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胡桥论文范文资料 与胡桥公社奇诗述四清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胡桥范文 科目:职称论文 2024-03-17

《胡桥公社奇诗述四清》:这是一篇与胡桥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陈四益先生的《笑谈》系列,是我爱读的杂文,而获睹《“四清”运动中找敌人——笑谈之七》(《世纪》2012年1期)后,更勾起了对48年前一段往事的回忆.我是1961年进的复旦中文系,从1963年冬开始,先后在上海郊县的顾村公社、胡桥公社和罗店镇参加了三次“四清”运动.顾村那次是小“四清”,时间很短,我们的身份只是学生,下去“接受阶级斗争教育”而已.记忆中仿佛曾参加大会,听公社书记作了一个冗长的检讨.此外,作为下乡必修课,应该还听过当地“苦大仇深”贫农的“忆苦思甜”报告.

从顾村回来后,上了不到一年课,又参加胡桥公社的大“四清”.这次我们成了工作队员.我班有部分学生分在秀才大队,领队的是青年教师陈四益.运动概况,一如四益先生所述.可以补充的是:

一、我们从1964年11月4日至1965年5月22日,在农村呆了半年多时间.

二、胡桥公社工作队队长系上海市高级法院院长;而领导级别高,队员众多,正说明“敌情严重”,需要有一种大的阵势.

三、陈文中提到,运动开始时,曾枪毙两个“阶级敌人”,什么罪状已记不清.而我知道,其中一个叫金四根,罪名是“残害贫农”.

四、刚到秀才大队时,因为没有摸准扎根对象,所以全体工作队员暂住在一座已经荒废的破庙里,庙名“清白堂”.

五、运动过程,除学习《双十条》和“桃园经验”,后来又学习《二十三条》外,具体还有过封账查账、召开二级干部会、划分下中农、评审四类分子、党团员及一般干部作鉴定等阶段.

我怎会记得如此清楚呢?原来,下乡期间我曾作过12首总题为《胡桥纪事》的七律,诗中对上述经过有所记载,而我所以会作这组诗,则起因于同四益先生的一次谈话及由谈话引发的自我保护心理.现在写出来,对于未曾经历那段岁月的人来说,可能觉得匪夷所思;而对于四益先生及同辈过来人而言,则不但可以理解,或许更会由此而生感慨.

学写诗积习难改

那时我被分在第5小队.同在该队的还有两位工作队员:负责人黄玉英,我们叫她老黄,是一位30多岁清瘦而爱干净的党校女教师;另一位姓谭,比我大1岁,是从宝山县某公社抽调来的生产队出纳员.由于老黄和我都不谙会计,后来的查账工作便由小谭承担.拙诗中有“战友新交诚有幸,算盘老练叹无双”一联,“战友”指的便是他.

为了寻找“扎根”对象,我们也是大费周折.队长、会计、出纳家当然都不能住,因为有“四不清”之嫌.剩下的几户贫农,一户屋主虽在本队出工,却兼任第6小队会计,系该队的清查对象.一户屋主自身很清白,但其妻解放前当过土匪,老人们还记得她当年骑马的样子.一户为雇农,本人系复员军人,偏偏其岳父是邻队的富农.完全没有问题的,似乎一家都找不出来.经再三权衡,最后决定住在成份为贫农的副队长家中,而吃在雇农兼复员军人家中.

同为工作队员,复旦师生和其他队员有所不同.对我们来说,参加运动的同时,还有自我改造的任务.对于相关纪律,我们也更自觉地遵守.前几年读吴中杰先生《复旦往事》,记得他回忆“四清”,曾谈到天热时因在镇上买一块小*躲着吃而被中文系某总支委员碰见并点名批评之事.后来他一怒之下,每次上街,偏要买东西吃,甚至还邀着蒋孔阳先生一起下馆子吃菜汤面.那时确有不许上馆子、买吃食的规定,而我没有中杰先生的胆气.从我们住处往东走10多分钟,有一条几十米长的小街,我除理发之外,几乎从不逛街.和我同居一室的小谭则喜欢上街,还会买些糕饼带回来和我分享.这使我很被动:不吃吧,显得有隔阂;吃吧,又无法还情,因为我不敢违纪买吃食.

但我也做着不合校方要求的事.下乡时我带了几本诗词选和一本《诗韵集成》, 不但私下阅读,而且学着写诗.还在高中时期,我受家庭环境熏陶,就对古典文学产生兴趣;进大学后,更经常向父辈友人如瞿蜕园先生等请益.那时学校教学楼办有一份名为《复旦文艺》的墙报,我在上面发表过旧体诗,题材都很趋时,如声援古巴之类;而自己更喜欢的则是一些未打算发表的遣兴之作.“四清”期间,我也写了不少总题为《村居》的五律.这些习作,或记事,或写景,只是为了自我消遣,休假回家,则呈给老人们过目,以求得指点.可能是阅历不同之故,老辈的议论时常出我意料.譬如拙诗中有一联:“隔帐饥蚊闹,随波填鸭闲.”在我只是写实,并无深意,但几位老人看了,却别有联想,认为上句是隐喻“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普通百姓的饥饿情景,下句则是对反右后一些“听话”的、饥荒岁月享受特供的 党派人士的“活画”.听了这类评价,我在得意之余,又有几分害怕,因此从不向同学和老师出示这些诗,以免授人以柄.

相形之下,我对老黄和小谭倒不太防范,三人之间关系相当融洽.那时运动表面轰轰烈烈,具体到生产队,并没有太多的事可做.一个小队就那么十几户人家,我们不能天天召集社员开会,也不能每晚都去“访贫”.时值冬季,农活不多,我们按规定每周只须下田“同劳动”一次.为了打发多余的时间,老黄开始练毛笔字,常常和我探讨某个字的结构和用笔.而小谭则从我处学会了一种简单的“剪影术”,每逢晚上有青年社员来玩,他就把一张报纸订在墙上,让对方侧坐到煤油灯前,调好距离,随即用铅笔勾勒投射到报纸上的人影,取下报纸后再用毛笔将勾勒部分涂黑,就成了一件酷似剪影的作品.看到被画者惊喜的反应,他更加乐此不疲.在这种相对轻松的氛围中,我虽然从未将自己的《村居》给老黄和小谭过目,但也没有刻意隐瞒读诗写诗之事.

因约谈促成新吟

四益先生不是我们的任课教师,下乡后方始相识.他除负责一个小队的“四清”之外,还有带领学生的任务.当小队负责人开会时,他可能会顺便问一下分在各队的同学们的表现.因为他比我们大不了几岁,没有架子,讲话条理清楚,又不乏幽默,所以大家对他都有好感.有次老黄参加负责人会议回来,让我第二天到四益先生所在的13小队去一次.“可能他想同你谈谈心吧.”老黄说.

第二天去后,果如老黄所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只是随便聊天.详细内容早已忘却,记忆中好像未谈各自小队的运动,倒是谈文学较多.之前我们曾听过一个传达,介绍复旦师生下乡后的思想变化,给我印象较深的是,据说王运熙先生谈体会,认为接触现实的阶级斗争后,深感再关在书斋里研究曹操已经没有意义.于是我问四益先生,今后还要不要进行文学研究?怎样研究才能走出一条新路?他听后沉默片刻,说,文学研究还是要搞的,但新的成绩恐怕不是我们这些人所能作出,将来可能会从工农兵中涌现研究人材.

胡桥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胡桥公社奇诗述四清为关于本文可作为胡桥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胡桥镇怎么样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