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饮食文化论文范文资料 与傈僳族漆油饮食文化论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饮食文化范文 科目:硕士论文 2024-02-22

《傈僳族漆油饮食文化论》:本论文为免费优秀的关于饮食文化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摘 要] 漆树及其漆制品——生漆和漆油食品往往被外界谈“漆”色变,但却被称为“三江主人”的傈僳族所喜爱,成为傈僳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文化符号.本文探讨滇西北以傈僳为文化主体的漆油饮食文化圈所产生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并揭示漆油饮食文化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功能,重点探讨傈僳族通过漆油的跨区域、跨民族和跨国界的流动所建构的社会关系网络意义.

[关键词] 傈僳族;漆油文化圈; 社会文化功能

中图分类号:C95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9391(2015)05-0054-10

基金项目: 2013年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我国各民族关键符号及其对民族关系的影响”(项目编号:13AZD05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高志英(1988-), 云南大学西南边疆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向为边疆人类学、宗教人类学和历史人类学研究,近年主要致力于三江并流区域民族、中国西南跨境民族的文化互动和文化变迁研究; 沙丽娜(1988-), 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民族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研习宗教人类学和跨境傈僳族的历史、文化研究.云南 昆明 650091

因傈僳族长期保留上刀山下火海宗教巫术仪式,外界把其称作“上刀山下火海的民族”[1].但如从其饮食特点来看,把傈僳族称为“吃漆油的民族”也是名符其实的.在中国,漆树主要分布在贵州、四川、云南、湖北、陝西等地,栽种、使用漆树的历史悠久,但其他民族中其用途多作为家具油漆.因漆树的枝干、叶子、籽粒,甚至只需在漆树周围经过皆会致人过敏(滇西北少数民族语言多称“漆普”,“普”即过敏之意),所以对漆树往往是谈“漆”色变,但傈僳族却把漆树之籽榨成的漆油作为美味入口!

漆油,以固态的方式保存因而也被称做“漆蜡”,是傈僳饮食中不可或缺的纯天然植物食用油,傈僳语称其为“汁车”.“汁”,即漆树(全称为“汁子”)的简称;“车”即油.顾名思义,“汁车”即是取自漆树果实(漆籽)的,而漆蜡(或漆油)是由漆树的果实——漆籽压榨出的油,并经冷却后成固体状,通常有黑漆油和白漆油之分,傈僳语分别称“汁车乃”、“汁车普”.漆油具有滋补、疗伤、疏通血脉、驱寒祛湿等药效,而以黑漆油的药效更佳.长期以来,漆油是生活在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两岸傈僳族及和之同处一个区域的怒、独龙、勒墨人(白族支系)等民族主要的食用油.即便现在经济发展,和外界交流增多,食用油种类增多,生活在“三江并流”一带的傈僳仍然喜食漆油,在平时和节日的饮食中都少不了漆油.甚至远迁到缅甸北部密支那一带,其生产生活和祖居地已经发生很大变化的傈僳族对漆油仍然情有独钟,他们把怒江亲友赠送的漆油视为一种上好的礼物,是故土记忆的一种物化象征.可以说,漆油所衍生的饮食文化,成为了傈僳族重要的传统文化,也是其重要的文化符号.

一、漆树、漆油和傈僳族

傈僳族是一个跨境民族,中国傈僳族主要分布在“三江”(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流域,而被称为“三江之子”.其中以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人口居多,其次为迪庆州维西县;在国外主要分布在缅甸、泰国和印度,其中以和中国怒江、保山和德宏相接壤的克钦邦,而以克钦邦密支那为核心的缅甸北部地区分布最为广泛.因族缘、地缘和姻缘之故,云南边境地区包括怒江地区的傈僳族和缅甸傈僳族交往互动频繁;而金沙江和澜沧江一带的藏族在制作藏碗,白族和纳西族等在制作家具时所使用生漆[2],也多来自傈僳族;和怒江傈僳杂居以及相邻的怒族、独龙族和勒墨人、茶山人因受傈僳饮食文化的影响,也有食用漆油之俗.[3]于是,围绕傈僳核心分布区,也以傈僳为主体,形成了一个漆或“漆油文化圈”,这正处于青藏高原藏族游牧经济下酥油茶文化圈向云贵高原农业经济下的茶文化圈过渡的重要区域,却长期被学界所忽略.

