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农业产业结构论文范文资料 与农业产业结构供给侧改革诱致性和强制性变迁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农业产业结构范文 科目:期末论文 2024-02-20

《农业产业结构供给侧改革诱致性和强制性变迁》:这篇农业产业结构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摘 要:在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国家强调从供给侧进行综合性的经济改革背景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为新一轮经济改革的重点之一.这种调整可以说是一种制度变迁,在实施过程中有着诱致性和强制性两种模式,具备各自的特点.本文在梳理制度变迁的理论发展过程后,提出了在农业领域中诱致性和强制性变迁协同的分析框架,并用来分析国家玉米临储政策调整后,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案例,从中归纳得出四点结论.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诱致性变迁;强制性变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F019.3;F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7)07-0110-08

2008年国家实施了玉米临储政策,它激发了农民种植玉米的热情,从而出现了玉米高产量、高库存、高进口的现象.2016年国家调整了玉米临储政策,玉米价格和产量回归市场机制,玉米价格随之大幅下跌.虽然政府对玉米的生产者进行每千克0.05元的补贴,但由于玉米价格下降的幅度大,东北地区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民遭受了很大的损失,东北农产品种植结构的调整势在必行,而这也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东北典型农村种植结构调整的案例进行实地调研和理论探索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认为,诱致性变迁和强制性变迁的理论对分析这个问题是恰当并具有相当解释能力的,探索两种变迁模式协同的分析框架是对鲜活现实案例的理论抽象,重点在于两种模式的对比以及发掘协同演进的内在逻辑,希望能够结合调研成果形成一个初步的研究框架.

一、有关制度变迁理论的回顾

(一)美国制度学派奠基时期的制度变迁理论

古典经济学诞生于英国,斯密[1]认为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能够实现最佳的资源配置.以凡勃伦[2]和康芒斯[3]为首的早期美国制度学派对此提出了质疑.按照凡勃伦的观点,人类是由特定 所支配的生物,具有 和习惯为基础的行为模式.凡勃伦在分析制度变迁时,应用了一种“累积因果论”,认为制度演进的每一步是由以往的制度状况所决定.他把制度分为技术制度和礼仪制度两类,这些制度互相作用,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强调经济学是进化论的科学.

康芒斯是第二代凡勃伦主义者.他将注意力集中在政府规管及反托拉斯法等正式和强制性特点较强的制度,强调法律和法院对经济体系的约束,认为一个公正有效的体系可以由立法和司法来实现.以凡勃伦和康芒斯为代表的早期美国制度学派从演化的角度分析了制度变迁过程,对传统的“看不见的手”理论提出了质疑.他们的研究没有涉及到产权及交易费用理念,新制度经济学则弥补了这一缺陷.

(二)以诺斯为代表的新制度学派的制度变迁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的创始人Coase[4]提出了被新古典经济学者忽视的概念——交易费用,从而引发了人们从交易费用的视角对制度及制度变迁问题的研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诺斯.

诺斯提出了制度变迁的三块基石:首先,描述一个体制中激励个人和集团的产权理论.其次,界定实施产权的国家理论.最后,影响人们对“客观”存在变化的不同反映的意识形态理论.

根据产权理论,在资源稀缺,未来具有不确定性的世界中,解决成本最小的产权结构问题是有效率的.而竞争将使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形式替代了无效率的形式.因此,产权制度沿着降低交易费用的路径变迁.诺斯认为有效率的产权结构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两个特征,所以必须对产权明确地界定及保护,这有助于减少未来的不确定性和搭便车的机会主义行为.

诺斯认为:“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也是人为经济衰退的根源.这一悖论,使国家成为经济史研究的中心”[5] .诺斯对产权理论本身没有开创性的贡献,他的贡献在于将产权理论和国家理论有机结合.国家决定了产权制度,因而国家是经济增长、衰退或停滞的主要推手.

意识形态是指协调人们行为的习惯、准则及规范.诺斯认为意识形态能够解释人们行为的矛盾性.大集团中搭便车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如大锅饭制度下的人民公社,人们的劳动激励不足,生产效率普遍低下.但是我们也的确能够看到有些人确实是为无产阶级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的确有人去做义工,去匿名献血.即使没有监督为什么很多人自觉地遵守公共秩序?即使是惩罚微不足道,也有相当多的人不骗不盗,这是因为家庭和社会教育形成的意识形态约束了人的行为,克服了搭便车的倾向.

此外,即使有一整套规则制度,由于信息不对称执行成本很高,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个人难免会有机会主义行为.强有力的意识形态可以减少这种行为,有利于制度的有效运行.意识形态有如下特征:首先,它是一个节约机制,成功的意识形态能够促进群体不再按照简单的收益成本的个人计算行事,降低了制度运行成本.其次,意识形态不可避免地和个人对社会公正的评价交织在一起.如对收入分配是否合理的评价,是所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当人们的经验和思想意识发生冲突时,意识形态也会发生变迁.引入意识形态的概念,不仅可以解释人们行为的不一致性,同时也指出适当地进行意识形态投资,也是使经济制度正常运行,克服搭便车冲动的有力手段.

(三)当*度变迁理论的发展

青木昌彦和奥野正宽[6]的主观博弈理论着重于从制度的内生性入手,认为制度不是人为设计的产物,而是参和人博弈的结果.制度变迁是一种均衡向另一种均衡转变的过程,他们强调主观博弈分析,认为每个参和人拥有自己的认知,这些认知来自于过去的经验,只有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这些认知才会被改变.他们的框架中制度既是博弈的外生变量——所有参和人都受到现有的制度影响,同时制度也是内生变量——通过参和人的博弈过程,制度不断在确认和再生.制度变迁的机制在于现实和人们的认知发生冲突,参和人就会尝试新的选择;一旦许多人改变选择,原制度就会发生改变.

林毅夫[7]描述了一个清晰的制度变迁理论框架.首先,他指出制度能够提供服务,因此,完全可以用需求和供给这一经济学理论框架来研究制度问题.新古典经济学的一系列研究假设使经济学脱离了真实世界,如企业被抽象为生产函数,除了市场制度安排外其他制度不加以考虑,完全竞争的市场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产权明晰、交易成本为零、信息充分完备的假设在真实世界中无法实现.因此,将制度作为研究对象的新制度经济学就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其次,他认为在任何社会中,人们都面临着不確定性和风险,制度的作用是降低这种不确定性和风险.但是由于制度变迁是有成本的,只有当收益超过成本时,制度变迁才有可能发生.又因为制度有着公共品的属性,搭便车的激励使得自然自发的制度供给明显不足,因此,政府可以采取行动来弥补这种不足.林毅夫认为制度有两个功能,即安全功能和经济功能.具有安全功能的制度安排包括了家庭、合作社、保险和慈善机构等形式.实现经济功能的制度安排包括了企业、学校、灌溉系统、高速公路和科研机构等.林毅夫最后,他将制度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制度安排是一个社会中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总和,而制度在不断的变迁,这种变迁又可以分为诱致性和强制性变迁两种类型.

农业产业结构论文参考资料:

农村文化产业概论论文

农业机械期刊

农业论文

农业期刊

农业期刊有哪些

产业经济学论文

结论:农业产业结构供给侧改革诱致性和强制性变迁为适合农业产业结构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