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英培论文范文资料 与尼采存在主义和英培安和吴宝星作品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英培范文 科目:学士论文 2024-03-04

《尼采存在主义和英培安和吴宝星作品》:本论文主要论述了英培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摘 要:后殖民转型和共同文化再评价,是吴宝星和英培安的兴趣所在,两位作家都倾向塑造背负着存在主义行为和探问的孤独角色,都使用了一些重要的尼采主题.他们认为当代的新加坡文化是高度虚无的,被商品化和非本真性所控制,因此,他们将优先权给予类似隐士的人物,这类人物拒绝盲目跟随的畜群 ,关注文化更新以及其它自为(存在主义的)课题.这两位作家都强调死亡和人的极限,重视真诚的选择.

关键词:尼采存在主义;吴宝星;英培安;新加坡文学;后殖 义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677(2014)6-0098-08

本文探讨两位新加坡作家的作品:用英语写作的吴宝星(Goh Poh Seng,1936-2010)和用华文写作的英培安(Yeng Pway Ngon, 1947-).英培安出生于新加坡,祖籍广东新会.已出版20多本书籍,包括长篇小说、短篇小说集、戏剧、诗集和散文.《一个像我这样的男人》获1987~1988年新加坡国家书籍理事会书籍奖,《骚动》和《我和我自己的二三事》都获新加坡文学奖.后者被香港《亚洲周刊》选为2006年十大中文小说;他的《画室》再次被该周刊选为2011年年度十大中文小说.鉴于英培安对文学的贡献,他获授予2003年新加坡年度文化奖.吴宝星出生于吉隆坡.他从爱尔兰都伯林大学得到医生文凭在新加坡行医25年.1967年至1972担任新加坡国家大剧院托拉斯(国家艺术理事会的前身)董事长.《如果我们梦想太久》(If We Dream Too Long)获1976年新加坡国家书籍理事会书籍奖;此书有俄语和他加禄语译本.除了小说之外,吴宝星还出版了五本诗集,并帮助新加坡娱乐界的发展.鉴于吴宝星对艺术的贡献,他获授1982年新加坡年度文化奖.1986年吴宝星和家人移居加拿大,2010年1月在温哥华肺炎病逝.

要很好领会两位作家的作品,笔者认为,最佳途径是通过尼采式存在主义的架构.吴宝星的尼采是通过法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的著作介绍而形成的.他的小说重演了对“形而上学”攻击的哲学架构,以及追求尼采式的责令,要认真去对待一个自明的宇宙的含义,在这个宇宙中对“超越”的权威已不再有说服力.因而他采用一个重视自由、选择和责任的焦点来面对如何建立一个肯定生命文化的挑战,即一个避免专制主义和极端主义的挑战.英培安的尼采是通过鲁迅及五四运动介绍而形成的.鲁迅和他的同时代人认为,尼采的文化更新吁求和他们对一个早已站不住脚的垂死传统社会的改革计划有相近的关系.英培安的作品用鲁迅/尼采的典故来映射这个计划,目的是呼吁一个类似逆转或重估一切现代新加坡存在的价值.重估的目标是针对一种思想宏伟建构——超级发展主义(hyper-developmentalism),在英培安眼中则是虚无主义和否定生命的世界价值观.

我要讨论的文本包括英培安的以下五部长篇小说:《一个像我这样的男人》(1987)、《孤寂的脸》(1989)、《骚动》(2002)、《我和我自己的二三事》(2006)、《画室》(2011);以及吴宝星的以下四本长篇小说:《如果我们梦想太久》(If We Dream Too Long,1972)、《 事件》(The Immolation,1977)、《舞蹈的飞蛾》(A Dance of Moths,1995)、《白云之舞》(Dance with White Clouds,2001).①在下面的讨论中,我会阐明他们主要关心的问题,以及这些作品如何紧扣尼采有关的主题和母题的过程.在结论部分,我会解释本文所分析的理论的含义.这两位作家对文化重建的参和,是后殖民局势交给他们的一个紧迫任务,这个任务要求创建一个共同文化,维系人群,达到团结.这两位作家通过对主人公果敢品格的塑造,敦促我们摆脱自满,追求不同的规范,建立一个这样的社会,让各个个人可以追求并非模仿他人的生活.

从英培安的写作说起,我相信他的主要特点是用恋爱受阻的议题来勾画新加坡社会矛盾的特征.新加坡现代化建设运用的价值结构是一般国家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所采纳的价值观点.功利主义、工具主义、拜金主义这些价值观导致了“母语”边缘化,政治压迫,以及庸俗社会对艺术及其使用价值(use-value)的贬抑和无知.英培安的作品结尾依次采用主角/情侣恢复或(精神)分裂的母题,是在强调超越这种社会二律背反的必要性.

在英培安的第一部小说《一个像我这样的男人》中,作者塑造的男主角体现了尼采促使了小说的创作.男主角是位诗人,把自己比作查拉图斯特拉,也给自己取了个笔名——涓生.小说追踪涓生和他的女伴子君之间的关系;而这也是鲁迅的短篇小说《伤逝》中男女主角的名字.涓生在书里一部分说他希望子君“会像《伤逝》里的女主角一样,有一套自己的思想和独立的个性”(17).一如鲁迅《伤逝》故事的发展,他们的感情以破裂告终.子君起初跟涓生分手,涓生开了家小书店,又回到他身边.但生意失败后,她又决定离开他.

使这些人物成为令人激动的文学典型,是英培安对他们不同背景的设计.子君受过英语教育,有大学文凭;涓生受过华语教学,没有大学文凭,收入比子君少很多.在相关章节中,涓生感叹子君不像她的文学前辈,还说她的非自由行为是社会导致的.在英语主导“社会制度”下,其“产物”理所当然会显示出“实用主义”的典型特性.她的理想对象“必须要符合社会一般人的价值观;最低限度,要符合她现在将要爬上去的那个阶级的价值观”(17).英培安的这段文字唤起了读者对新加坡六、七十年代社会分歧的回忆.涓生和子君的分手,比喻在这段期间英语教育的迅猛发展,以及华族语言文化被“痛苦地”排挤到边缘.小说结尾部分当子君必须永远离开他时,涓生对窘境作出了回应.在昏昏沉沉的精神状态中,他乘搭火车到吉隆坡,希望能遇见一位女士;这是涓生初次跟子君分手后遇到的,并且有过一段亲密感情的女士.但现在她已经结婚,涓生找不到她,最终他恢复了理智.地点和环境使他的头脑变得清醒.排徊在吉隆坡唐人街的他沉思着:“马来西亚是个以马来文为主的社会,[但它]出版的华文报刊竟比新加坡多上好几倍”(195).周围“热烘烘的生命力”给涓生带来巨大灵感(194);他想象自己戴上各种狩猎用具,在小说的最后一行说道:“我已准备好,现在就回去,回去我的森林等”(197).

英培论文参考资料:

英美文学论文

英美报刊文章阅读

英美文学开题报告范文

英美文学论文选题

英美文化论文选题

英美文学论文题目

结论:尼采存在主义和英培安和吴宝星作品为关于对写作英培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英倍教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