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糖尿病足论文范文资料 与糖尿病足X线、CT1.5T磁共振诊断价值对比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糖尿病足范文 科目:专科论文 2024-03-23

《糖尿病足X线、CT1.5T磁共振诊断价值对比》:本论文主要论述了糖尿病足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摘 要] 目的 对比糖尿病足X线、CT及1.5 T磁共振的诊断价值. 方法 在2015年9月—2017年9月期间选取95例疑似糖尿病足患者为实验对象,且均进行1.5 T磁共振、CT、X线检查,随后对比3种诊断方式的诊断正确率、特异性、敏感性、误诊率、漏诊率.结果 X线对糖尿病足患者的阳性率、特异性、敏感性、误诊率、漏诊率分别为61.18%、60.00%、61.18%、40.00%、38.82%,CT对糖尿病足患者的阳性率、特异性、敏感性、误诊率、漏诊率分别为76.47%、70.00%、76.47%、30.00%、23.53%,1.5 T磁共振对糖尿病足患者的阳性率、特异性、敏感性、误诊率、漏诊率分别为95.29%、90.00%、95.29%、10.00%、4.94%.同时1.5 T磁共振对小动脉血管钙化及狭窄诊断正确率(98.00%)、大动脉血管钙化及狭窄诊断正确率(97.14%)、软组织肿胀诊断正确率(95.65%)、神经性骨关节病诊断正确率(95.00%)、骨端骨质破坏诊断正确率(95.00%)、骨质疏松(95.45%)诊断正确率高于CT、X线诊断正确率(P<0.05).结论 对糖尿病足患者实施1.5 T磁共振检查价值性更高.

[关键词] 糖尿病足;X线;CT;1.5 T磁共振;诊断

[中图分类号] R4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12(a)-0074-03

经研究统计,大部分糖尿病患者可在发病晚期出现足部、下肢骨关节病变,其中以糖尿病足最为常见,主要表现为足部软组织感染、坏死,早期糖尿病足患者可因为下肢远端神经病变受损和血管受损,引起足部感染、溃疡,若干预不及时,可诱发足部坏疽、继发性感染的发生,严重者需通过截肢控制,从而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为了降低临床截肢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需加强影像学检查,从而了解病情进展,为治疗方案提供依据[2].而该文旨在探索糖尿病足患者实施不同诊断方式的临床意义,于2015年9月—2017年9月選取95例患者,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研究人员选择95例疑似糖尿病足患者,患者平均年龄(69.85±2.18)岁,58例为男性,37例为女性,平均病程(6.95±1.42)岁;临床表现:65例患者表面皮肤颜色变深,41例患者存在单足局部疼痛,31例患者存在关节变形,22例患者存在表面皮肤溃疡.入选标准:①患者均自愿加入该次实验;②患者足部组织均存在营养障碍现象.排除标准:①排除存在临床资料不齐全患者;②排除存在心功能不全患者.

1.2 方法

X线检查:该次使用的X线机为岛津UD-150-300 500MA型号,利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髋关节和腰椎关节.

CT检查方式:该次使用的CT机为Philips Brilince 16排螺旋型号,在检查前,将层距调整为1.0;层厚为1.0 mm;管电流为280~320 mA;管电压为120 kV;重建层厚为1.0 mm,首先对双下肢进行常规扫描,采集原始影像后,传至工作站内,进行软件处理,进行三维重建,并对部分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器选择MY LAD 15型号).

1.5 T磁共振检查:该次使用的磁共振机为GE公司生产的1.5 T型号,首先常规进行横轴面扫描、冠状面扫描、矢状面扫描,扫描间隔为1 mm;扫描层厚为3~4 mm,扫描序列包括短时反转恢复(STIR)T2W1、脂肪抑制T1W1增强、脂肪抑制T2W1.增强扫描时,可经肘静脉注射钆3 min,注射时需控制在2.5 mL/s流率,钆总剂量为0.1 mmol/kg.选择膝关节烟囱线圈和足 线圈进行扫描.

1.3 观察指标

对比3种诊断方式对疾病的阳性率、对病变类型的诊断正确率、对血管变化的诊断正确率.对比3种诊断方式的特异性、敏感性、误诊率、漏诊率.

1.4 统计方法

使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95例疑似糖尿病足患者中,经确诊的有85例,X线阳性率为61.18%(52/85),CT阳性率为76.47%(65/85),1.5 T磁共振阳性率为95.29%(81/85).见表1.

85例确诊为糖尿病足患者中,23例存在软组织肿胀,20例存在神经性骨关节病,20例存在骨端骨质破坏,22例存在骨质疏松,对比3种诊断方式的准确率,可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1.5 T磁共振诊断结果与病理检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所示.

85例确诊为糖尿病足患者中,50例为小动脉血管钙化及狭窄,35例为大动脉血管钙化及狭窄(P<0.05).见表3.

1.5 T磁共振敏感性、特异性高于CT、X线,误诊率、漏诊率低于CT、X线(P<0.05).见表4.

3 讨论

糖尿病足常表现为坏疽、溃疡、肢端疼痛,主要是由于各种因素导致的足部、下肢神经血管病变,而诱发的深部组织损害、溃疡、感染,可累及深层骨组织、软组织,干预不及时,可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3].经研究统计,糖尿病足好发部位为足骨近端趾骨和踢骨,主要是因为趾骨和踢骨较为突出,且属于足部的受力点,从而容易导致损伤发生,再加上此类疾病好发于老年患者,无疑是加大治疗难度性,为了及时控制病情恶化,需加强影像学检查,目前常用的影像学技术包括:超声、X线、MRI、CT等,其各存在优劣[4].

X线片具有价格低廉、操作简单、无创性等特点,但对糖尿病足患者灵敏性较低,虽能够显示足部关节被破坏情况,利于发现脚踝脱臼、骨裂、骨折等症状,但无法显示严重感染病变组织,从而出现漏诊率[5].CT检查能够弥补X线不足之处,显示微骨质改变,利于临床判断,且通过清晰显示细微骨质变化和血管壁钙化变化,能够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依据,但CT检查对血管变化敏感性较低[6].而1.5 T磁共振属于近年来研制的新型诊断方式,能够确定感染范围和部位,发现早期骨髓炎病变情况,清晰显示关节脱位、关节腔积液以及软组织溃疡、水肿、骨髓炎等症状,提高临床诊断正确率[7].MRI通过利用T2W1序列,对软组织水肿和骨髓变化敏感性较高;通过冠状面和轴面扫描,能够显示脚趾溃疡和其相邻骨关系;利用T1W1序列,能够显示骨髓异常信号和各组织的解剖细节;利用STIR序列,能够完整显示全足病变情况[8].

糖尿病足论文参考资料:

双足和保健杂志

结论:糖尿病足X线、CT1.5T磁共振诊断价值对比为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糖尿病足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糖尿病脚刚开始的图片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