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权力意志论文范文资料 与关于尼采权力意志译名讨论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权力意志范文 科目:硕士论文 2024-03-16

《关于尼采权力意志译名讨论》:关于免费权力意志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您的权力意志相关论文写作提供资料。

Der Wille zur Macht作为尼采未完成的代表作,在尼采哲学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关于这部著作——同时亦为该概念——的中文译名,至今诸位学者仍然众说纷纭.现在学界通常将其称为“权力意志”或“强力意志”,但至今尚无统一译名.文章从叔本华对尼采哲学思想的影响以及尼采对“肉体和意志”关系的认识出发,研究权力意志所代表的哲学内涵,并以此探讨“der Wille zur Macht”的译名.

权力意志;中文译名;尼采;叔本华

D516.47A001008

据青年学者宋洋研究,①第一位把“der Wille zur Macht”译为“权力意志”的, 是“被公认为对尼采的研究更具哲学家功力”的李石岑先生,1920年他在《民铎》杂志第二卷第一号发表文章时将其译为“权力意志”,此外曹和仁在《文化杂志》1942年(第二卷)第五期上的文章中也论及此事,加上民国时期的学者朱忱梅,他们三人都认为尼采这个概念应译为“权力意志”.从此“权力意志”大行其道,至今岿然不动.

宋洋这篇文章发表于2013年,文中讨论的相关译者指明的是“不同时期的中国学者”,但查找文献时显然有些疏漏,因为,在宋洋这篇文章发表前十二年,中国有过一次关于该译名的热烈讨论.起因是赖乔在《哲学译丛》2001年第1 期81页发表短文《关于Wille zur Macht 的汉译》,建议将“Wille zur Macht”译为“向往力量的意志”、“追求力量的意志”(求力意志)、“要掌权的意志”(掌权意志).显然,一个哲学史上这么重要的哲学概念,译名如此冗长并不合适(虽然也给出了简称,但确实不能算作十分成功的翻译).不过,赖乔文章的出现却也说明,历经一个甲子,中国学界对“der Wille zur Macht”这个概念,仍然没有得出能说服大部分人的翻译.

赖乔这篇文章很快引起俞吾金先生作文回应.②在否定赖乔意见之后他讨论了其他译名,例如 “强力意志”,却又同时指出这个译名“生僻而且内容模糊”,主张翻译为“趋向支配的意志”,其中对“zur”和“Macht”这两个德文字的剖析极见功底,堪称精益求精.但作为尼采哲学主要概念之一,翻译成这样长的一串字,仍然难免累赘,后人如翻译《尼采全集》,在所有的地方都写上这样的一长串,不仅自己很麻烦,读者也会看得很辛苦.

很快,李秋零先生也加入了讨论.③他也反对翻译成“强力意志”,并将“Macht”的字义诠释为“强势”,循此建议译为“强势意志”.

宋洋是中国学界第一个比较系统讨论这个译名的,颇有后生可畏之概,但对这个译名的发展过程仍有其他遗漏.实际上在上述讨论后的一段时间,学界对此译名还有不少讨论.其中,当代中国研究尼采比较有代表性的两位学者孙周兴和周国平都有相当精彩深入的研讨,而且,他们都比较偏向于将其翻译为“强力意志”,④孙周兴:《尼采〈权力意志〉的汉译》,见《边界上的行者——孙周兴学术随笔》,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28、125页. 当然,孙周兴也认为这个译名是不得已而为之的.

那么,到底应当翻译成什么呢?

其实,“der Wille zur Macht”到底应否翻译为“权力意志”,首先需要明白尼采用这个概念到底想说明什么.要明确的是,“der Wille zur Macht”(即前文“权力意志”,以下姑从此译)是尼采哲学的重要概念,但其实到底什么才是尼采心中的“权力意志”,即使世界尼采研究界亦一直众说纷纭.因此,要弄清什么是“权力意志”,先要弄清楚这本书是怎么来的.

冯晓虎:关于尼采“权力意志”译名的讨论

首先,《权力意志》这本书并非尼采自己完稿.实际上这是他留下的一堆笔记遗稿,由他的朋友加斯特(Peter Gast)和妹妹伊丽莎白(Elisabeth FrsterNitzsche)共同编辑出版.也就是说,这本书的出版稿并非尼采自己编纂.当然,想出版这样一本书,确实是尼采很长时间内的计划.他从1885年8月起,到1888年8月26日(该月最后一个星期日)在都灵结束,断断续续写过一个写作大纲.这个大纲并不简单,已经细到把全书分为四章,每章分为三节,等等.③[德]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来自德国的大师——海德格尔和他的时代》,靳希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332、332333页.

其次,和尼采其他的著作不一样,《权力意志》这个书名也非来自尼采本人.固然尼采曾于1888年为这批稿件拟定过题目“权力意志/对所有事件的/一种新阐释的尝试”,而且早在1886年9月给当时在巴拉圭创建私人种植园的妹妹伊丽莎白和妹夫写信时已经“预告今后四年写一部四卷本的主要著作,题目已经令人恐惧:‘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并宣布为完成这个任务“我需要一切,健康、孤独、好心情,也许一个女人”.不过,最后尼采只找到了孤独,健康和好心情都交了白卷,遑论“一个女人”!于是,这个计划催生的并非我们现在看到的《权力意志》,而是《反基督》.③现在有案可稽的,倒是尼采确实为这批稿件定过另外一个题目“成长的无邪”(Unschuld des Werdens).事实上,后来学界研究尼采较为通行的版本是施勒希塔(Karl Schlechta)于1956年出版的三卷本,该版本也没用《权力意志》,而是《80年代遗稿选》.④

因为尼采哲学思想的破坏性和散乱性,学界对尼采哲学的各种概念基本上莫衷一是,一百个人有一百种意见,在中国亦不例外,但很有意思的是,“der Wille zur Macht”译成“权力意志”太过政治化,在这一点上,中国尼采研究者的意见倒是难得地一致,包括海峡对面的陈鼓应先生.他认为“will to power”中的“power”指的是“creative power”(创造力),所以他主张译为“冲创意志”,陈鼓应:《悲剧哲学家尼采》,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第89页.要说明的是,陈鼓应先生这本著作1966年即在台湾出版过,并非1987年的新作.也颇具特色.不过本来英语用“power”翻译“Macht”就很值得商榷,然后再把“power”翻译成“冲创”更见勉强.最后,尼采文本在什么地方说明这个“power”即“creative power”,也没有给出来源,所以易被质疑.总之,五十多年了,这个译名并未赢得学界共识.

权力意志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关于尼采权力意志译名讨论为关于对写作权力意志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尼采的可怕名言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