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社会组织论文范文资料 与推进有条件事业单位转为社会组织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社会组织范文 科目:职称论文 2024-03-15

《推进有条件事业单位转为社会组织》:本文关于社会组织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摘 要: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我国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一个重要的改革方向是将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转制为社会组织.然而,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探索都很薄弱.事实上,这一转制探索有助于实现更好的公益服务,满足一些特定条件的事业单位可以优先探索,但关键在于政府必须配套地提高监管和支持能力,形成政府与社会良性互动格局.

关键词: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监管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729(2018)04-0040-07

一、引 言

事业单位是我国组织架构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提供社会公益服务的重要角色,也吸纳大量从业人员.我国共有事业单位111万个,是仅次于企业的第二大法人组织,事业编制3153万[1],约占财政供养人员的80%.其中,教育、卫生、文化与科研系统是事业单位的主要构成,汇聚了我国主要的专业技术性人才.长期以来,事业单位被认为人员臃肿,服务质量欠佳,公众满意度低.更有报道显示,一些乡镇基层“七站八所”负责人在国家民生资金分配使用过程中存在吃拿卡要、优亲厚友、虚报冒领、私分滥发、贪污侵占等现象,造成了恶劣影响[2].因此,事业单位的治理改革与转制显得极为紧迫.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布局来看,事业单位改革是我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和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在要求,也是激发社会活力的客观需要.十八届三中全会曾要求“推进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或社会组织”,明确指出事业单位转社会组织的改革方向.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吹响了新时代机构改革的号角.其中就事业单位改革来说,虽然文件中没有直接出现将其改革为社会组织的文字表述,但并不表明这一改革可能性不复存在.

根据文件精神,我国有关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思路仍是分类推进、管办分离、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分类推进,即按照事业单位主要承担的行政、生产经营、公益服务三种职能类型,实施不同的改革与管理.管办分离,即减少行政主管部门对事业单位的直接管理,推动去行政化,落实法人自主性.政事分开,针对一些事业单位主要履行行政决策、执行、监督等职能,影响了政府统一有效的行政职能,改革的方向是归并或转变为政府机构.事企分开,是针对一些单位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却享受事业单位的优惠政策,不利于市场竞争,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之能够自负盈亏、自主发展.目前,理论与实务界对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的思路都很明确,但对如何推进事业单位向公益性社会组织转型尚未破题,亟需进行系统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先后到广东、重庆、北京、湖北等地与编制、民政、人社、国资等相关部门进行了座谈调研,发现相对于其他两类改革取向,这一方面的实践探索明显滞后,仅有湖北省在乡镇层面曾进行过以事业单位转为社会组织为目标的改革探索,理论研究也十分薄弱.鉴于上述背景,本文将聚焦主题,探讨转制的公共价值、转制能力与相关利益方的支持状况等关键问题,并基于上述问题尝试回答哪些事业单位“有条件”转为社会组织.

二、这一转制有助于实现更好的

公益服务供给,推动公益事业发展

社会组织是我国新兴壮大的社会力量,在今后的社会公共服务提供与社会治理方面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我国社会组织包括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组织(以下简称“民非组织”)和基金会三类.其中,社会团体是指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其互益性特征较之公益性更明显,但不太可能是事业单位的整体性转制方向,本文讨论的社会组织主要是指民非组织与基金会组织1.

第一,与事业单位相比,社会组织以发展公益为使命,自主性强而更少受到公权力的干预.事业单位与社会组织的主要区别体现在以下几点上:组织产生性质不同,前者主要由党政机关设立,后者更多是社会自发组织;运行性质不同,事业单位兼有行政性、趋利性与公益性的性质,而社会组织非政府性、非营利性与公益性特征更明显;法人地位不同,前者是事业单位法人,后者体现为社会團体法人;人事关系不同,前者是编制用人,后者主要是岗位用人;经费来源不同,前者是财政预算拨款,后者主要是社会筹集;资产性质不同,前者是国有资产,后者则是非国有资产.两者也有一些发展共性,比如都应是基于公益目的来提供公共服务,尽管实际上我国目前的事业单位与社会组织均一定程度上存在追求营利的现象;除行政类、企业类方向外,未来保留的事业单位将主要集中在涵盖公益类且资源不宜由市场配置的领域,主要包括基础教育与公共卫生领域,起到公共服务的兜底作用,但社会组织也将主要在教育卫生等公益行业但又有一定市场空间的领域活动,两者可以形成互补格局.这就为一些事业单位转制提供了空间.与此同时,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的内部治理有趋同的取向.但是囿于编制等体制性因素,事业单位内部治理改革进展艰难,而社会组织是合同用人(部分尚存编制的社会组织2除外),实行社会化竞聘上岗,更有助于内部治理结构优化.

因而,我们认为理论上社会组织较之事业单位在公益服务提供方面将能够更加独立自主,公益性更强而公权力干预更少,具有更强的竞争与服务意识,更加重视成本核算,追求效率与服务创新,因而也会更加专业化且富于活力,代表了一般公益服务的发展趋势与国际潮流.也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讲,虽然随着事业单位改革全面分类进行,事业单位非营利性与公益性的性质将更加纯粹,去行政性的特点将更加明显,但政府*人的身份使得“政府失灵”的风险始终存在,部分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转社会组织仍然有其必要性.实际上,世界范围内,非营利组织是公益服务提供的一个重要主体.

在事业单位转为社会组织问题上也是有反对声音的,但无法从根本上反对这一方向.反对的主要理由有:第一,事业单位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主体本身并不是问题,国外的公立医院与学校就是例证,真正的问题可能是事业单位的人事激励、绩效评估、监督约束等运行管理制度不完善;第二,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成本未必低于政府设机构核算编制的做法,服务提供的社会主体也要成本核算,而且会追逐利润;第三,事业单位转社会组织可能导致目标偏离,正如教育、医疗行业一样出现过度市场化、忽视公益性的问题;第四,我国尚未形成充分的事业单位公共服务提供的替代性社会主体.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有“外部体制改革”与“内部机制改革”两种方案的试点推进及预期效果的政策评估比较.总体上说,目前推进的事业单位内部改革会有成效,但离较好完成公益服务仍有差距.而改制为社会组织相比有可能更好实现公益目标,应该进行尝试.根据我们对社会发展的认识,将一些事业单位转制为社会组织也符合社会前进方向与国际趋势.一些学者对此进行了探讨,比如赵立波(2005)认为,事业单位向非营利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转化动力充分有力,由公共部门转为民间组织是我国公共事业发展方向之一;孙录宝(2011)对事业单位转制为社会组织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也进行了初步探析;2014年,迟福林在全国政协双周座谈会上提出把向公益性社会组织转型作为事业单位改革的重点之一.顾昕(2008)尽管认为,机械地将“非营利组织”的概念引入事业单位改革之中,并没有产生多大实质性的组织和制度变革,反而创造了“国有非营利组织”或“公立非营利组织”等奇怪名词,但我们看来这更多是对这类转制改革或者说制度设计不到位的批评,对事业单位向非营利方向发展虽有质疑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

社会组织论文参考资料:

组织行为学论文选题

社会科学家杂志

社会语言学论文

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会计论文

和谐社会论文

社会心理学论文

结论:推进有条件事业单位转为社会组织为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社会组织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社会组织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