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制度变迁论文范文资料 与全球视角下中国金融制度变迁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制度变迁范文 科目:职称论文 2024-04-05

《全球视角下中国金融制度变迁》:本文是一篇关于制度变迁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金融市场改革的关键因素包括资本账户可自由兑换、利率自由化和债务资本市场发展,而金融系统改革的关键因素则是统一监管框架

中国金融业现状

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经历了深刻的变化.目前,现代金融市场的主要元素都已经被采用,金融体系的基本结构也都已经建设完成.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的特点反映了金融抑制的计划经济向功能齐全的金融市场经济的过渡.

然而与其他同等国家相比,中国金融业发展仍较为缓慢,滞后于实体经济部门.例如,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债券市场相对并不发达,利率并未完全放开.

2014年以来,中国金融领域日益暴露的地方债、银子银行、违约、银行挤兑等问题引起广泛关注,悲观情绪随着经济增速放缓而蔓延.许多人都认为,中国正处于金融危机的边缘.在笔者看来,有缺陷的中国金融体系暂时并没有十分紧迫的危险,但是中国需要解决问题的根源,并在发生系统性危机之前找到解决方案.

背后隐藏着的是特殊的金融结构.

1.中国利率还未完全放开.直到最近,利率市场化才得以加速推进.自2004年起,中国人民银行慢慢允许贷款利率在一定范围内浮动,在2013年下半年才开始完全浮动.截至目前,存款利率下限管制已经放开,但上限仍然受到管制.

这种管制的低利率已经根植于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中国发展战略.即使是在改革之后,这项政策也一直沿袭着支持国有企业的发展和保护国有银行.

政府对金融融资的监管,也被称为“金融压抑”,在亚洲的新兴国家中是非常常见的,因为它能够帮助国家集中所需的财政资源,从而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金融压抑”的一个结果就是储户(消费者)想把他们的资金转移到其他投资中去.在20世纪90年代,资金被转移到新成立的股票市场和国债期货市场.2000年,资金开始进入房地产市场.2008年,政府调控过热的房地产市场,资金开始迁移到财富管理等理财产品中.从传统银行业到其他金融行业的资金转移,引发了某一市场的繁荣和产业的相继过热,随之而来的就是政府干预.

但政府干预并不太有效,因为没有解决制度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政府介入了过热的股市.1995年,国务院关闭了国债期货市场.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政府整改了公司债券市场.2008年,政府干预了房地产市场.在2012年,监管部门试图通过施加更多的行政措施,以纠正影子银行的问题.

2.银行和地方政府都渴望投资.目前,大型国有银行已转制为企业,其中大部分都已经上市.由于公司治理缺陷的制约,银行管理者不会受限于董事会.银行行长不是由董事会提名,而是由政府任命.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政府一直以行政手段对银行进行管制,如贷款额度和存贷比限制.由于其独特的公司管理模式,他们更乐于增加资产,而不是最大化股东利益.金融机构试图开发新产品以绕开监管,并寻找新的商业机会.这样一来,银行借助监管较少的信托公司和货币市场基金大力发展表外业务.

由于预算软约束和资金成本低,国有企业更有动力向银行借款.银行也会觉得借钱给国有企业会更安全,从而将钱借给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意愿并不强.

从银行部门贷出的资金,也会带动其他渠道的投资.资金会转移到公司债券市场、货币市场基金、信托公司等一些监管较少的地方.这种投资的主动性不仅来自于银行部门,而且也来自于地方政府,政府渴望获得资本是基于*政府的绩效评估往往侧重于GDP增长这一事实.地方政府以他们的名义作为借款人建立融资平台.此外,地方政府还在其管辖范围内设立金融办公室以协调不同来源的资金.

3.实体经济与金融部门.利率管制、银行业的行政架构、发展迟缓的企业债券市场和监管漏洞是这个金融问题的根源所在.

虽然我们关注的重点是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但是也不能忽视经济基本面,特别是消费行为.自2000年开始,中国出现了国内储蓄的繁荣.储蓄率上升到50%以上.资本对GDP增长的贡献上升至70%.企业储蓄增长超过私人储蓄.

可以说,消费者和投资者在鼓励(市场需求、技术进步)和约束(监管框架)之间的相互作用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也许城市化的项目和基础设施的需求已经创建了国家开发银行的发展融资模式.地方政府使用银行贷款的方式,是基于这样的事实: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部分时间都禁止地方政府发行债券.此外,新兴的中产阶级和IT革命已经改变了消费者的行为.

4.金融市场的细分.市场被人为地划分为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银行间交易市场是货币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是资本市场.这两个功能已经混在一起.这种制度安排导致了所谓的银行间市场的失灵.一个缺陷是市场参与者的同质行为.也就是说,当货币政策扩张时,每个人都愿意在市场上购买债券,而当货币政策收紧时,大家在市场上想要出售他们持有的债券.显而易见的结果就是市场不活跃.由于市场的分割,银行远离资本市场导致股票交易缺乏流动性,银行间市场交易不够频繁,因为只有银行和金融机构参与其中.作为这种独特的制度安排的结果,对同一个信贷产品就有两个不同的定价.

5.监管重叠与监管缺失.目前,中国监管框架存在着三个主要监管机构: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分别监管中国的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

债券市场受到重叠的监管:发改委有权检查和批准企业债,证监会有权监管交易所债券市场,人民银行坚定地控制着银行间债券市场的监管,财政部负责政府债券一级市场.但是在影子银行等有关机构的监管方面存在着空白,例如信托公司和货币市场基金.

由于监管框架的分散性,没有一个单独的机构制定出中国金融业的长远发展战略.

6.缺少投资者服务行业.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成立了两家评级机构,此外还有交易商协会.然而,投资者教育没有受到来自监管部门的太多注意.

制度变迁论文参考资料:

税收法律制度论文

会计制度论文

会计制度设计论文

新制度经济学论文

结论:全球视角下中国金融制度变迁为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制度变迁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政治制度变迁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