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课程目标论文范文资料 与课程目标和内容附录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课程目标范文 科目:硕士论文 2024-03-13

《课程目标和内容附录》:关于免费课程目标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您的课程目标相关论文写作提供资料。

无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还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按习惯说法,其作用都是教学的依据、评价的依据、教材编写的依据、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依据.目前,在上述“依据”作用的发挥上仍存在死角,表现为“教学的依据”作用还仅仅体现于“教”的一面,“學”的一面还停留在通过“教”间接发挥作用的层面.

本应该“教”和“学”双方都明白的事情,本应该是“教”和“学”共同的出发点、共同的任务和目标,却只有“教”的一方清楚,“学”的一方不明白.“教”和“学”两个密切相关的行为主体一个揣着明白,一个装着糊涂,这就必然影响教学过程的默契,折损教学双方的合力,最终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

其实,只要仔细读过《语文课程标准》,比较各部分表述的区别,就不难领悟编写者服务学生的意图所在.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正文共34页,其中有13页都是以学生为行为主体表述的,多达46页的“附录”内容也都是学生应该清楚的.如果说在“前言”“课程目标和内容”“实施建议”三大块中,“前言”和“实施建议”的行为主体主要是教师、教材编写者或教学评价者,那么,“课程目标和内容”的行为主体就全部指向了学生,是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学习怎样的内容、怎样学习和达到怎样的目标,老师则应根据学生学习的内容、方式、目标给予相应的组织和指导.

下边做些具体分析:

“前言”部分有“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有“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有“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等.这些文字都是告诉学生以外的相关人员和机构应如何去做.“实施建议”中有“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有“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认识语言现象和问题”等等.这些内容,很明显是着重对教师讲的.至于细目中“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建议”等内容也明确了行为对象不是学生.

和上述各部分不同的是,在“课程内容和目标”中,完全改变了说法,不再是“培养学生”“引导学生”“让学生”“尊重学生”的提法,换成了“认识”“培育”“增强”“学习”“学会”“具有”“能”“喜欢”“认识”“掌握”“理解”“阅读”“积累”“观察”“参加”“讨论”等动词,其行为主体都直接指向了学生,而不是其他的人.再看这些内容,正应该(至少从初中一年级开始)每个学期组织学生阅读一遍.通过对这些内容的阅读理解,明白国家需要自己做什么和怎样做,做到什么程度,同时,也为日常学习中理解老师为什么要“教这些”和“这样教”奠定基础.这有益于学生克服语文学习的盲目性,克服学习中对老师的过分依赖,增强自觉性和主动性.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可当他们眼中只有课文、试卷、活动、考试而没有总体学习内容和发展目标的视野时,则很难把“积极主动”用到合适的地方.读过了《语文课程标准》对他们的要求之后,就会明白为什么从小学低年级到初中高年级都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为什么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才有默读的训练;知道为什么小学阶段先是“写话”后是“习作”,到了初中就叫“写作”了;知道为什么有些字只认不写,有些字既要会认又要会写等等,总之,如果学生每学期之前都有和老师一道学习“课标”的过程,大家在迈开语文学习第一步之前,一同登上“课标”高地,俯瞰教材,展望前路,清楚在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是怎样一条拾级而上循序渐进的路径,进而把思想认识统一到“课标”要求上来,这对进入具体单元后的学习实践会大有助益.

学生知道语文的“课程目标和内容”,不仅有利于自己的学习,也有利于对老师“教”的行为和效果做出正确评判.现在的情况是:教师教得是否合规,教得好和差,学生评教时往往凭自己的主观感觉,缺少客观的标准.没有依据,就学生个体而言,只能肤浅地感性地说说而已;就群体而言,各自关注的角度和层次不一,也不好就某一个教师的教学做出恰当的评价,对改进教学也没有多大的参考价值.但若有了“课程目标和内容”这个标准,学生也好,家长也好,就都能够依据标准客观地评价老师的教学了.识字写字做得如何,阅读教学做得怎样,写作教学是否达到了标准的要求,口语交际是否按标准要求实施了训练,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是否有效开展,每个学生都可以对照标准评价自己,找出差距,也能够对照标准评价老师,比较客观地丈量出教得短长.学生明白了课标要求,不仅自己能学得明白,也有利于规避教师教学的随意和盲目.这本来就是一件应有的好事.

真语文活动的领军人物王旭明先生反复强调的合格语文课的12字标准中,首要的就是“依课标”,后边才是“持教材,重学情,可检测”,足见课标对教学的主导作用.我在思考如何做好“依课标”这件事情的时候,发现了课标表述中行为主体的变化,揣摩了那样变化的理由,也就有了如上的思考.查了几本解读课标的著作,我没有看到对课标中“课程目标和内容”行为主体变化做出的阐释,不知是无需阐释,还是有所忽略.我倒以为这个问题应该提出来说清楚,如果我的理解正确,也好给更多的同仁提一个醒;如果我的话题多余,也免得再有人心生“多余”的想法.

课程目标论文参考资料:

课程论文格式

新课程刊物

课程教学杂志

课程论文的标准格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新课程导学期刊

结论:课程目标和内容附录为关于课程目标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课程目标有哪些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