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圣经论文范文资料 与圣经中译和王韬之谜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圣经范文 科目:职称论文 2024-01-05

《圣经中译和王韬之谜》:本文是一篇关于圣经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随着租界当局行政权的日益巩固,有关宗教与信仰的话题,也在英美侨民的小圈子里不断被提及.强势的空间占有不能没有强势的文化如影相随.《圣经》是西方传教士最重要的工具,虔诚的门徒们笃信,无论是谁,只要他捧起这部福音之书读一读,就可以影响和转化他的一生.然而这种影响和转化,相对于缺文少识的中国人,离开了翻译断不可行.所以,向中国人译介《圣经》,不仅是工具性的选择,而且是救赎性的道义选择,近乎神圣,刻不容缓.

1843年8月,伦敦布道会在香港集会,决定由该会资深传教士麦都思,主持《圣经》中译,并选址上海.

早在明代末年,当西方传教士最初携西学东进的时候,泱泱中华的士大夫们还秉持着充足的文化自信,对远道而来的夷客抱以宽容乃至轻觑,不以为然地忽略了,就如同一个成年人对待儿童那样.然而,随着西方世界发动的大规模殖民入侵,中国人的自信,包括政治、军事、经济,以及文化上的自信,从根基上受到重创.面对列强咄咄逼人的坚船利炮,先是最高统帅皇帝蔫了,再是满朝文武怂了,继而是士大夫阶层的脊椎骨咯吱吱弯了.传统文化的锦幡摇摇欲坠,传统文化的气脉奄奄一息,传统文化的式微不期而至.面对正值青壮年的西方文化,老弱的中国传统文化已是强弩之末.

最让人不堪的,是连中国人历来爱用的“夷”字,一个充满对异国之士、异国之事、异国之人极尽鄙薄之能事的贬义词,也遭到了西方文化的敌视和封杀.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

“嗣后各式文书,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P102).

一种中国式的日常用语,竟然会在两国间正式的外交公文中受到关注,从一个侧面,让人领略到了文化的巨大能量.

朝廷乖乖顺从.弱势的不仅仅只有文化.

条约同文规定,中国向英国赔银四百万两;英国(在中国)拥有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基督教传教士得(在中国)自由传教等

这是写在第二次战争败北后的中国土地上的条约.文化的悲摧伴随着光灿灿流失的银子一同悲摧.

将西文版的《圣经》,翻译成中文版的《圣经》,原本是一件阳光下的事业,是文明的输出与对接,高尚而纯洁.就像唐三藏为了求取佛教真经,哪怕历尽千难万险、踏遍万水千山,也要勇往直前一样,足以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供后世见证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博采是多么的勤奋与谦逊.然而《圣经》的输入,却非常不巧地伴随着西方文明对东方文明的武力征服,夹杂在夷狄对华生的鞭打之中,协议在不平等条约的阴影之下.这样的文明输出,不能不让人充满怀疑,对其输出的动机和目的,深刻质疑.

相比较其他新开埠的口岸,上海对西方文化的接纳程度要宽松得多.《圣经》的几个早期中译本中,最重要的集大成者,就是由著名传教士麦都思受伦敦总会及各《圣经》公会的委托,在上海组织翻译并出版的.据有关资料,1852年版的《新约全书》中译本和1854年出版的《旧约全书》中译本,都是由他组织了数十人的翻译团队和华人助手,汇聚于上海完成的.这套“《圣经》委办本”出版后,受到高度赞誉,多次再版重印,一直到20世纪20年代,还是中国信众百读不厌的流行本.

其中,有关希伯来语和希腊语《圣经》中含有“至高无上的天主”之意的“Cod”一词的翻译,最终被概念为“上帝”而非“神”,就是这个版本一锤定音的结果.

麦都思有一个重要的中国助手,那就是上海近代名士王韬.相比较麦都思主持的委办本,之前的几个中译本几乎全都存在着不够“雅驯”乃至“讹误”的瑕疵.其中明显“之不足”,就是被聘请来帮助汉译的华人助手,“在中国文人圈子里名不见经传”.言下之意水准平庸.

但很遗憾,王韬在进入麦都思翻译班子时,也还“名不见经传”.至少,和他后米的名气相比,那时的王韬“小荷才露尖尖角”,远不够“著名”,根本不足以赚得传教士们的青眼.如果不是因为父亲,不是因为生计所迫,而且他的名气也还没有大到赋予他择业的自主权,这位士大夫式的传统文人,怎么可能干出这等让他终生纠结的糗事?而且,工韬并不懂英文,他所谓的翻译,只是对传教士们译出的中文进行润饰梳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译本的质量问题.

上韬(1828—1897)生于江苏长洲(今苏州),曾在家乡考中过秀才,再往后屡试不中.可以说,此人学历很低,起点卑微,不足外道.这也是让热衷科举的工韬终生都不买账的一件事.

大约1847年,王韬的父亲、原本在家乡授业解惑的塾师王昌桂,应邀来到上海,人职麦都思创办的墨海书馆.这家书馆坐落在上海近代史上鼎鼎大名的麦家圈内(今延安东路以北山东路仁济医院一带).所谓“麦家圈”,意即麦氏所代表的两方宗教组织的实体范围.听上去气势就不小,事实上也是体量庞大.这里是老麦在上海创立的传教枢纽和大本营.初到上海时,他布道要靠租房,后来不用了,自从仰仗租界当局占下了洋泾浜以北的大片土地,老麦摇身一变,变得呼风唤雨、功力超能,比大地主还要大地主.这不能不说跟他同时担任了英租界工部局第一任董事有关.在这位传教士身上,政教被成功地合为一体,为他创新19世纪上海基督教的传奇一页注入了强大动源.在他的有效运作下,一栋栋教士住宅和办公房相继建成;1864年伦敦会在上海的第一座教堂,也在麦家圈内拔地而起.老麦还将原先设在爪哇的印刷所搬了过来,扩建为墨海书馆,兼有撰写、编辑、印刷、出版等多种功能.墨海书馆对西学东渐居功厥伟,大量西方文化经它孵化翻译而进入中国.据考证,三十多年来,墨海书馆译介出版的西方书刊超过171种,其中宗教方面的138种,自然科学及历史方面的33种,包括里程碑式的重要经典《续几何原本》.麦都思本人,一生也写下中文、英文和马来亚文著述90多种,包括两卷《汉英字典》和两卷《英汉字典》.

对王昌桂在中译《圣经》中的工作表现,麦都思后来在写给伦敦的报告中,有这样一段评价:“他饱读经书,可说是一座‘活图书馆’(注:原写‘字典’一词被划掉).但他尤为坚定地信奉儒家思想,并声称‘生为圣人弟子,死亦圣人弟子’,直至病故,他确实未曾改变自己的观点.”

圣经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圣经中译和王韬之谜为关于圣经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圣经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