傈僳族主要分布地山高林密,气候潮湿,光照柔和,正是漆树生长的适宜区.“(漆树)树皮灰白色,粗糙成不规则纵裂,小枝粗壮,生棕色柔毛.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卵状椭圆形,长7-15厘米,宽2-6厘米,基部圆形,两面脉上有棕色短毛.圆锥花序腋生,花杂性或雌雄异株,绿色或白色.果序下垂,核果扁圆形或肾形,棕 ,光滑,果皮蜡质,果核坚硬.”[4]“三江并流”傈僳聚居地区,漆树沿江河两岸从江(河)边到山区呈垂直分布,漆树资源丰富.很早以前,傈僳族就掌握了人工栽培漆树的技术,但更多的是使用自发生长的野漆树.在傈僳族对漆树的认知中,一片漆树林由公漆树、母漆树和小漆树组成.对于海拔不同和树高不同所呈现出的高低错落形成一片片漆树林,其他民族远望即避之不及,傈僳人却喜之、近之.可谓在“三江并流”和中缅边境地区,有傈僳的村寨,就有漆树林,也就有漆油的飘香,累世接代就沉淀出颇有民族、区域特色的漆油文化.

长期生活于漆树分布地带,并食用漆油,使傈僳族对漆树和漆油积累了一套丰厚的地方性知识.他们把漆树分成“公母”:公漆树(即雄性漆树),傈僳语称“依普子”,不结漆籽;母漆树(雌性漆树)称“依玛子”,结果实.据调查,傈僳族在传说时代就有栽培漆树的习惯①,在民国地方史志中也有关于漆油的记载②.每年2-3月是种植漆树的季节,但以3月份种植的漆树苗成活率较高.过去,傈僳直接从野生漆树下移栽小苗至村寨附近的旱地边栽种.近几年“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由政府组织搞人工培育漆树苗,承包给村民育苗,一两年后村民再把苗子以每棵2-3元卖给政府,政府再统一发放给农民种植,人工种植的漆树就逐年多起来.

据福贡腊乌村阿普介绍,一棵大漆树每年可产120斤漆籽左右,可以出漆油18-36斤.一般情况下,100斤漆籽用传统压榨法可提炼出15斤左右漆油,现代压榨法(机器)可提炼30斤左右.目前漆籽市场均价为2元/斤,手工压榨的漆油22元/斤,机器榨的20元/斤.可见,手工压榨的漆油更受喜爱,据傈僳村民说“没有机器味”.据阿普回忆,截止1970年代末,平均每家有五六棵漆树,多的十到二十多棵,漆油是当时的主要食用油,一个五六口之家一年需60斤漆油才够用.阿普家乡腊乌村,1979年之前从江边到山区也是漆树林立,漆树不仅分公母,还细分为“汁扒杆”(高大的公漆树)、“汁玛杆”(高大的母漆树)和“汁咱玛生”(为稍小的漆树,意思是“大漆树生的小孩”)之分,最高可达20多米.傈僳人把漆树拟人化,认为漆树是“生出来”的,可见对漆树的喜爱之情.以前怒江两岸的傈僳族,吃的漆油多自产自给,即无论是采集野生漆籽,或是自己种植的漆树,多是自家采集漆籽、榨漆油,然后自家食用以及和亲友间的礼尚往来.进入1980年代以来,生态破坏严重,导致一些村寨漆树资源枯竭,一些家庭就不得不购买漆油而食,漆油的买卖就应运而生.

饮食文化论文参考资料:

中华饮食文化论文

饮食文化论文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论文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论文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论文

饮食文化论文2000字

结论:傈僳族漆油饮食文化论为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饮食文化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饮食文化论文2000字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