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寻觅论文范文资料 与寻觅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寻觅范文 科目:学术论文 2024-01-17

《寻觅》:本文关于寻觅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等”任凭窗外春景如何美致,我都无心顾及,思绪沉醉在辛弃疾《西江月》的明月、惊鹊、清风、鸣蝉、稻香、蛙声的乡村田园画卷之中.

抵达铅山县城已是傍晚时分,车沿大街小巷缓缓前行,一尊辛弃疾的巨大塑像撞入视野,强烈地吸引了我的眼球,也将我的心一下攫进他的词意中,不由血液沸腾,心跳铿锵.

下蹋的西海岸酒店,正好位于辛弃疾雕塑背后信江河北面坡岸,与雕塑仅一河之隔.匆匆安顿好行李,匆匆吃过晚饭,迫不及待来到了信江河岸,追寻词人的足迹.

八百多年前,皓月当空的夜晚,词人如我现在一样,漫步山村四野,皎洁的月光,惊飞树枝上的鸟鹊,清风迎面吹来,惊鸣了沉睡的夏蝉.一阵扑鼻的稻花香飘来,激起了青蛙交响乐,稀疏的星星闪闪,消除了月光的孤独,天气变幻莫测,下起了雨点,词人匆匆疾步,寻找熟识的茅店避风躲雨,路至溪桥一转,便再现在眼前.此情此景,此声此物,勾画了一副美妙的乡村画卷,渲染着词人,于是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词人将深夜在黄沙岭途中行路所见到的“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茅店社林”等自然景物,用白描的手法,清丽的语言,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活生生地将丰收、喜悦、和谐、安逸的田园景象展现出来,情景交融,优美如画,又恬静自然,生动逼真,令人悠然神往,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的眼球,并进行了深入的注解.

细嚼此词,我总有一种幻觉,仿佛听到词人的期盼声:词意词境一明一暗,一虚一实,明的是说江南乡村丰收的美景,暗的是词人对收复中原失地的梦幻美愿,是场梦景.

“明月别枝惊鹊”.最明的月亮,当数十五晚上的月亮,词人用“明月”暗喻期盼祖国团圆;铅山只是词人的暂住地,用来安栖的,“鸟鹊”境指漂浮不定的词人自己,这句憧憬大宋收复失地,实现祖国团圆.“清风半夜鸣蝉”.“金”“清”近似谐音,词人用“清风”寓意“金风”;夏季白天的蝉鸣欢快、舒畅,半夜的蝉鸣,如同秋蝉一般,寒蝉凄切,有几许凄惨和悲凉,用“半夜蝉鸣”替代金兵战败的惨叫声,此句暗指词人仿佛在半夜间仿佛听到金兵鬼哭狼嚎的惨叫声.

赶走金寇,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词人用“稻花香里说丰年”替代祖国统一,举国欢庆,载歌载舞,仿佛看到群众彼此诉说衷肠,细说喜悦的心情等

但,现实却并非如此.

“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准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等”这是辛弃疾重病中,雪地迎接好友陈亮的场景.

南宋内忧外患,风雨飘摇,千疮百孔.词人辛弃疾心怀大志,救国救民,一心想复国大业,遭到主和派的打击,四十二岁遭到弹劾免职,内心十分压抑和痛苦.但他的人生理想从没有熄灭.公元1188年秋,辛弃疾寄书陈亮,相约铅山县的鹅湖书院.

是冬,陈亮自家乡永康出发,跨马而来,顶风冒雪,跋涉800多里.时值辛弃疾重病卧床,期待陈君驾到.雪后黄昏,茫茫雪地,词人思君心切,强打精神,拖着疲惫的身心,扶栏远眺,只见前方驿道上兄台跨马而至,喜出望外,疾病顿时消失,下楼策马相迎.久别重逢,感概万分,沐浴残阳,饮酒相欢,纵论天下大事,十分痛快.

兄台驾到,如雪中送炭,词人的爱国重新焕发,回到了当年“气吞万里如虎”的精神状态.两人鹅湖游谈数日,交谈甚欢,形成了收复中原的军事理念互补:辛弃疾久历行伍,战场经验丰富,地形地貌熟悉.陈亮久居乡间,主张由东、西两线同时出兵北伐,而辛弃疾却主张只把山东一个方向作为第一步实际攻击方向,待宋兵控制山东、打乱敌人的防御系统后,再由其它方向相机进兵.词人集中优势兵力、先打击一个方向的军事理念,让陈亮心存敬佩.陈亮身上洋溢着的理想主义热情也是辛弃疾所久违了的美好感情,激发着他仿佛又回到了“族旗拥万夫”的青春岁月.两束目光在时空相撞到一起的那一刻,忍不住相互分辨、判断,随后是惺惺相惜地惊喜,彼此内心都发出了“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壮志豪情.

