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译者论文范文资料 与文学翻译译者主体性之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译者范文 科目:硕士论文 2024-02-11

《文学翻译译者主体性之》:这篇译者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摘 要:本文从文学翻译的过程、中外学者对文学翻译主体性及创造性问题的阐述以及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这三方面来深入探讨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关键词:文学翻译 译者主体性 创造

翻译从本质而言,不仅仅是一种纯粹语言的活动.整个翻译的过程包含了对原文本信息、深层意义以及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传递.在这一过程中,译者扮演了信息以及思想文化的传递者这一重要角色.译者在翻译过程实现了主体地位的构建,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和成功译作的诞生紧密相连.

从哲学的观点来看,主体性的实质为一种积极的能动性.受动性则集中体现为对外部因素的依赖性以及外部因素存在的一种制约作用.受动性和主体性相辅相成,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并且为主体实现能动性的重要依据.没有受动性,主题能动性的发挥就如无源之水,对改造外部客观世界起不到应有的意义.应用到翻译的整个过程中,由于原文本和目的文本具有各自独特的语言特点、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等,译者的主题性的发挥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反过来说,外部对译者的这些受动制约因素,形成了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实际外部环境.和非文学翻译不同的是,文学翻译是译者和原语文本(包括原语作者)所进行的一种交往活动,其中包括理解和表达这两个阶段.

一、文学翻译的过程

杨武能先生曾把这一过程用图表表述如下:作家→原著→翻译家→译本→译者.作家创作作品的产生过程主要为以物化原著为核心.而翻译中,译者须要对原文本有一个从浅至深,全面充分的了解,实现自身和原文本创作者的沟通和对话.这种对话不是基于一般意义的理解,而是作为信息的接收者对原语实现创造性发挥和接受的过程.受不同“审美期待视野”和接受视域的影响,不同的译者对原著会产生不同的理解,视为理解阶段.

译者获得对原文的理解之后,紧接着的任务就是用最自然、最贴切的语言把这一理解表达在目的语中,形成译文,这就是翻译的表达阶段.翻译好比绘画,原文蕴含的内容就如画家心中所感知体会到的客观世界,可形容为第一自然.译者也如画家,他的主要任务是用自己的文字对自身所见到的第一自然重新用语言表达出来,构成一幅图画,这又可以被称之为第二自然.这样的一个翻译过程是译者心言文意的有机结合,更是译者从无到有、心领神会的再创作过程.换句话说,文学翻译过程中,作品的再构建必须通过创造来达到目的.

二、古今中外学者对文学翻译的创造性问题进行的阐述

美国的奈达、英国的纽马克、中国的林语堂等都认为,文学翻译是一种艺术.李健吾先生说“原作是表现,翻译是再现”;意大利美学兼翻译理论家克罗奇认为“翻译为一种再创作,但不是无限制的创作”;罗新璋曾把译者的活动给出了一个定义,即为二度的创作.译文或译作犹如一部艺术品,其中的美需具有想象力的译者进行艺术想象和艺术创作.当然,这种艺术创作具有自身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集中体现在它和作家创作文学作品不同,它的核心本质为二度创作(陈大亮,2004).谢天振先生援引法国社会学家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的术语“创造性背叛”认为“文学英译过程实为文化的叛逆,只不过这种文化的叛逆和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息息相关.之所以说翻译具有叛逆性,主要是因为它能够赋予作品一个崭新的面貌”.这种崭新面貌的实现使得一部作品在一个完全不同陌生的语言、历史文化环境中获得了一种新生.诚然,和文学作品的原创造性质相比较,文学翻译的创造性质还是有所不同,它属于二度创造,即再创造.

英国翻译理论家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指出“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注定要折射译者自己对原语文本的创造性阐释”;加拿大翻译理论家格达德(Babara Godard)也认为,“译者在一个全新的语境里,面对的是新的目的语文化读者,要做的不仅仅是用异质的语言传递异质的原文,更为重要的是需对原文本的文化、历史、美学等各层面进行深度诠释.就这种意义而言,文学翻译是两个不同语言文化体系多维度的全方面渗透,而不是单一维度的再创造”(祝朝伟,2005:52-55).

三、文学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主体性及主观能动作用

文学翻译是一种文学作品再创造的活动,其中译者主体能动性的发挥非常关键.翻译作品的特点、优势或不足和译者主体创造性紧密相连.但是,由于译者同时要面对原语言和译入语两种不同的文化,译者发挥主体创造的空间受到很大程度的制约,存在一些局限.这就说明了两点,一是文学翻译和艺术创作存在实质的区别,另一方面,文学翻译中的译者必然面对着“一仆二主”的两难境地.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正是因为这种受限性,使得文学翻译焕发出独有的魅力,同时,也易于造成忽视译者主体能动性作用的倾向.

1.翻译——不可为而为之的艺术

和艺术创造不同的是,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面对着两种文化.译者需要同时对原文进行全面深刻的了解并且在目的语言中将之付诸实现.文学翻译的译者必须极其耐心,且具备深刻敏锐的洞察力,才能把原文本独具特色的文化风味、艺术特点在译入语中重新进行移植.译界对译者这种角色的扮演也有诸多称谓,或比作“翻译界的苦力”,自称为“高难度的踩钢丝杂技表演者”,手持的译笔倘若掌握平衡的掌控杆,一不留神就有失衡倾斜,甚至失足落空的危险.西方翻译理论史上,更是曾经提出过翻译是不可为的观点.此种观点认为语言是上帝之神的语言,蕴含着神的启示.上帝的语言是不可译的,如果对上帝的语言进行解读、阐释和翻译绝对是亵渎上帝的行为(屠国元、朱献珑,2004).尤其是触及到诗歌译作更是被比喻成“皎洁的月光塞满稻草”.译事之难、阻力之大由此可见一斑.文学翻译者根本不能像小说家、诗人那样信笔挥毫;相反,译者的心理上和身体上都仿佛戴着镣铐,受到某种桎梏.译者主体性发挥的舞台就为原语言的真实面貌和目的语文化及读者两者之间的狭窄范围.也正是在这样一个相对受限的夹缝中,译者从事着文学翻译再创造的活动.

译者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文学翻译译者主体性之为大学硕士与本科译者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中国著名翻译家有哪些方面论文范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