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比干论文范文资料 与比干在官方和民间形象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比干范文 科目:硕士论文 2024-03-27

《比干在官方和民间形象》:该文是关于比干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微子、箕子和比干,被孔子誉为殷代的“三仁”(《论语·微子》).和其他“两仁”相比,比干既忠且慧,最后被纣王剖心而死,极为惨烈.忠、慧、惨三字皆有“心”,比干因心而被杀,后人因心念比干.中国官方(含儒家)和民间百姓纪念比干的方式不同,其形象在官方和民间也大异其趣.本文对比干在官方和民间的不同形象进行了初步探讨,希望有助于比干文曲形象的树立和宣传,裨益于当前的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本文不足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比干的忠心

汉代的许慎《说文解字》释“忠”为:“敬也.从心,中声.陟弓切.”清代的段玉裁称:“敬者,肃也.未有尽心而不敬者,此和慎训谨同义.”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卷二十解释道:“忠之言中也,谓肃敬之意存于内者也.凡对人对事,内心肃敬而不疏慢,皆谓之忠也.”由此可知忠的含义是指满怀敬意地尽心做事.

比干的忠,表现在他对纣王的进谏上.纣王登基后,好酒淫乐,宠爱妲己,厚赋重税,搜刮天下钱粟,甚至“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相间,为长夜之饮”(《史记·殷本纪》).商王朝出现了“百姓怨望而诸侯有叛者”(《史记·殷本纪》)的不利局面.纣王的对策是严令繁刑,用“炮格之法”加以镇压,并醢九侯、脯鄂侯、囚西伯昌,以威吓天下.

纣王还重用善谀好利的费中、善毁谗的恶来等奸佞之臣治理天下,殷商王朝的统治进一步恶化.殷商内部出现了“殷人弗亲”,所控制的诸侯也“以此益疏”,最后发展到“诸侯多叛纣而往归西伯”(《史记·殷本纪》),殷商王朝的统治陷入分崩离析的全面危机之中.

面对危机,忠臣比干挺身而出,向纣王进谏.进谏的内容,虽然史书无载,但可以推想是针对纣王昏乱 的,如疏妲己、薄赋税、轻徭役、行仁善、远奸人等.纣王的态度是“弗听”,拒绝了比干的进谏,但鉴于比干殷商王族核心成员的身份,纣王也没有对他进行惩戒.可以看出,此时纣王和比干之间的君臣关系尚未恶化.

满朝之中,向纣王进谏的不止比干一人.大臣祖伊曾向纣王进谏,纣王以“我生不有命在天乎”为理由拒绝之,祖伊由此得出了“纣不可谏矣”的结论.微子是纣王的庶兄,也数谏纣王,纣王置之不理.微子对纣王极其失望,“乃和大师、少师谋,遂去”(《史记·殷本纪》).此时的纣王已是闭目塞听,若再向纣王进谏,将有生命危险.

比干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但他心有不甘,不忍心就这样看着殷商王朝走向毁灭,百姓生灵遭受涂炭.他发出了“君有过而不以死争,则百姓何辜!”(《史记·宋微子世家》)的呼声,认为:“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他要以死抗争,强谏纣王,“进谏不去者三日”.采取的策略是你不接受,我就不回去.纣王很是烦心,问比干:“何以自持?”即你凭什么这么执着呢?比干大义凛然道:“修善行仁,以义自持.”(张守节《史记正义》引《括地志》)纣王大怒,对比干发出了死亡威胁,称:“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诸乎?”(《史记·宋微子世家》)比干遂被纣王剖心.

比干死谏纣王,树立了忠臣的高大形象.周武王灭纣后,为褒奖比干,命大臣闳天“封比干之墓”(《史记·周本纪》).《史记正义》释“封”为:“谓益其土及画疆界.”即在比干埋葬之处,加盖封土,划定墓区范围,对比干墓进行重点保护.

殷商时期,大臣出将入相,文武官职不分.比干居内,规谏君王,此乃后世文臣之职.他以死相谏,为后世文臣树立了楷模.后世“文死谏”思想的形成,应追溯于殷代的忠臣比干.

比干的慧心

许慎《说文解字》释“慧”为:“儇也,从心,彗声.胡桂切.”释“儇”为:“慧也.从人,曩声.许绿切.”《说文解字》慧、儇互训,其含义解释的不甚明了.后世学者对此有进一步的解释,如南唐学者徐锴称:“儇,敏也.”清代学者段玉裁称:“慧,古多假惠为之.”近人张舜徽先生《说文解字约注》卷二十称:“慧、惠同意,故相通假.今语称行事捷速为快,声义并和慧通.”可知“慧”原为敏捷之意.“慧”在后世常和“智”连用,“智慧”意为思维敏捷、行事明智.

中国古人认为,负责思维的不是大脑,而是心脏.根据现代医学知识可知,普通人的心脏为四窍,超过四窍即为心脏畸形.但在中国古代,人们却认为心窍越多,人就越聪明.“开了窍”是说人初晓事理,孺子可教.相反,“不开窍”是说人糊里糊涂,心智未开;“一窍不通”是说一无所知,根本不了解某方面的情况,或不掌握某方面的专门知识.中国老百姓又将“心窍”称为“心眼”,俗语“心眼多”,是说机灵、聪明,鬼点子多,善于出主意.

古人认为圣人非普通之人,心窍要比普通人多.在比干生活的殷商时期,人们普遍相信圣人有着一颗七窍玲珑之心,故纣王对比干道:“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史记·宋微子世家》)纣王“剖比干,观其心”的残暴行为,不是怀疑圣人有七窍之心,而是怀疑比干是不是一位圣人.

纣王看到的比干之心,到底有几窍,史书没有交代,但极有可能比干和普通人一样,拥有一颗四窍之心.看到这样一颗四窍之心,纣王应是坚信了比干非圣人的判断.人们也看到,面对比干的惨死,他没有忏悔,没有怜悯,反而更加疯狂.纣王的叔父箕子也曾进谏过纣王(《史记·宋微子世家》),比干剖心后,“箕子惧,乃佯狂为奴”(《史记·殷本纪》),但纣王对他并不放过,将他囚禁起来,关人大牢.

比干死后,后人普遍相信他有一颗慧心,是一位极为聪明的人.如清代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回中,作者用“心较比干多一窍”来形容林黛玉的冰雪聪明.将林黛玉和比干相比,言外之意是林黛玉极其聪明.

儒家更是将比干升华到智者,但智者比干怎么会被纣王剖心,丢掉性命呢?这是因为智者不是单纯的圆滑保命之徒,智者只能保证自己的不惑.在君主昏庸的时代,智者也只能技穷,故孔子日:“使智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史记·孔子世家》)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对此解释道:“言智者必使处事通行,安有王子比干剖心哉?”翻译成现代汉语即为,假使有智谋的人就能通行无阻,哪里还会发生王子比干被剖心的事呢?三国时期的玄学家夏侯玄,更是将箕子、比干两人称为“智之穷也”(裴驷《史记集解》).

比干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比干在官方和民间形象为关于本文可作为比干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比干挖心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