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利息收入论文范文资料 与中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影响决定因素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利息收入范文 科目:研究生论文 2024-03-20

《中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影响决定因素》:该文是关于利息收入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摘 要:文章以2008~2013年我国43家商业银行为样本,实证分析了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影响决定因素.在总体样本研究的基础上,文章还按照银行类型进一步对 析了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收入影响因素的异同点.总体样本实证回归结果显示资产规模、资产回报率和营业费用率和非利息收入占比正相关,净利息收益率和非利息收入占比负相关.分组实证研究发现不同类型银行决定因素有一定的差别,股份制银行可以依靠扩大规模来推动非利息收入业务的发展,高综合资产回报率的国有银行的非利息收入更高一些,而外资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基本不受基准贷款利率变动的影响.

关键词:商业银行 非利息收入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8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4-090-05

一、引言

非利息收入是指商业银行除去利息收入以外的营业收入,主要包括中间业务收入以及咨询、投资等活动产生的收入.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创新、信息技术进步以及信贷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当前利率的完全市场化等因素不断冲击着银行传统信贷业务的利润水平.作为现代银行经营中主要的新盈利增长点,非利息业务越来越受到各类型商业银行的重视.和传统的利息收入相比,非利息收入具有资本占用率低、收益高、不受限于利率波动和经济周期等优势,因此越来越受到商业银行的青睐.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的发展,中国银行业向着商业化、市场化的方向不断迈进,实现了和国际金融市场的接轨.中国银行业平均非利息收入占比持续上升,并于近几年稳定在20%的水平上.由于近年来银行业总收入不断上升,因此非利息收入也随之不断增加,且增幅要大于净利息收入.

虽然近年来,关于非利息收入是否会提高银行的风险这一问题存在一定的争议,如张羽、李黎认为我国银行业发展非利息收入业务具有风险分散化效应,但随着非利息收入比重的增加,这一效应将逐渐从正向转为反向.但是,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相比,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还很低,目前国际主要同业的非利息收入占比一般在40%以上,而且很多国际先进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超过50%,超过利息收入成为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因此,中国银行业非利息收入业务发展空间仍然巨大.我们选择了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等43家商业银行为样本,实证分析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决定因素,以期为我国商业银行改善收入结构、提高盈利能力的相关渠道和对策的制订提供经验支持.

国内已有对于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多是选用上市商业银行作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对象相对单一和集中,能够反映的事实相对较少,匹配的对策建议涵盖的意义也较窄.我们第一节创新性的加入外资银行作为研究对象,并采用分组的方法探究了影响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的非利息收入的因素有何异同,拓展了研究的方式,也丰富了研究的结果;第二节为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第三节为本研究模型的建立、变量的选择和数据描述;第四节为实证回归结果分析;最后是结论和政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关于对非利息收入的研究,国外学者很多将焦点集中在它的收益和风险上.早期的经验研究侧重于非利息收入的积极作用,Eisemann认为,不同于净利息收入高度受制于经济周期和存贷款利率,非利息收入多元化的特点使其能更稳定的带给银行收益.Saunders和Walters则指出,非利息业务同时降低了银行风险.同样观点的还有Avery和Berger,他们更精细的对非利息收入的种类进行了区分,认为之所以银行风险降低,是因为非利息收入是以更稳定的费用为基础的.Gallo以加拿大银行为例,证实了加大非利息业务的份额提高会导致银行盈利能力的提高和风险的降低.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学者对非利息收入是否一定能降低银行风险产生了质疑,但不少经济学家仍然坚持非利息收入带来的影响利大于弊.Rogers和Evanoff均认为,只要银行能够将风险水平控制在合理的程度,非利息收入可以成为新的收入来源.Kwast利用1976-1985年间的美国银行业数据,算出了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的最优组合比例,以使风险最小化.Valverde和Fernandez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观点,即银行业务多样化会增强银行的市场支配力.Rogers和Sinkey在对非利息收入的研究模型中添加了银行特征.他们利用美国1989-1993年的银行业相关数据,得出以下结论:银行的资产规模和非利息业务规模呈正相关,传统业务盈利能力、资本充足率和风险和非利息业务规模呈负相关.

另一些经济学家则认为非利息收入带来的影响弊大于利.Boyd和Graham研究了20世纪70年代政府金融监管政策相对宽松的时期的银行特征并得出结论:非传统银行业务的扩张增加了银行破产的风险.Stiroh和Rumble认为美国银行向非传统金融业务的拓展虽然增加了多样化收益,但非利息收入的风险可能会高过收益,造成收入更大的波动性,从而抵消了多样化收益.De Young和Roland认为非利息收入和银行的规模呈正相关,但增长的边际效应却是递减的,并且风险加倍增长.De young和Rice进一步检验了非利息收入和银行的经营战略、市场环境、技术变化和经营绩效间的相关性,研究发现拥有以下特性之一的商业银行更依赖于非利息收入:管理不佳、规模较大、关系型银行、较强的市场势力以及坐落于经济发达地区.另外,技术进步对非利息收入的增加有双重作用.Beale和Calmes分别用欧洲银行和加拿大银行实证证明了上述结论.Laeven和Levine将银行风险的增加归咎于 成本.Lepitit则认为佣金和手续费才是造成非利息收入和风险呈正相关的罪魁祸首.而Behr和Mercieca甚至认为非利息收入对银行的业绩存在 影响.

国内对非利息收入的研究主要如下:一是定性研究以及策略建议,如赫国胜、邹江、 等都通过对 析中外商业银行收入结构的差异,指出了现阶段国内非利息业务存在的问题,如种类单一、深度不够、收入有限等,并提出调整业务结构、以客户为导向、提升从业人员素质、改善金融环境等措施.二是对非利息收入的收益和风险的探究,如:迟国泰、孙秀峰、郑杏果利用随机前沿法和数据包络法,证实了中国14家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对总收入综合效率的负向影响.王菁和周好文研究认为,非利息收入由于受到波动性、成本因素和自身内部结构的限制,从而消极影响了银行的收益性.相反,赫国胜、徐洁利用中国10家上市银行2005-2009年的数据,证实了非利息收入和商业银行盈利具有正相关性.张羽、李黎则是利用中国银行业1986-2008年的数据,证实了非利息收入增长对我国银行业具有一定的风险分散化效应.三是探寻非利息收入的影响因素,国内已有的文献结论差异不大,区别主要在于数据和自变量的选择:郑荣年、牛慕鸿选取总资产、净利息收益率、资本比率、存贷比率、贷款损失准备比率及人员规模作为自变量,进行了回归.朱宏泉、周丽、余江剔除了资本比率但添加了所处时段的国民经济状况作为时间效应.段军山、苏国强选取的自变量侧重于外部因素的影响,如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上证指数、银行间国债指数和M2等.张丽娜加入了国内生产总值,孙秀峰、丛金萍考虑到了金融业内竞争,因此加入了外资银行资产总额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资产总额.朱卫东、陈龙还加入了管理费用以及贷款损失准备金.

利息收入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中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影响决定因素为关于利息收入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建行突然给了税后利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