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反向论文范文资料 与商标侵权中反向混淆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反向范文 科目:论文范文 2024-02-29

《商标侵权中反向混淆》:这篇反向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摘 要:反向混淆是一种新型的商标侵权形式,它不仅会使消费者产生混淆,而且会损害在先商标人的信誉,是由美国法院通过对相关判例的提炼而来的.虽然我国商标法中并未明确规定反向混淆,但在司法实践中,此类案件一旦出现就纷繁复杂.如何认定反向混淆的构成要件成为学术界、司法实务界探讨的新的问题.本文拟从商标在后使用者的市场地位必然强于在先使用者,不以商标在后使用者的主观恶意为构成要件,消费者对二者的商品来源发生混淆并切实造成了危害后果,二者的商品或服务存在相同或相似等构成要件进行分析,并期望能对完善我国商标立法提出借鉴意义.

关键词:反向混淆;商标侵权;正向混淆

一、反向混淆的概念

“反向混淆”并不是传统商标法律制度中的概念,它是由上世纪70年代美国法院通过若干相关案例提炼而来,是指在后商标使用人对商标的使用已使之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以至于消费者会误认为在前的商标使用人的商品来源于在后商标使用人或认为二者之间存在某种赞助或认可的联系.

《联邦德国商标法》第31条规定,适用本法中的规定,并不因商标在形式上的差异(文字商标或图形商标),也不因商标在其他方面有所改变,而受到影响.商标、纹章、姓名、商号,和商品上的其他标志,不论以何种方式改变,只要足以在交易中引起混淆,均不影响本法的适用.可见,各国对混淆的使用不局限在狭义的商标上.

二、反向混淆的构成要素

1.商标的在前使用者的市场地位必然要弱于在后使用者

遵循反向混淆的“反向”之本义,消费者看到两个标志会产生原告的产品可能来源于被告,或者原告和被告之间存在许可、赞助等某种合作关系等错误认识.对美国有关反向混淆的判例和我国“蓝色风暴”商标侵权案进行分析,不难看出都是处于强势地位的企业都对处于相对弱势的在先商标权人实施了侵权行为.

如何区分企业的知名度,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考虑:在反向混淆的经典案例中,侵权者大多数都是相关行业的龙头老大,其知名度、实力要远远强于商标的在先使用者,在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产品并拥有丰富的市场资源的大公司.而在先商标使用者一般属于中小企业,在市场上籍籍无名或者影响较小.

2.不以商标在后使用者存在恶意为必要条件

在反向混淆中,认定是否构成侵权,应采取严格结果责任原则,不应以侵权人主观上是否存在恶意为要件,尽管在后商标使用者往往心存恶意.如果侵权人不知在先使用者已经注册商标,但客观上却造成了反向混淆的结果,毫无疑问这种侵权也应受到法律的惩戒.商标反向混淆强调的就是在注册商标所有人在市场中所拥有的独立身份并开拓自己的市场份额,因此被告是否存在恶意不影响反向混淆的成立.

3.消费者对商标在先使用者和在后使用者的商品来源发生混淆,并切实造成了危害结果

在反向混淆中,要求消费者确实就商品来源发生混淆,并且造成了危害结果.这种危害不同于正向混淆,不再是利用原告的声誉和强大的市场占有率来搭售自己的商品,而是拥有强大经济实力的商标在后使用者企图将在先使用者的商标占为己有,从而压缩商标在先使用者正常运行的品牌空间.所以对那些渴望通过建立自己的品牌把企业做大做强的中、小企业的品牌价值将造成抑制,使其受到利益损失.无论基于何种原因,只要造成了消费者混淆,并且给在先商标使用者的利益造成了损失,在后商标使用人都要承担侵权责任.

4.在先商标使用者和在后商标使用者的商品或服务存在近似或相近

商标的宗旨在于制止商标权人的商标被非法利用造成消费者认知上的混淆.而造成消费者对侵权人、商标权人的商品产生反向混淆的主要原因在于二者在商品或服务上存在相同或近似,或者至少要求两者的产品存在相关性.

如果二者的商品或服务是不同类的,那么即使商标被知名大企业所利用,也不会产生反向混淆的问题,而是会发生商标侵权中的另一个问题——反淡化.提起苹果人们一般都会联想到电脑、手机等,绝对不会想到这是个服务品牌.

三、反向混淆对完善我国商标立法的借鉴

目前,反向混淆理论已经被美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三次重述)及美国专利商标局的授权程序所认可.在美国如果发生了反向混淆侵权,权利人也可以依据联邦商标法提起诉讼,可以依据各州的普通法提起诉讼,也可以依据联邦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提起诉讼,虽然当事人可以有多种选择,但是《美国商标法》第16条又明确规定,如果申请注册的商标和他人已在先注册的另一商标非常相似,或者有人在该申请以前已经提出申请,致申请人使用该商标于其商品或服务上可能引起混淆、错误或欺骗者,专利局长可以宣布商标注册存在冲突.在申请和商标注册之间如后者的使用权已成为不可争议的,不能宣布冲突.美国商标法之所以如此规定是充分的考虑了消费者在商标认知方面的认同程度.

我国《商标法》第五十二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均属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一)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和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的;(二)销售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的;(三)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的;(四)未经商标注册人同意,更换其注册商标并将该更换商标的商品又投入市场的;(五)给他人的注册商标专用权造成其他损害的.”其中第1项规定属于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这似乎是将正向混淆和反向混淆放在一起规范的,“蓝色风暴”案件也是直接依据的该条款.第5项所规定的“其他损害”依据《商标法实施条例》第50条的规定,指(1)在同一种或者类似商品上,将和他人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标志作为商品名称或者商品装潢使用,误导公众的;(2)故意为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提供倉储、运输、邮寄、隐匿等便利条件的.

虽然我国《商标法》并未明确规定反向混淆这一侵权模式,但是从我国的立法模式来看,我国的商标立法并没有明显的漏洞,只是法官习惯于正向混淆,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不敢大胆的起用反向混淆这一概念.根据我国的司法实务现状和法官水平较低的现实,有必要在《商标法》的司法解释中明确这一侵权形式,为法官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司法实践中,反向混淆理论为法院解决纷繁复杂的商标侵权新问题延伸了视野和空间,并提供了必要的参考坐标,反向混淆理论将逐渐成为解决商标侵权纠纷的重要理论.

参考文献:

[1]王海英.商标侵权中的反向混淆[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6期.

反向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商标侵权中反向混淆为关于对写作反向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ps反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