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核心竞争力论文范文资料 与净息差仍将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核心竞争力范文 科目:硕士论文 2024-01-24

《净息差仍将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本文是一篇关于核心竞争力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伴随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中国银行业的经营和发展也日益由“单一”走向“丰富”,由“简单”走向“复杂”,利润来源也从最早单一的信贷利息收入(息差),转变为多种形式的收入并举.在此过程中,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都曾惊呼过中国商业银行息差收入比例如此之高.但随着利率管制的取消,竞争的加剧,以及各类融资通道兴起等多方面变化,商业银行的净息差转而走向不断收窄,净息差水平由2011年的2.7%整体显著收窄至2016年上半年的2.27%.虽然息差率在下降,但息差收入在商业银行营收方面的重要性一直却未减.尽管也有各式声音认为商业银行的净息差收入占比越小越能体现银行的“能力强”“结构好”“现代化”“和国外差距小”等,但在当前及未来相当长时期内,无论从经济金融形势发展还是从中国银行业改革发展逻辑来看,净息差都将依然是中国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未来,商业银行仍然需要将扩大息差水平作为重要核心着力点之一,国内银行业要从服务经济发展的实质而非报表形式的“花哨”的表面来客观看待和管理净息差.

净息差整体走向收窄和分化

对于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 曾有一句简单的戏称, 曰“363”,即按3%利率吸收存款,按6%利率投放贷款,下午3点高尔夫球场见.这种说法并不全面是“戏言”,但也表明了此前中国商业银行的一个重要特征——赚钱靠利差.

早期银行业收入和利润主要来源于利差,是特定发展环境的必然.伴随经济的市场化、管制的放松以及金融服务需求的多样化,我国商业银行逐步从单一的存贷业务向提供现代化的综合金融服务转变.早期阶段及利率管制下,存贷款业务产生的利息差收入是商业银行近乎唯一的收入来源,此后很长阶段内,国内银行息差水平一直较高,一种对中国商业银行高息差水平的批评声音肇始于此时期.随着银行业发展的现代化,尤其是2010年以后,在存贷款业务以外,各类中间业务纷纷兴起.从传统的表内业务,向更加多样形式的表外、表表外拓展.尤其是在此过程中,借助信托、券商、基金、保险等金融业务的大发展,商业银行和之合作设计出更加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形式,实现了更多渠道、更多名目的收入来源,由此带来的更大的变化则是息差水平的不断收窄.2013年,贷款利率管制放开后,商业银行传统利差水平波动加大.2015年,在存款利率上限取消后,商业银行息差水平进一步持续收窄.根据银监会数据,2016年上半年商业银行净息差2.27%,较上年大幅下降了24个基点,降幅创近年之最.全年收窄约30个基点,利差收窄趋势明显.2016年也正是中国商业银行快速发展阶段结束后经营压力最大的一年.虽然息差整体水平收窄,但在微观层面,各家银行的息差水平走势却各不相同,尤其是部分银行的息差水平逆势提升,如2016年平安银行净息差水平即有较大上升.此外,息差水平的分化还体现在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间、东部银行和西部地区银行间等多个维度.当然,影响息差水平变化的因素较多,但主要体现的是银行的客户质量、风险偏好和业务发展模式.而且,影响息差水平的各因素又相互影响、相互关联,共同体现了商业银行的整体经营选择和发展水平.例如,要取得较高息差水平,“短平快”的方式可以是降低风险偏好、降低客户准入门槛和增加高风险业务比例这种激进的方式,也可以是在保持一贯风险偏好基础上降低负债端成本等结构优化的方式.

扭转对净息差认识的误区

如何较为客观和实事求是地看待中国银行业目前的净息差收窄及分化?应该继续高度重视净息差对中国银行业发展的实质性重要意义,不搞主动降低净息差水平的“花架子”.

虽然净息差在高位水平持续后走向收窄具有国际“先例”,但由此推论净息差重要性下降则是严重误导.从国际经验来看,1960~1976年,日本银行业平均利差为2.29%,至1995~2010年,日本银行业平均利差已降至1.72%;20世纪80年代初,韩国银行业平均利差为3.79%,至1998~2010年,韩国银行业平均利差降至1.67%.美国及欧洲部分国家银行业也是如此,尤其是欧洲多国及日本银行业目前已进入“负利率”阶段,似乎净息差水平还将下降.

基于国外银行业的息差水平走势,2010年后,一种观点认为过分倚重息差收入的中国银行业相比国外银行业收入结构单一、波动风险大,经营水平也不够“先进”,和国外银行业收入结构差别较大,因而提出要大力发展其他类型业务,把息差收入指标降下来.客观来看,息差收入占据整体收入绝大部分的“单一”格局某种程度上反映出银行业务类型不够丰富.但是,要丰富银行的业务类型,必须从“实质重于形式”的实事求是角度出发,真正地发掘和丰富银行的服务方式和能力,而通过“假形式,真贷款”的收入科目调整方式实现的息差率下降,则违背了丰富银行服务能力的初衷.例如,在业务高歌猛进的2010年前后,相当比例的贷款收入被银行以各类中间业务收入科目计入报表,具体科目包括财务顾问费、咨询费等.

过分看重国外银行业息差水平数据将对正确认识中国银行业息差水平产生误导,这不仅是因为不同地区融资体系和金融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而且和实体经济形式和金融开放水平等多种因素密不可分.例如,对于以直接融资方式为主的地区,更加倚重银行提供融资的对象将大为减少;如果该地区经济发展又是主要依靠服务业,则银行提供融资服务的形式和对象都和制造业特别是重工业为主的经济体内的银行完全不同;再若加之该地区经济自我发展动力不足,需要较多倚赖服务外部需求,则该地区银行的发展战略进而收入结构将更会不同.类似于新加坡、瑞士等地的较多银行,形成了以中间收入为主的收入格局,息差收入占比相对较少,如以全球性财富管理闻名的瑞士银行、美国富国银行,则通过开展托管业务、拓展海外市场等方式在存贷息差變窄形势下保证了良好运营.

反之,对于以间接融资体系为主的发展中国家,经济以制造业为主,具有强大的内源发展动力,不需要通过提供国际性第三产品类服务支持经济,此时融资主体需要银行业通过大规模的直接性融资予以支持,由此带来的息差收入占比将更高.

核心竞争力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净息差仍将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为关于核心竞争力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平衡计分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