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徐志摩长孙论文范文资料 与深街雨巷,邂逅徐志摩长孙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徐志摩长孙范文 科目:职称论文 2024-02-04

《深街雨巷,邂逅徐志摩长孙》:本论文可用于徐志摩长孙论文范文参考下载,徐志摩长孙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庭院深深的别墅花墙之后,那些几经岁月洗礼的古典式花园洋房,每扇窗口里都隐藏着一个昔日的故事.笔者搬迁至上海南昌路后,不久便得知对面的三层楼就是诗人徐志摩和陆小曼当年新婚燕尔的“凤巢”.徘徊在深街雨巷,诗人的精神在这里行走,那些携带着人性温度的诗篇,也长久滋润我们的心灵.

2012年6月10日,不曾想在这深街雨巷,我邂逅到一群特殊的访客:徐志摩的长孙徐善曾、其夫人包舜、一位拍过电视片《泰戈尔在上海》的印度朋友.

邂逅在深街雨巷

“请问先生,我们能不能去您二楼的房间,从窗口拍对面徐志摩先生的旧居?”未待我作答,那位中年女士立即补充道:“我们刚从美国来上海不久.”她吃力地说着我很难“破译”的汉语“”.这时,邻居走过来轻声地对我说:“那胸前挂相机的男士是徐志摩的孙子.”听罢,我先是不相信自己的眼睛,继而惊喜又愕然,我下意识地端详起这位身材高大、面容清秀的男士,回想起书本上徐志摩戴圆形无框眼镜的照片,眼前的这位男士和徐志摩的确有几分神似.尽管无情的岁月距诗人“轻轻的我走了”已逝去了80多个春秋.

原来,几天前的6月4日,徐善曾应邀参加2012年中国济南徐志摩研讨会,会议甫一结束,徐善曾夫妇便带着强烈的探知欲,继续赶到上海寻求答案.那天笔者刚刚回家,邂逅了这位著名诗人的后代、神似祖父的徐善曾先生.口谈无效,手谈、笔谈过后,我们一见如故.

我介绍说,现在我住的这个亭子间书房正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八十年前居住过的地方,他在此也有著作发表问世.听罢,他们饶有兴致地参观了我的“陋室”.几番交谈后,徐善曾博士央求我前去说服现住在徐志摩旧居的房东,能否让他们一行进去拍照留念.从来文人孕盛事,时下,自旧居外墙钉有铭牌后,前来瞻仰拍照想入室参观的中外游人络绎不绝.或许该屋主人给足了我的面子,破例允许并接待了这非同寻常的海外来客.他们寒暄之后,便诚邀房东合影.然后,在男主人的陪同下,从底层至三楼逐一参观并拍照.对此厚待,徐善曾一行很是兴奋,身临这座祖父及“像一朵高爽的葵花”祖母陆小曼的旧居,他们感慨万端.我思忖,作为徐志摩的孙辈,远居他乡的徐善曾夫妇虽然了却了心愿,但内心可能是五味杂陈.他们似乎看到了诗人生命中辉煌的义学之旅、诗人和娇妻“眉眉”(陆小曼)携手创作并同台演出剧本《卞昆冈》、以及月光下两颗灵魂的细语等

作别时,他希望我们日后多联系,并留下了他在美国的通讯方式,从此“伊妹儿”将地球“缩小”,并将这地球两端连成了一个微笑.我想赋小诗一首《弄堂邂逅有感》致赠徐先生:

不知多少年后/他从地球另一面/匆匆归来/任怎么端详/都像个不慎走失的孩童/于弄堂前后/弄堂深处/眼睁睁地等待/快来人认领/一述衷肠等

他希望我能提供有关书籍、素材、旧居照片,也想听听我对他祖父的看法.我想告诉他们,徐志摩是一位新月派的诗人和领袖人物,同时又是一位爱国者.尽管他从英国回国后一帆风顺,但从他的作品中还是能反映出诗人生前身后的精神困境.从《这年头活着不易》等忧愤的诗歌中,不难见他无处安身的绝望;在令人窒息的生存环境中“我只要一分钟,我只要一点光,我只要一条缝”(《阔的海》),可现实却是“在妖魔的脏腑里挣扎,头顶不见一线的天光”(《生活》).面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现实,他感到无望与不满,他的诗句、散文、书信等不断流露出对一种新的社会和现实的向往.他不但敢于公开拒绝为官,且还发誓不和官僚政客往来,然而,却又找不到驶向光明的道路,于是长期陷于彷徨苦闷之中,以致有时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作为那个时代的人,徐志摩做到了一个普通知识分子能做的一切,他在追求自身幸福的同时,也对民族命运有过深刻的思考.

