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意识形态论文范文资料 与新闻摄影和大众摄影中意识形态异同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意识形态范文 科目:论文题目 2024-03-03

《新闻摄影和大众摄影中意识形态异同》:这篇意识形态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摘 要】摄影作为信息时代的核心媒介之一,无法避免会被意识形态侵入,在面向公众的新闻摄影和私人的大众摄影中,这种侵入又有所不同.

【关键词】意识形态;新闻摄影;大众摄影

意识形态作为当代社会环境下一个被人熟知却又含混不清的关键词,对它的定义一直在不断丰富.所谓意识形态就是决定观念和表象这两个主体的模式,它不仅在社会群体精神中会出现,还潜移默化地支配着个人的思想.根据社会学家齐泽克的理论,“意识形态”可以指称为任何事物,其作用是充当个体和社会结构之间不可缺少的媒介.自然也伴随着影像渗透到我们全部的生活中.

一、意识形态的思想内涵

学界对于意识形态的定义已经非常明确.意识形态其实是一种自主的系统思想,它直接反映了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社会意识形式组成部分的概念结构.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是阶级,集中地反映阶级的利益和诉求.意识形态不仅和政治制度、经济模式、社会形态、产生方式等直接相关,同时也包括哲学、法律、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及其他社会科学.意识形态的思想内容是经济关系和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最直接体现.其思想的形式大多来源于社会生活和物质生产,随着经济基础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体现在政治、经济、艺术、宗教、哲学等各个社会科学中,并通过多方面对社会生活予以展现,和其他学科不同的是它们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有组织结构的总体性思想.

二、意识形态在新闻摄影中的体现

摄影以其优良的“真实性”思想,通过营销将意识形态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而机械复制的特性赋予了摄影“真实性”,商业化销售,工业、化学技术的发展拓宽了摄影的流通方式和影响范围;同时,在各种商业生产过程中积累的摄影照片加工技术和摄影过程中摄影师主观控制因素,让操纵摄影“真实性”成为了可能.而当摄影以官方报道的姿态介入战争时,意识形态摄影化的第一波 出现了.

有了技术的支持,影像的纪实性和客观性不断被观众认可,观众更加卸下防备而将摄影照片和“事件本身”画上了等号,不加怀疑地去接受照片传达的信息.英国艺术评论家约翰·伯格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摄影被媒体介入的改变:“一直等到20世纪及两次大战期间,摄影才成为指涉外表最主要、最“自然”的方法.等那时,摄影被视为最公正透明的、最能引导我们直接进入现实的工具,可惜为期不久,这项具有“真实性”的新媒介,被人们刻意地当作宣传工具来使用.德国的纳粹党就是系统性使用摄影作为宣传的最早者之一.”①

意识形态在新闻摄影关于战争题材摄影作品中表现最为突出.作为人类最高等级的冲突模式,战争中的权力斗争相当复杂,意识形态的剧烈对抗在战争摄影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最早被战争摄影介入的是克里米亚战争,讽刺的是作为参展国的英法两国选用了不同的表现形式.英国派出了摄影师罗杰·芬顿,进行战地摄影.法国则没有派出摄影师进行拍摄,依靠的是传统的绘画.因为当时摄影技术的限制,罗杰并没能够拍摄到前线的交火画面,而他最著名的照片《死亡阴影之谷》,展现的是—条曲折的、通向天边的道路,道路一直延伸到画面边缘,而画面最突出表现的是遍布山谷的炮弹.单从当时的摄影技术技巧来看,这张照片已经可以称之为战争摄影的佳作.但苏珊·桑塔格在《他者之痛》一书中指出,这张照片有可能是芬顿自己布置的场景.为了渲染战争的气氛,芬顿将位于道路左侧的炮弹,搬到了道路中间.诚然炮弹密布的战场无疑比清洁的道路更适合作为报道战争的影像加以传播,但摄影师对现场肆意的摆布也体现了摄影的真实性无法避免地被意识形态左右.

