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正本清源论文范文资料 与傅天虹诗存史,正本清源(上)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正本清源范文 科目:职称论文 2024-02-07

《傅天虹诗存史,正本清源(上)》:本论文为您写正本清源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南 鸥:本刊栏目主持人.

傅天虹:祖籍安徽,1947年生于南京.南京师院毕业,香港广大学院文学士、美国世界文化艺术学院荣誉文学博士.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华文所常务副所长、文学院教授.

还在襁褓中父母就去了台湾,由南京的外婆抚养成人.80年代初移居香港,促成两岸诗人在北京首度会面,首开两岸诗界沟通之先河;1987年在犁青、洛夫、路羽、张默参和并资助下创办《当代诗坛》杂志;1991年客居澳门,主编《大中华新诗辞典》和《世界华文诗库》(1000多册);策划出版“中外现代诗名家集萃”(中英对照)大型诗学丛书600余部;2007年3月策划并参和创建“当代诗学论坛”机制,已在珠海、澳门、北京、台北、香港举办五届.成诗4千余首,结集30余部,另有编著一千余万字.《中国文学通史》、《中国当代新诗史》、《香港文学史》等多部史书均专节介绍.文学创作和文化活动跨越两岸四地,致力于“汉语新诗”和“中生代”的命名研究和视野建构.

南 鸥:天虹老师好!感谢您接受百年新诗大型纪念专题《世纪访谈》的专访.自上世纪70年代后中后期,您老一直活跃在两岸四地,并先后在大陆、香港、澳门、大陆生活、工作和创作,首先请您老谈谈台港澳诗歌在1949年之后呈现的总体态势和特征.

傅天虹:谢谢南鸥兄的提问!是的,长期以来,我一直活跃在两岸四地,不同的文化场景令我对中国当代诗歌有着较为深切的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政治上的原因,大陆把台港澳诗歌列为“禁区”长达三十年.台港澳也中断了和大陆诗坛的联系,台湾甚至强行中断了和“五四”新文学的联系.台湾、香港、澳门诗歌走过的是一条长时期迥异于大陆诗歌的发展道路,形成了独特的色彩.

台港澳诗歌的这种色彩和当时大陆以政治为导向、单一化的诗歌色彩完全不同,台港澳诗歌在保持向古典诗歌寻找营养这一传统的同时,更多地向西方诗歌模仿因袭.上个世纪60年代西方现代主义大举涌入台湾诗坛,整个诗坛泛滥成灾,而其后又神奇地回归传统形成了台湾诗坛新的潮流.台湾诗歌这种曲折回旋的历程,造就其诗歌表现形式和手法多元化、多样化、多重性、多变性,香港、澳门诗歌也颇具有这样的艺术特色.

台港澳诗歌注重个性发展,他们的不少诗作都具有较为广阔的视野、深远的意蕴、丰富的技巧,有着自成格局的审美价值.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大陆在 十年诗歌发展陷于“断代”时,台港澳诗歌吸引了世界的眼球.对于中国当代诗歌整体而言,台港澳诗歌具有填补空白的重要意义.上个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在海外从事汉语诗歌创作、研究的拓荒者,基本上都是在台湾读完大学而出洋留学的台湾学者和作家,例如叶维廉、余光中、郑愁予、杨牧等,他们往往集创作、研究于一身,走到何方、定居何地,也就把中国汉语诗歌的创作和研究带入何方何地,这已是众所周知的史实.

大陆诗歌、台湾诗歌、香港诗歌和澳门诗歌作为两岸四地不可分割的诗歌血肉,共同构建成中国当代诗歌.但令人深感无奈的是,长期以来“中国当代诗歌”这个概念,在大陆的学科体制和学术范围的习惯性认知上,显然变成了“大陆当代诗歌”,这种约定俗成的潜规则,把台湾、香港、澳门诗歌或多或少都边缘化了.这一历史错位严重阻碍了中国诗歌的发展.诚如朱寿桐教授所言:“中国现当代文学和中国现当代诗歌的研究常常并不将台港澳文学和台港澳诗歌包含在其中.这样的学术现象看起来显然违背了学界应该遵守的严肃的政治逻辑,而且也逐渐处于被改铸和被修正的学术操作之中,但它毕竟是积之既久的一种学术现实,毕竟曾是约定俗成的一种学术潜规则,它以一种硬性的范式力量龃龉着简单的政治逻辑,使得人们面临着某种尴尬和困惑.”

南 鸥:大陆和台港澳,这些不同的文化场域构成了您丰富的创作和学术的背景,请您老谈谈,这些丰富的背景对您的学术研究和诗歌创作有哪些支撑和影响.

傅天虹:我有幸在坎坷的生命历程中,能反复对这些不同的文化场域进行比较和研究,我认为必须以区域整合和视野重建作为自身诗学建构的一大方向,必须破除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政治意识形态的人为藩篱.不仅要注意到两岸四地“和而不同”,“异中有同”的诗歌创作和诗学理论的互相参照,共同构建汉语新诗的宏观视野,也要深入到各自丰富多彩的诗貌中,探寻汉语新诗的不同态势.只有在这种宏观和微观相结合,以比较的视野来整合重建,才能对中国诗歌的发展提供更富有意义的启示.

也诚如南鸥兄在和我最近一段对话中所言:“我们超拔了个人的苦痛,由此上升到民族的苦难、历史的记忆,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出一个时代的荒谬、卑劣和无耻,从而使我们的诗歌和诗学获得了一种民族苦难、历史记忆和生命图景的当代性反复追问相互辉映的人文精神的本体性支撑等”

南 鸥:我们知道,由于历史的原因两岸四地的交流甚少,我记得是上世纪80年代初两岸四地才有一些民间的文化交流.据资料介绍,是您老以诗歌作为先锋率先打开文化交流的先河,最先开启了两岸四地的诗歌交流活动,请您老谈谈当时的情形.

傅天虹:由于历史的原因,在中国大陆,直至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台港澳诗歌还是禁区,这方面的研究更是一片空白.两岸诗坛可谓是“鸡犬相闻,而老死不相往来”,这是一个让海内外诗人都感到揪心的问题.如何进行沟通,已是当务之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80年代初期,我怀抱着找一个地方好好写诗和创办一份沟通两岸四地诗刊的梦想来到了香港,我相信这里更适合建设一座新诗的桥梁,连接着大陆和台湾,沟通着海外和中国.

对于两手空空的我,当时的举动确实近乎疯狂,但也是我生存状态的一种必然阐释.我是不幸的,父母当年逃去台湾前,把刚满两岁的我寄养在南京外婆的家中,沉重的政治阴影从此伴随,令我过早地感受到人生的压力.我又是幸运的,故乡金陵城郊的野花野草,给过我童年的慰藉;我的小学班主任、诗人王敏仁老师,更是不避闲言闲语,一步一步把我引进诗的殿堂.由于特殊的身世,两岸和海外都有我的亲人,强烈的“沟通”意识成为我创刊的内驱力.而另一方面,海德格尔以荷尔德林及里尔克为例,阐明的诗性精神是向存在和语言冒险突围的哲学真理告诉了我“诗人何为”.上述两个方面是我创办《当代诗坛》的情感内驱和精神引领.1987年9月15日《当代诗坛》在我栖居的九龙慈云山中的小木屋里诞生了,在创刊号发刊词中,我作出了“为民族的诗运尽一份心力”的明确定位,《当代诗坛》从创刊之日起就以“沟通两岸四地,整合海内外汉语新诗”为基本定位.

正本清源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傅天虹诗存史,正本清源(上)为关于本文可作为正本清源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深圳市正本清源第八期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相关免费毕业论文范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