长期以来,徐志摩和陆小曼的故事传颂不倦,在诸多文学作品中几乎已被渲染得扑朔迷离.作为名门之后,徐善曾先生将那段曲折又美好姻缘的故事,以他自己的思维方式、独特的视角表达出来,这岂不是对祖父母最好的告慰?

追寻祖父的异域履迹

徐善曾先生说起,徐志摩和原配夫人张幼仪生有两个儿子,小儿子夭折,大儿子徐积锴于2007年在纽约去世,享年90岁.他自己1946年出生在上海,幼年时,由祖母张幼仪抚养,6岁时跟母亲辗转从香港来到美国,和正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的父亲徐积锴团聚.虽然祖父是著名的诗人、作家,但自己常年旅居国外,现在除了能听懂几句上海方言、俚语,基本上不会讲中文.以前,徐善曾先生和三个姐妹都不太在意这位文化名人祖父.他每天都从祖父那穿着长袍马褂的照片前走过,可并不知晓祖父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只感觉祖父代表的文化和美国穿牛仔裤、T恤衫的文化大相径庭.先生从小便跟着奶奶张幼仪长大,他认为祖母心中始终爱着徐志摩.两人有着7年的婚姻,她“对祖父徐志摩有着很深的感情”.是的,张幼仪说过:“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自徐善曾经常回国后,对祖父的往事分外关注了许多.徐志摩的后人中,仅有徐善曾的女儿从事电影研究工作,几乎无人写作诗歌.但多年来,他总是不时地听到有关祖父的故事,他十几岁的时候就知道祖父是位著名诗人,但没想到祖父对中国文学有过的深远影响.上大学的时候,曾听一位同学聊起诗歌,同学提到近代中国有两位令他仰慕的诗人,其中一位就是‘东方的拜伦”徐志摩.后来徐先生看到一些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论文,不断看到祖父的名字.他逐渐意识到继承祖父文化遗产的必要性、重要性,从此他开始潜心研究祖父的生平,在美国的留学情况,回顾家人所走过的心路历程.

于是,徐善曾奔走于徐志摩当年就读的哥伦比亚大学,终于从该大学社会学系的档案中,查到徐志摩《中国妇女的地位》的硕士论文.尔后,徐志摩“摆脱了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头衔的引诱”,去英国向哲学家罗素“认真念一点书去”.

“一代诗魂”徐志摩的诗歌佳作成为祖国各地及海外文化界、诗歌朗诵会上的保留节目.徐志摩逝世80周年时,美国有关组织策划了一系列纪念活动:华美人文学会、哥伦比亚大学中华法律协会和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举办了一次诗歌朗诵会,联合国工作人员、华美协进会博物馆馆长、节目主持人、哥伦比亚大学学生等参加了此次活动.徐善曾先生说,谁也未料到祖父的精神遗产能够传承到今天,还能活在他的母校,活在像纽约这样的现代都市.

奔走在“回家”途中

徐善曾早年在密歇根大学修读电气工程,获得理工、哲学、电子工程等学位,后来在耶鲁大学取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多年来任职科技行业,近些年开始从事创业投资方面的工作.重返故乡,重回上海追梦、寻梦,徐善曾充满了期待.

我曾在《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了徐善曾来上海寻梦的散文,他的朋友将我的文章转发给他.他发来邮件说,如果有个英文版的文章传给他,他会很有兴趣读一读我的文章.考虑他很忙,为慎重起见,我特请几位英语专家将我的文章多次译校,将最后的英文稿传给他.收阅后,他立即回信致谢.我替他补拍了徐志摩旧居门前的铭牌彩照,徐善曾说,铭牌上很多字已模糊不清,难以辨认,很是遗憾.

徐善曾先生到过祖国的许多城市,也先后去过英国、印度、俄罗斯等国家,追寻祖父在异域他乡的故事.“诗人的天职是还乡”,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理应属于自己隐秘的精神领地,都有一个精神的故乡.当他们带着丰沛的想象,一次次从远方归来奔走在“回家”的途中寻梦,可是,我们的城市却在每日整容,他们还能寻到先辈的根吗?

一个有魅力的城市,应该是一个有难忘故事的城市.文化代表了这座城市的精神高度,是这座城市的灵魂和心脏.愿我们为民族、为城市保留一些个性,存留城市独有的精神生活.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徐志摩长孙论文参考资料:

小福尔摩斯杂志

结论:深街雨巷,邂逅徐志摩长孙为关于本文可作为徐志摩长孙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徐志摩长孙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