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高职院校论文范文资料 与基于现代信息技术高职院校跨文化交际校本课程成效实证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高职院校范文 科目:职称论文 2024-02-03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高职院校跨文化交际校本课程成效实证》:该文是关于高职院校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摘 要:本研究以江苏省某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班大一学生为对象,在普通班和实验班中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开展对“跨文化交际”校本课程教学效果的影响研究.在普通班的教学中采用校本教材+板书的传统教学手段,在实验班增加了与课程配套的电子课件以及专门建设的课程网站辅助教学.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结果显示: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运用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课程的认可程度;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实验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ICC)提高的幅度均高于普通班学生,但并未出现显著性差异.对此现象进行了师生访谈,了解可能的原因,结合研究结果和访谈情况,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跨文化交际 教学成效

2009年教育部修订的《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策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意识,为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不足会削弱学生参与跨文化交际的意愿,也已成为制约学生外语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及与课程的整合正在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各种学科的生态,预示了学科发展的未来(Beane, 1997).而现在,这些都已经在成为现实.

本研究选择从跨文化交际校本课程建设的成效角度,用实证的方法来考查学生对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课程的认可程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与不同教学手段之间的关系.

一、核心概念

1959年,爱德华·霍尔(Edward Hall)在《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中首先运用“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的概念.陈国明将跨文化定义为“在特定环境中有效、得体地完成交际行为以获得预期回应的能力”.Linda Beamer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ICC)是将意义编码和解码以使其与交际对象根据自身知识储备所获意义相吻合的能力.刘齐生认为ICC就是恰如其分地使用语言的能力,就是一个人在外语情境下的交际能力.

国内外学者对影响ICC的各种因素有不少论述, Samovar和Porte将各因素概括为三个方面:观察事物过程、语言过程、非语言过程.据此,本研究中将ICC分为:跨文化敏感度、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3个分项来进行实证调查.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和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江苏省扬州市某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班大一学生为对象,4个班级中,两个班级为普通班,共有100名学生;另外两个为实验班,学生共计97名.

在课程开始前和课程结束时各进行一次问卷调查,并在课程结束后和部分师生访谈,了解实验班和普通班学生ICC3个分项的变化,以及不同班级的学生对于课程的认可程度,从而反映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环境的成效及其产生的可能的原因.

在课程开始前,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了ICC的前测,T检验结果显示:两个班的学生在敏感度、语言交际能力和非语言交际能力上P值分别为0.821、0.977和0.929,接近于1,几乎不存在差异(见表1).普通班和实验班在教学课时、教学内容、授课老师安排上完全相同,只是在教学手段上有所不同.在普通班的教學中采用“校本教材+板书”的传统教学手段,在实验班增加了与课程配套的电子课件以及专门建设的课程网站辅助教学.因此,具备实施实验对比研究的基本条件.

2.研究工具

一方面是调查问卷.本研究采用3份Likert式问卷,问卷1采用的是Chen和Starosta制定的“跨文化敏感度量表”,从1“完全不同意”到5“完全同意”分为5级,共包含24个评价项目,分别考察的是:交际参与度、文化差异性、交际自信度、交际乐享度和交际专注度.问卷2“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调查表”,从1“很不理想”到5“很好”分成5级,内容包括:发音、语法、听力、英文表达流畅度、根据不同语境使用不同的表达(即语用能力)5个项目;问卷3“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调查表”,从1“很不理想”到5“很好”也分为5级,内容包括和外国人交往时的着装、外国人的手势含义、外国人其他肢体语言的理解和外国人交往的空间距离4个项目.

另一方面是访谈.对定量研究问卷调查展现的结果,在任课老师和部分学生中进行访谈,通过师生访谈来进一步探究问卷结果出现的可能原因.

三、数据处理和分析

教学实施一学期后,对两个班的学生再次进行ICC后测,将数据输入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两个班学生对基于不同教学手段的课程作用的认可程度,以及在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学习,ICC是否显著提高.

1.现代信息技术对提高课程认可度的作用

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表2中百分比的统计结果表明:认为帮助“非常大”和“比较大”的比例加起来,实验班达82.48%,高于普通班的69%;认为“一般”“不太大”和“没有作用”的,实验班的比例也均低于普通班.说明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运用有助于提高学生对ICC课程的认可程度.

2.现代信息技术对提高ICC的作用

一是实验班和普通班前后测试的ICC均值变化.比较两个班前后测试的ICC均值变化发现: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验班和普通班的学生ICC得分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增加;但是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的提高幅度并不明显,特别是语言交际能力的差异可能来源于误差;而敏感度的均值差异较为明显,实验

班增加了7.05,高出普通班增加值4.02达75%以上(见表3).

二是现代信息技术对提高ICC的差异性检查.将实验班和普通班学生后测的ICC均值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列在表4中.后测P值分别为0.056、0.758和0.677,和表1中前测的P值0.821、0.977和0.929相比,有一定差异.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上的变化不算明显,证明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对增强学生英文运用能力和交际时的非语言运用能力并没有明显作用.而跨文化敏感度的变化较为明显,虽然0.056稍大于显著性标准0.05,但是相较于前测P值0.821,后测已经接近于显著水平,证明实验班学生经过一学期的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以后,对于跨文化的敏感度已经与普通班有了一定的差异.

高职院校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高职院校跨文化交际校本课程成效实证为关于对写作高职院校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西安的高职学校名单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