摄影已经在工业技术支持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工业链,从拍摄、冲洗、影印到发刊见报的全部流程都摆脱不了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新闻摄影在战争初期发展迅速,不仅因为工业技术的快速进步,还源自社会对影像的渴望.摄影见证战争,但战争摄影不仅观看整个战争场景,同时也跟直接将这种观看传递给受众,让受众通过战争摄影参加战争,同时也传递了主流意识形态.从直接传递的战地摄影和间接的战地绘画,意识形态在战争中找到了新的表现形式.当意识形态嵌入摄影照片后,残忍的战场照片就不仅仅是对罪恶的战争的记录了.对于失败一方可能会将照片当做耻辱的伤疤,而胜利一方则会将照片当做胜利的丰碑.

三、意识形态的私人化——大众摄影

意识形态诞生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之中,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这一点也就意味着意识形态介入的摄影,并不能正确反映现实生活.阿尔都塞在其《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一书中指出:虽然意识形态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以国家、政治等大环境展现的,但其实私人领域也充斥着大量的意识形态内涵.当人民端起相机,让影像成为人们现实生活的一部分,并不断向公共领域输出影像时,端起相机的民众也就自然而然地参和构建了国家意识形态.从某方面来说摄影的普及更是让意识形态网络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

从未有任何艺术有像摄影一样的普及规模,摄影技术的工业化更是为摄影术推波助澜.特别是进入信息时代后,信息传播媒介的多样化和摄影器材的便携化,如手机的普及.更使得影像变得唾手可得,图片的传播变得无处不在,数字成像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所有人都成为图片的发布者参和生产.“摄影通过将一切经验转化为影像,使得一切经验 化,摄影打破了文化等级的疆界.”②曾经因为学习成本高昂、技术手段复杂而被上流社会所垄断的“贵族艺术”——摄影,通过机械复制的普及摄影逐渐走下神坛,开始进入了较低阶层.手机摄影的普及更是加速了摄影市场的拓展,即时而丰富的个人影像传播平台也使摄影成为普通大众表达个人情感和观念看法的基本方式.

美国艺术评论家苏珊·桑塔格在其书《论摄影》中指出,日益丰盈的影响世界开始蚕食现实世界,我们将生活在一个依赖图像的虚假世界里.桑塔格说:“拍摄就是占有被拍攝的东西.它意味着把你自己置于和世界的某种关系中,这是一种让人觉得像知识,因而也像权利的关系.”③当公众将随手拍摄的照片通过自媒体平台发布成为常态以后,属于个人的日常生活也因为摄影开始和社会紧密相连.“个人”的形象也因摄影不断被影像解构,被加上意识形态浓厚的社会、群体身份.大众摄影的普及进一步分解了我们的现实世界,虚拟的影像不断占据主流传播媒介,意识形态也跟随影像世界的扩张不断渗透进社会工业生产的所有环节中.

总结

摄影诞生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通过自身的商业化和工业技术的快速发展,意识形态逐渐渗透到各级摄影成为一支主导力量,无论是在虚拟还是现实的双重世界.影像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借助新闻摄影等摄影手段达到其宣传控制的目的,而大众摄影则成为“个人意识形态”的外部表现.影像的虚拟世界因而得以复制了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

注释:

①约翰·伯格,刘惠媛译:摄影的使用:给苏珊·桑塔格[M],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P50-51

②苏珊·桑塔格,黄灿然译:在柏拉图的洞穴里[M],论摄影,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P006

③苏珊·桑塔格,黄灿然译:在柏拉图的洞穴里[M],论摄影,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P002

参考文献:

[1]胡武功.中国影像革命——当代新闻摄影和纪实摄影[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15

[2][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和散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26

[3][美]阿瑟·罗斯坦.纪实摄影[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意识形态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新闻摄影和大众摄影中意识形态异同为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意识形态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如何抓好意识形态工作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