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锦里论文范文资料 与楚云天隔锦里留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锦里范文 科目:职称论文 2024-03-28

《楚云天隔锦里留》:这篇锦里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易均室先生(1886—1969),名忠箓,字均室、灵均、箓伯、仙侣,号稆园、病因生、绾秋词人、沧浪散人等,斋号有静偶轩、十清宧、桕风草堂、沧浪一舸等,1952年被聘为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系首批馆员之一.

易均室先生是一位学养十分全面的学者,无论是在传统的诗、词、曲、书画方面,还是专门的金石、篆刻、古文字、古籍版本、文物鉴藏等领域,都有非常精深的造诣,是当时颇负声望的学问大家;相和交游者皆并世耆宿俊彦,如林山腴、章士钊、马一浮、黄宾虹、谢无量、沙孟海、罗振玉、马衡、曾墨躬、徐鸿冥等.其290多方自用印鉴,镌者不仅包括西泠印社创社元老吴石潜、丁辅之、王福庵、唐醉石,还有赵叔孺、方介堪、李尹桑、沙孟海、易大庵、蒋维崧、徐星州、周菊吾、邓尔雅、黄少牧等30多位大家,这样的规模和层次,在印学史上恐怕无人能出其右.均室先生对蜀中印学的发展也起过非常关键的作用,其衣钵弟子徐无闻在《纪念篆刻家易均室》一文中言:“民国以后的四川人,一般都只晓得吴昌硕、齐白石.抗战以后,易先生来四川,许多人才大开眼界欣赏到现代许多名家典雅清新的作品.四川的篆刻家如沈渻庵、周菊吾、余轶凡等,更在和易先生的直接交往中,获得教益.”遗憾的是,就是这样一位本该在学术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学者,因为种种原因,至今仍鲜为人知,实在令人唏嘘扼腕.

易均室其人:世间不可无

易均室先生1886年出生于湖北潜江一个殷实的耕读之家,1969年3月1日卒于成都玉泉街69号家中,享年83岁.

先生幼聪慧,以县学附生考入武昌经心书院,1905年官费派往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毕业于政治、文学两科,1911年回国.留日期间,先生经同乡李书城介绍加入同盟会;辛亥武昌起义时,以国民党县分部部长身份在潜江率众响应,被举为县议会议长.此后,他历任湖北靖国军参议、护国军湘西防务督办公署顾问、湖北省议会议员、陆军第六十七军秘书长等职.讨袁事息后,他因不堪政界贪弊污浊,决然不问政治中事,转向考古艺术和古籍文献的研究,曾避居乡间达十年之久.

1928年初,先生应湖北省主席张知本之请,出任湖北省立图书馆馆长,1929年因教育厅长易人,交谢馆职,随后创办“艺甄社”及《艺甄》月刊,并先后任教于湖北省立第一女中、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私立武昌艺术专科学校.抗战爆发后,他漂徙川陕,历任国立西北大学、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国立湖北师范学院、国立四川大学、私立成华大学、私立西南学院等校教授.

易均室先生是一位典型的传统学者,治学严谨精深,博学宏通,仅目前所见,其著述文章就达六十多种(篇).西泠印社创社四君子之一的王福庵,在为其所治印边款中曾言:“均室道盟人品诗词似南宋白石道人”、“精研三代文字”;沙孟海《沙邨印话》总共一百一十四条,道及均室先生就有十三条二十六处之多,在论其搜罗印石、刊布流传之功时,大赞“世间不可无易均室”,更言“(易均室先生)于历代金石之稔熟,当世几无出其右”、“治近现代印学史,不可不知易均室”,可见其在友人心中的位置和分量.

成都:本是迂道终淹留

均室先生第一次到成都其实是在1941年,当时是应国立西北大学文学院院长黎锦熙教授之邀前往该校任教,路过而已,没有作太多的停留.在国立西北大学时,均室先生兼任文学、历史两系的课程.城固远离战场,本来尚属安定,可是后来校长易人,控制日严,以“是否国民党员”为唯一衡量标准,无端解聘了一大批教授,均室先生亦在其中.当时的校方肯定不知道,均室先生其实是同盟会的元老、辛亥革命的元勋,讨袁期间还曾因身隶国民党籍被通缉过,只是后来不堪政界贪弊污浊,缴还党证、自请出党罢了.均室先生横遭解聘时,已经是1945年,适逢抗战结束,打算返回家乡湖北,但是先迂道到了成都.

从陕西城固到湖北,转道成都并不是捷径,揆诸当时情境,原因恐怕有三:一是湖北的家产居所于入川前皆已变卖,匆促回鄂,落脚之地难觅;二是均室先生幼子此时不到3岁,又系暑中,恐不耐长途跋涉;三是鄂中工作暂未落实,成都有亲友朋辈,或可徐图计之.从《隔云集》中林山腴“只愁千里江陵去,一曲余声不可寻”的题辞也可看出,均室先生是做好了回乡的打算和安排的,并为此婉拒了四川大学的教授聘约,而转应国立湖北师范学院的聘请.不巧的是,国立湖北师范学院这时因迁校风波闹起了学潮,持续达三月之久,无法开展正常的教学工作,未能赴任,加上林山腴等蜀中好友的挽留,遂第二次应下四川大学的聘约,在成都真正安顿下来.

华阳人舒漱芝在城固时从均室先生学词,听说均室先生留川,非常高兴,写信说:“欣悉吾川有福,仍留暂住.川人受楚师之惠,至今尚 乳,兄当继湘绮楼矣.”均室先生到成都后,先是住在宁夏街同德里5号(今北校场西路成都军区大院附近),和两位连襟合住,一家三口栖身在堂屋隔出的一个小房间里,后来搬到玉泉街69号(今为成都军区司令部经济适用房玉泉院),一直到终老.其中1964年,为收留难中的丁季和先生,又让出一间房,无偿供其居住.玉泉街69号是贵州安顺罗蔗园先生家的房产,院中除罗家外,还住有罗家的亲家黄家,总共约有七八户,“ ”中,易、黄两家书籍古物皆遭焚掠.

川大:忽然聘消生计愁

均室先生在四川大学开始时的身份是兼任教授,在中国文学系担任古文字学、词选、曲选、小说选四门必修课的讲授任务,同时还在历史系开中国美术史选修课,按授课时间计薪.一直到1948年8月才转为专任教授,“每周照教育部颁定标准时数授课”,月薪伍佰圆.可惜好景不长,1949年1月10日,均室先生在赶往校中授课的路上,所雇之车被某军阀司令部的座车冲撞,昏厥一小时方才抢救过来,左侧锁骨、肋骨骨折,眼、耳、面部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受伤.上课途中发生车祸,照现今通俗的说法,显然应该算是“工伤”;但据均室先生自传中所言“此等性命危险的牺牲,恰是在赴课时间,又是因校内宿舍分配不匀,本人不得住校所致等念本人此等遭害危及性命,纯粹是为教学而来,应受校中抚恤和优遇”来看,当时校方可能并没有尽到相关的善后责任.不仅如此,次年成都解放后,四川大学改组,甚至将均室先生列在了“未续聘”之中.

锦里论文参考资料:

论文里的参考文献怎么标注

麦田里的守望者论文

结论:楚云天隔锦里留为关于对写作锦里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成都本地人去的小吃街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