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调笑转踏论文范文资料 与北宋调笑转踏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调笑转踏范文 科目:职称论文 2024-03-19

《北宋调笑转踏》:该文是关于调笑转踏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内容摘 要:调笑转踏起源于唐朝,盛行于酒席之上,到北宋,调笑转踏发展至顶峰.它是唱赚的早期形式,以女性为抒情主体,以男女之间的相爱相悦、相思相别为主要内容,多取材于历史故事,旨在调节氛围,以佐清欢,带有一定的表演性质.

关键词:调笑转踏 艺术特色 局限

宋朝是文学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不仅诗作数量数倍于唐,更将新兴的文学形式词发展成为和唐诗并肩的高峰.唐宋八大家中有六家在北宋.宋代文学之繁盛于此可见一斑.调笑转踏词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在北宋时期发展至高峰.

一、调笑转踏的历史渊源

《调笑转踏》和《调笑令》密不可分.前者采用后者,在此基础上又囊括了一种宋词独特的联章方式“转踏”而成.

1.《调笑令》曲调起源

《调笑转踏》源自于《调笑令》,而《调笑令》最早起源于唐朝.《全唐诗》题注《调笑令》云:“一名《宫中调笑》,一名《转应曲》,一名《三台令》.”是说唐朝时期和《调笑令》同调的曲还有其他别名.《宫中调笑》、《转应曲》和《三台令》实质和《调笑令》是同调的.如唐朝戴叔伦作有《转应词》一首,韦应物作有《调笑》二首、《三台》二首,王建作有《宫中三台》二首、《江南三台》四首、《宫中调笑》四首,冯延巳作有《三台令》三首,后主李煜也作有《三台令》.皆收录在《全唐五代词》中.事实上,《三台》是北朝时的催酒歌,但根据上列作品,足以见得到唐代时,它仍然是盛行的送酒歌.而中唐的《调笑令》又是从《三台》旧曲中翻新出来的.歌词形式也从声诗(即为乐歌)变为长短句.《调笑令》是伴随有表演的,这时期的表演形式从以前单纯的催酒、劝酒,变为新兴的酒令艺术,也就是抛打的专用曲调.

至此,作为宋代《调笑转踏》源头的《调笑令》基本定型.

2.《调笑令》的兴起场所

“调笑”一词顾名思义,在于逗乐宾客、调节氛围.它主要流行于文人士大夫酒席之上.王昆吾在《唐代酒令艺术》和《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研究》中阐释为,用于酒宴、配合行令游戏的歌唱和歌唱之辞(“著辞”)专用于酒宴、配合舞蹈,曲调节奏迅急,篇制短小,寓谐谑风格,适合于酒令游戏中即兴表演.即是说明《调笑令》的产生和酒筵是密不可分的,甚至于,《调笑令》这一曲调是为酒筵而生.白居易在《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一诗中写道:“打嫌调笑易,饮讶卷波迟”,他自己作注“抛打曲有调笑令”.“抛打”是唐代三大主要酒令之一,简言之,类似于“击鼓传花”,即在宴席之上,跟随着歌舞、音乐的节拍来抛送香球、花枝等物,舞乐停止之时,物品落于谁手,被选中的这位宾客就要即兴表演或行酒令来助兴.而“调笑”在当时是盛行的酒令,常行于酒席之间.这在白居易的诗作中也有体现,如《想东游五十韵》中写道“柘枝随画鼓,调笑从香球”.白居易出生在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处于藩镇割据局面,已不复盛唐景象.公元806年起,白居易开始了自己的官宦生涯,所交往之人也多为朝中之人或为文人士大夫阶层.所以“调笑”多次出现在白居易的诗作中,至少可以说明中唐时期,“调笑”盛行于文人士大夫的宴席之上.

如果说文人士大夫自发在筵席之上行《调笑令》只属于民间自发行为,那么帝王在召令中公开允许并鼓励官员、士大夫参和宴饮之乐,则为《调笑令》的盛行提供了更便利宽松的政治环境.间接地提高了《调笑令》的文学地位.上有所倡,下必应之.当时帝王准许在闲暇时间宴饮、游乐的京城官员们,京兆尹可以直接批准,不用先上报.发展到后来的官员间赠别,也不再需要繁复的请假手续.可以想见,中唐以来,《调笑令》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更因为自天宝之后,安史之乱起,整个社会环境趋于萎靡,不再是积极向上、意气风发、自信昂扬的精神状态.上至统治者,下至朝廷官员、文人士大夫,皆耽于享乐.《旧唐书》卷16《穆宗纪》中记载,给事中丁公着说:“前代名士,良辰宴聚,或清谈赋诗,投壶雅歌,以杯酌献酬,不至于乱.国家自天宝以后,风俗奢靡,宴席以喧哗沉湎为乐.”即是在说前代的名士们在参和筵席聚会之时,情趣更为高雅,多是“清谈赋诗,投壶雅歌”.“清谈”是盛行于魏晋时期的,文人士大夫坐谈玄学问题的活动.“投壶雅歌”则是伴以雅乐歌唱的诗歌.两者都以诗歌为基础,意旨高雅.而中唐以来,筵席之上行《调笑令》,自不如前代文士之聚会有序,但客观上说却更能带动热鬧、戏谑的氛围,受到了当时文人士大夫的欢迎.尤其在享乐之风盛行的大环境下,“清谈赋诗”这样过于高雅的活动已经不能满足文人士大夫取乐的需求,《调笑令》却可以.

晚唐五代起,文人士大夫们在筵席上行酒令、撰写词作已经上一种被普遍接受的取乐方式和进行文学创作的方式了.

所以说,《调笑令》在文人士大夫的筵席中流传最广.

二.北宋的《调笑转踏》

经过唐五代的发展和完善,《调笑转踏》在北宋时期的成就达到顶峰,至南宋则落败矣.“转踏”碎北宋歌舞表演形式的一种.“转”通“啭”,当指婉转反复歌唱,一曲三折,委婉动听.“踏”实则和民间流传的一种娱乐活动“踏歌”和唐代的歌舞戏“踏谣娘”有关.“踏歌”类似于今天蒙古同胞们在篝火晚会上以脚踏地为节,手袖相连,群体性的歌舞活动.当“调笑”和“转踏”相结合,成为《调笑转踏》时,它就成为了诗词的一种独特的联章形式,并且伴随有歌舞.

1.作家和作品

据统计,创作于北宋时期的《调笑转踏》约47首.作者七人,为郑仅、秦观、毛滂、李邴、晁补之、黄庭坚和无名氏.分别有作品《调笑转踏》十二首、《调笑令》十首、《调笑》八首、《调笑令》一首、《调笑》七首、《调笑歌》一首、《调笑集句》八首.

2.体制的固定

宋朝的《调笑令》,分有三种体式:一种随唐制,一种是为行酒令所专用,第三种就是二三七七六七六体《调笑令》,亦即《调笑转踏》最常采用的《调笑令》.它常和七言八句的古诗同时出现,诗末二字为词首二字.上述北宋作家正是采用了第三种体式.此种形式在发展过程中逐渐稳定,形成了固定的体式.具体看来,一首完整的《调笑转踏》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调笑转踏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北宋调笑转踏为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调笑转踏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调笑转踏谁写的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