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赋存论文范文资料 与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农业景观赋存状况调研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赋存范文 科目:职称论文 2024-01-19

《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农业景观赋存状况调研》:本文关于赋存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摘 要]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是云南国家级农业文化遗产之一,探索农业景观的赋存状况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真实记录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箐口村这个田野点的农业景观赋存状况,梳理出云南人关于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中传承和发展的脉络,并根据对脉络的清晰把握提炼出关于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传承、保护和发展的经验.

[关键词]梯田;赋存状况;保护

[中图分类号]F323.21 [文献标识码]A

梯田是在丘陵山坡地上沿等高线方向修筑的条状阶台式或波浪式断面的田地.梯田发展于秦代,由一代又一代人开垦形成.最初,梯田是为了有助人们的山地种植,获取粮食,后经过发展成为旅游景观.由于梯田是环山而建,故通风透光条件好,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同时,梯田对于土地保水有着重要的作用,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梯田发展至今,仍延续着人类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的智慧.比如开垦梯田的生产技术,梯田种植作物的农业管理经验以及代代承袭的传统农业知识,这些都无不对现今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启示和意义.梯田的起源和延续经历了历史的洗礼,反映了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变迁.由于梯田的分布位置多在深山地区,相对封闭的环境使其形成了特有的社会文化特征.因为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传统生产知识和技术、独特的生产工具以及衍生出的农耕文化,使得粮农组织于2005年将梯田列为农业文化遗产.梯田在世界各地分布广泛,其中以菲律宾的伊富高梯田最为著名.我国则以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广西龙胜龙脊梯田及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比较著名.梯田按照坡面不同分为水平梯田、坡式梯田、复式梯田等.

1 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农业文化遗产概述

哈尼梯田是以森林、村寨、梯田、水系为物质载体,以稻作技艺、民族文化传统、思想情感为无形表现,叠加生态智慧,顺应自然、因地制宜的体现,在我国及亚洲地区极具代表性,是反映自然资源智慧利用和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杰出典范.2013年6月22日,历经13年的磨砺,红河哈尼梯田在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使中国成为仅次于意大利的第二大世界遗产国.同时,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成为第45处中国世界遗产,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民族名称命名的世界遗产.据文献记载,于1300年前,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就已形成,千百年来仍绵延不绝,直至今日还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其内涵、组成要素、结构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而成为申请世界农业遗产的有力依据.

红河哈尼梯田位于云南南部,遍布于红河州元阳、红河、金平、绿春4县,总面积约6.7万hm2.其中,元阳哈尼梯田为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区,仅元阳县境内就有1.13万hm2梯田,是规模最大最集中的梯田片区,并且完整保留了古老点农耕文明.元阳梯田位于云南省红河南岸哀牢山山区的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核心区面积为16603 hm2,缓冲面积29501 hm2,包括麻栗寨河流域的坝达、大瓦遮河流域的多依树和阿勐控河和戈它河流域的老虎嘴等片区.遗产地范围内共有82个村寨,这些村寨通常规模较小,拥有50至100户村民.遗产地核心区内人口共计5.41万,其中哈尼族约占70%,缓冲区人口5.94万,相较于匮乏的自然资源环境,人口密度相对较高.哈尼梯田依靠山势地形变化,因地制宜,全部修筑于15度至75度的山坡上,坡缓地大则开垦大田;坡陡地小则开垦小田,仅有簸箕大小,甚至沟边坎下石隙也开田,从山脚到山顶层层叠叠多达3000多级.

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之所以能成为世人惊叹的文化景观,不得不将之归结于它的成因.哈尼梯田成因主要有三种,分别是自然因素、人文因素和耕作方法.

首先,云南省地形为西北高、南部低,由于地形的原因造成了其立体气候.元阳县位于云南省南部,地形呈“V”形发育,立体气候尤为显著,降雨量为全省最大,加之其地处亚热带和温带,气候温和,特有的地形和气候条件使红河南岸哀牢山南段哈尼族地区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最集中最发达的梯田稻作区.其次,生活在元阳县的7个民族是按海拔高低分层居住,居住在上半山区的哈尼族,身处有利位置.上半山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均气温在15摄氏度左右,全年日照1670小时,非常适宜水稻生长,故哈尼族先民自隋唐之际进入此地区就已开垦梯田种植水稻.在此的1200多年间,哈尼族和其他民族联合挖筑了成百上千条水沟干渠,条条沟渠环山而筑,大大小小沟箐中流下的山水被悉数截入沟内,这样也就解决了梯田稻作的水利问题.此外,哈尼梯田的土壤透水性较低,有隔水层,同时土壤具有黏性,这两点都恰好保证了梯田的水源和元阳县森林的水土平衡.最后,在梯田耕作上哈尼族有一整套自己的科学方法管理和耕作制度.哈尼族在开田时一般都找向阳、相对平缓、鸟虫不常来的又能终年保水的肥沃坡地.其中,哈尼族判断地平不平时,通常先放水观察.找好地后,便开始修筑水沟.哈尼梯田之所以常年保水,在于哈尼族有着严密的用水制度.从开沟挖渠、用工投入,到沟权所属、水量分配、沟渠管理和维修等,哈尼族人无不精心经营.比如,哈尼族为了更好管理水源而发明的“水木刻”.除却水源的有效管理外,在肥料的运用上哈尼族因此发明了“冲肥法”.也就是在村寨里挖公用积肥塘,到了春耕时节挖开塘口,从大沟中放水将农家肥冲入田中.其间,村民会全部出动,沿沟疏导,让肥料全部流入田内;又或者哈尼人会在高山处放牛马,使粪便堆积在高处,然后等雨季来临时将其冲到山腰的田里,不仅解决了肥料的需求又减少了人力.

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形成,是人和自然的完美配合的体现,而这也恰好保证了哈尼族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的成功耕作.

哈尼人将自己的村寨设在森林下方的山凹中,村寨下方就是一片接一片的梯田.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哈尼人兴作了一套相应的文化宗教礼仪,如二月的“艾玛突”节,这是春耕大忙前生理與心理的准备;六月的“苦扎扎”节,是为了秋收前人们的身心调适.这些宗教仪式活动在团结全体民族人员,维持水源、森林、土地的平衡,连接人和自然的关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赋存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农业景观赋存状况调研为关于本文可作为赋存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赋存怎么表达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