀、张云举、秦富元、俞文龙、陈识泰等,店家、作坊多集中于门东的半边营、木匠营和马道街,以及江宁的三庄等地.50年代后,艺人大多在秦淮制扇社从事扇骨雕刻,代表性艺人为赵德桢.当时南京著名的篆刻家朱光奇、瓷刻家朱啸山和刻字家羊光等人也都从事过竹刻创作.目前,金陵派竹刻的代表性传人为赵荣和倪小舟等.

金陵派竹刻艺术特色

其一,浅刻、简约、雅洁是古今金陵竹刻的主要艺术特征.

清代中期以前的金陵竹刻大多以简洁、浅刻为特色,讲究因材制宜、就形取势、随形施刻,雕琢时不做过多人工修饰,浅浅几凿而自然成器,寥寥数刀却意境深远,格调古朴而淡雅.清末至现代的金陵竹刻中,多数作品的风格仍是如此.而清金元钰在《竹人录》中评金陵竹刻“濮派浅率不耐寻味”,今人也有在以此评说金陵竹刻,实则是非常片面的.金西厓先生在《刻竹小言》中就认为“金坚斋(注:即金元钰)断然濮派浅率不耐寻味,远不如朱,实囿于地方门户之见”.笔者以为,金陵和嘉定两派竹刻风格,尤如国画中的写意和工笔画,或似明清家具中的“苏做”和“广做”,两者风格迥异,各有所长,不宜用一个标准评论孰优孰劣.

其二,“留青”成为清末至今金陵竹刻的主要技艺特色,并保持传统的刀工风格.

“留青”,顾名思义,就是保留竹子表面的青筠做画面图纹,铲去花纹以外的青皮,露出下面的竹肌做地,形成“阳文”,故也称“留青阳刻”.这一技法明代以前已有,至明末张希黄时更臻完善.金陵竹刻何时始有“留青”技法,已无从查考,但据南京竹刻老艺人所述,清代末年“留青”已成为金陵竹刻主流,同时这也是长三角一些地区竹刻的共同审美趋势.但虽同为“留青”,金陵竹刻与他地却有很大不同.目前有些“留青”竹刻过多使用较平的刮磨技法,图纹可渐进修饰改动,既缺少层次变化,又无传统的刀法笔锋.而金陵“留青”竹刻,从清末至当代的赵德桢、赵荣、倪小舟等传人,均一脉传承了明清时期的传统作风,以刀,讲究笔锋.阴刻“勾勒”叶筋、翎毛、衣纹、发髻等,一刀下去,一气呵成,犹如白描运线,或圆润流畅,或抑扬顿挫,刀刀精致;浅刻阳文,轮廓清晰,层次分明,用刀干脆利落,绝不拖泥带水.依画面需要,也用刮刀法,但刮刀讲究层次,分出深浅,形成色泽自然退晕的效果,其功力之深、遗风之浓,他处少见.

金陵竹刻流派形成的原因

金陵竹刻之所以成为明清竹坛两大流派之一,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受其特有的社会人文和地域环境等因素影响才做到以形成.

其一,金陵折扇业的发达为竹刻流派的诞生提供了沃土.

金陵竹刻的载体品种,不论古今,扇骨雕刻是大宗.据史料,折扇约在宋代由日本经朝鲜传入我国,明初在江南流行,逐渐成为官僚和文人雅士的时尚之物.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但南京仍保有留都六部等一套机构,官宦云集,文人荟萃,于是折扇业便迅速在当地发展起来,盛况空前,至清代最盛时从业人员有2000多人.《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明代南京折扇”词条:“明时南京折扇作坊、店肆,多集中于通济门外和三山街、绸缎廊一带,计有数十家之多.”于是早先一直没有形成气候的竹刻工艺便找到了催生的“沃土”,很快进入到金陵扇骨制作中,如明周晖《金陵琐事》:“李昭、李赞、蒋诚制扇骨极精工”,《续金陵琐事》:“李郎竹骨名遍天下”,清翰林院侍读、刑部尚书汪士禛《香祖笔记》:“成弘间,留都扇骨,以李昭制者为最”.李昭即金陵派竹刻最早创始人李耀.其后的濮仲谦,同样也是一位扇骨高手.及至后来,一柄雕刻精美的竹制扇骨,价值甚至要高于大赤金扇面和其他名材扇骨.如《野获编》:“折扇,凡紫檀、、乌木,俱目为俗制.唯以棕竹毛竹为之者,称怀袖雅物.其面重金,也不足贵,唯骨为时尚.”至此,配有精致雕镂竹骨的折扇,成为高品位的实用品、艺术品,也成为官宦文人身份的一种标志物.随着需求不断增加,从艺者也愈益增多,从而为金陵流派的产生及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其二,竹刻载体品类是金陵派形成独特艺术风貌的根源.

南京与嘉定相距不远,为何两派竹刻风格如此大相径庭呢?笔者以为,这与两派竹刻的载体品类密切相关.嘉定三朱,竹坛无人不晓他们那精雕深镂的笔筒珍品,但却无人提到三朱刻有扇骨.而说到金陵李、濮,必说扇骨.金陵派竹刻的起源与发展与扇骨密不可分.笔筒竹材近根部粗壮厚实,自然可高、深浮雕甚至透雕;而扇骨厚不过数毫米,只能浅刻,这就是两派风格迥异的根源.此外,南京作为历史古都,深厚的文化渊源使许多艺术品讲究神似,追求意境,也渗透到竹刻艺术创作中.尤其是濮仲谦的作品,其寓意之深、境界之高,不能说不是受到这种艺术氛围的影响.

其三,李耀、濮仲谦等名家的出现促进了金陵竹刻流派的诞生.

自清人金元钰提出金陵竹刻系濮仲谦所创后,后人、包括当代学术界多沿袭此观点.而对于在濮氏之前的李耀的作用和地位,则有争议.笔者以为,李、濮二人均应同为金陵派竹刻的创始人.因为李耀的作品不论扇骨还是印章雕刻,风格大多简洁明快,金陵竹刻简、浅的艺术特征就是自李耀始,濮仲谦扇骨雕刻,其实是在李耀基础上的发展.清汪士禛《香祖笔记》和《续金陵琐事》等,均认为李耀扇骨雕刻为当时金陵之最,名誉天下,评价极高.而濮仲谦作品技艺之巧、意境之深,早已做到到数百年来竹坛的认可.正是由于李、濮两人独特的竹刻艺术风格以及非凡的艺术成就,从而大大提高了金陵竹刻的文化品位和技艺水平,扩大了它在全国的影响,使它在竹坛成为一个独立流派.

金陵派竹刻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金陵派竹刻与其艺术特色为大学硕士与本科金陵派竹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金陵派竹刻方面论文范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