陈亮走后第二天,词人心中不舍,驾车抄近路追赶,终因天降暴雪,雪深泥滑,车马不得前行,无奈返程,途经回望楼,夜闻邻人吹笛,悲不堪闻,在长笛悲歌的大雪夜晚,写下了《贺新郎》:

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梢微雪.要破帽多添华发.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两三雁,也萧瑟.

佳人重约还轻别.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问谁使、君来愁绝?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长夜笛,莫吹裂.

背着这首词,走出鹅湖书院,我百感交集,发自内心的感概辛弃疾和陈亮,身体力行,践行了“忠廉节孝”的礼教.

大巴车离开铅山县永平镇约莫20分钟,进入了陈家寨曲折的山路中.窗外群山迭翠,郁郁葱葱,一个个山峦徐徐向车尾跑去,见不到人居的村庄,见不到吃草的牛羊,见不到忙绿的农民.又行一程,转过点弯道,车突然停止前行,陪同人员告诉我们,辛弃疾墓就在前方的深山中,因修路只能改步行.

一下车,立即感受到大自然的清新,远离了城市的喧哗和村落的热闹,四周除了群山环绕,就是一望无际、尚未开耕的梯田,仿佛进入了氧气的世界和绿色的海洋.陪同人员带领我们沿着新开挖的路基,向前面山坡走去.一路上,作家们议论着岳飞与辛弃疾,同为宋朝爱国将领,都是伟大的词人,墓也应该相差无几吧!我们憧憬着.

山坡的尽头一转,陪同人员突然高喊着:快看,对面半山腰上就是辛弃疾墓.

真是“路转山头忽见”!随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不禁使人十分惊诧:浓密树影遮掩中隐隐看到有一座墓,杂草丛中依稀可见一块墓碑,眼前的一切,不由得使我发出“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感叹!我们怀着沉重的心情前行,没一人说话,只是深一脚浅一脚地前行.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无意中,我背起了辛帅的词.一番寻觅,一番惊喜,终于可以触及千古的遗迹.在八百多年前,辛帅处于“灯火阑珊处”,而今依旧如此.青山依旧,遗恨悠悠.千年以前,那个伤心之人,别有怀抱;而今,伤心之人,情泪并茂.

历尽沧桑,辛墓已残败不堪.历代虽有整修,但终究逃不过今古两苍茫.虽说政府有过修整,但还是野草没碑.来到墓前,只见眼前一片寂寞荒凉,周围荒草丛生,倘不是墓碑和石柱,真不敢相信长眠于此的竟是大词人辛弃疾.一块不显眼的省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几乎是半掩在荒草之中.走上一段台阶,却发现台阶部分水泥栏杆露出斑斑驳驳的破损,还有很多裂纹.墓地右侧立有水泥碑,上刻“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辛弃疾墓,江西省人民委员会1959年11月30日,江西省文化局委托铅山县文化馆重修一九八二年三月竣工”等字样.墓前左右各立有一根水泥柱,刻有“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字样———这是郭沫若对辛弃疾的评价.墓前青石墓碑上刻着“皇清乾隆癸卯年等”“显故考辛公稼轩府君之墓”“廿五代玄玄孙等(1782年)三月重修墓葬”等.

我们肃立墓前,一声不语,恐惊伟人的英灵.这时,湖南省文联主席谭仲池先生倡议,我们来了就给伟人鞠躬吧!我们一字排开,给伟人深深鞠躬.顿时,我低下的头有千斤重,一种莫名的负罪感和愧疚感,从自己最低、最深的良知中冒出来,使劲的望上冲,占据了我整个大脑.辛弃疾,不惜沙场洒热血,满腔激昂,志在收复华夏,举义旗,抗金兵,传奇一生.英勇事迹遍布大江南北,哪个词人能及?优美诗词传诵千秋万代,哪个武将能行?生不能行其志,死不能明其心.站在辛帅墓前,感慨何止万千,无奈又何以言表!辛帅,生前寂寞,死后寥落,千年后墓地还被荒草埋没,怎能一个鞠躬了得?

我不敢抬头,害怕抬头,不愿看到眼前荒冢一堆草等

寻觅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寻觅为关于寻觅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寻觅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