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苏轼论文范文资料 与纠结于出入路上苏轼(散文)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苏轼范文 科目:论文提纲 2024-03-23

《纠结于出入路上苏轼(散文)》:此文是一篇苏轼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纵读各家易传,唯有《东坡易传》让我读出了人味、炊烟味和诗味,感觉到了著作背后“有人”在“以诗书礼乐之教,转化其风俗,变化其人心,听书声之琅琅,(冥会)弦歌四起,(感)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归之)辟南荒之诗境也.”

夜读《东坡易传》,我神会一纸的盎然生机、鲜活的气息、动态的情绪等像一只只调皮的兔子在文字间跳动、撒欢,带着苏轼的体温,带着苏轼“知命者必尽人事”,然后理足却有憾的怨愤、不满和恨世疾俗,从历史深处穿越飞来——

只觉得东坡老汉不是在注《易》,着实在玩《易》,他不是用思维注《易》,而是在以情牵道,以情释“易”.他借《易经》向我们发泄他满腹的牢骚、不满、哀怨、愤恨等诗人的自由主义和感性渗透到学术中,是不够严肃,可正是这份不严肃,让我们看到了诗性的易注、别样的易注.因为东坡老汉正站在文字的深处“把酒问青天”,诉说着他“寂寞沙洲冷”、“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孤寂、“乱石崩云,惊涛拍岸”的愤恨、以及“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无不为,至于不可奈何而后已”的不甘,还有“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的自得等他用他本真的性情把我带进了雷霆万钧的雨幕,体认乾道神化和坤道莫测.

苏轼说他“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最终却落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的悲凄下场.可以说他的一生,是得意的一生,也是失意的一生.在失意中自行得意于其才,在得意中自行失意于其性;如此矛盾的一生,入仕为官时,逃避政治纷争

一次

又一次

主动要求外放

而在遭贬流放之时,他又那样的渴望重新回到朝廷,得以重用.

熙宁九年的中秋之夜,苏轼狂饮达旦,酣然大醉,冲着密州上空的姣月仰脸便问: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很多人以为这是苏轼想念弟弟苏辙的亲情诗篇,实际上苏辙只是他借题抒情的一个引子,就像借物引怀的一个物,借弟弟想皇帝.可以说他前后两次赴任杭州,皆因他想逃避政治斗争,自行要求外放,来个“入中达出”.作为一介儒生,儒道两家对他性格的影响,让他和众多儒生一样,携上了来自文化底色的人格分裂:出中盼入,入中盼出,一生都纠结于矛盾之中,一边追求积极用世,一边又向往道家的归隐生活,一边羡慕陶渊明,一边又想“达济天下”,所以他一生都纠结在“入世”和“归隐”的矛盾中,始终没有实现过来自心灵上的真正归隐.身处密州,心念朝廷,借弟弟想皇帝,皇帝望不到,弟弟又不在身边,政治寄托和血缘亲情都得不到慰藉,双重的人生失意使他不禁在月下“把酒问青天”,乘醉徘徊于天上人间,最后还是舍不了人间的朝廷,呐喊了一出“把酒问青天”“我欲趁风归去”的中秋诗篇.不想还没有望到朝廷,一场大祸已于悄然之间向他伸出了魔掌

一点,一点

向他逼近

他却浑然不觉

待觉时

已身陷牢房

“高处不胜寒”的感唱

变成了他性命底部的忧伤

成了他遭遇的凄凉

有人说苏轼“以独立的个性挺立朝堂”,其实只是凭着感情说对了一点.因为苏轼的三次被贬,皆因他的尊重自然本性的“个性分殊”,也就是说,没有个性,哪来共性?没有小我,哪来大我?苏轼向来主张以个性为本,共性为末,所以他看到理学家企图用“一理”主宰、同化“分殊的个性”,极为不满,就此还曾尖锐地批评过王安石:

“文字之衰,未有如今日也.其源实出于王氏.王氏之文,未必不善也,而患在于好使人同己.自孔子不能使人同,颜渊之仁,子路之勇,不能以相移.而王氏欲以其学同天下!地之美者,同于生物,不同于所生.惟荒瘠斥卤之地,弥望皆黄茅白苇,此则王氏之同也.”

这段批政的议论非常有名,乍一看以为是批“王文”,实则是否其“新政”,也就是说,苏轼攻击的不是王安石的文字,而是不满王安石推行以经义策论取士的科举制度.若从纯政治的角度,王安石以经义策论取士并没什么错误,朝廷用人,就是要用有治国安邦的政治人才,而非文学人才.可苏轼站在苏轼的角度,却如何也不肯接纳这种改革,不能接纳王安石以“取士”来“同化”文人的治学方向,因为他是一个纯粹的文人,不但在生存学上重视个性“分殊”,政治上也是十分重视不同的政见.

而实际上,并非如此.

因为他对王安石的新法之政,向来都是采取“痛打落水狗”的态度,实际上这种行为和心态,也是想以“一己”政见来同化“他人”之政见,用现代的话说,就是有点“马列主义口朝外”.所以在他一心力推“个性独立”时,却忘了王安石也是文人.

文人

怕人否其文

尤其是被比自己牛的角色否定,简直是就成了不可扭转的残酷定论.

可苏轼偏偏借文字否其新政,传在王安石这里,便有了一剑双攻的嫌疑,于是二人越闹越僵.和王安石闹僵,等于说和整个革新派闹翻了.正是基于此,不管后来的乌台诗案,王安石有没有参和密谋,都是跳进黄河洗不清的.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乌台”大祸从天而降.苏轼在他提倡的“不知然而然”婴儿状中,被人巫陷进大狱.命悬一线的一百零三天,日夜受审,心里肯定是排山倒海,越想越觉得“死生祸福”是命!但又说不明白,只觉得身陷绝境,又倍受摧残凌辱,“自度会死狱中”,于是他便在绝望中写了一首相当遗书的诗歌:“和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世未了情”.这首诗真是写给弟弟苏辙的,可是在他生死一线之际,救他出囹圄的却不是他的弟弟,而是他的仇人王安石.

当时王安石正处在“众疑群谤”之中,日子也不好过.宋神宗迫于皇亲贵戚和保守派的压力,于1074年四月不得不免去他的相位一职,将他调任江宁,当了一个小小的知府.听说皇帝要斩苏轼,王安石急了,上书劝说宋神宗:“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

苏轼论文参考资料:

苏轼论文

结论:纠结于出入路上苏轼(散文)为大学硕士与本科苏轼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中国意境最美33句诗词方面论文范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