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思维论文范文资料 与东亚整合性思维和儒家共生思想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思维范文 科目:专科论文 2024-02-19

《东亚整合性思维和儒家共生思想》:该文是关于思维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摘 要]“共生”思想与20世纪90年代中国学者倡导的“和合学”及东亚学者近年来倡导的“公共哲学”有许多共同之处.“和合”与“共生”有关联又有区别.当下中国,无论从历史背景还是地缘环境看,都更应该关注亚洲尤其是东亚文化的和谐互动与共生共存.越想成为亚洲主导者,在文化上就越要有包容性和互补性;越想防止别有用心者制造中国威胁论,就越要用亚洲整合性思维来平衡自主性思维.儒教、佛教等历史上曾经成功地“越境”传播的传统思想文化,可以说是东亚整合性思维的重要思想资源.

[关键词]东亚;和合;共生思想

[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372(2010)04-0021-08

一、缘起与审思

近些年海内外学术界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在中国内地的国学热、儒学热、读经热被炒得红红火火之际,中国的周边国家和地区则把视野从本国、本地区转向了整个亚洲,“从东亚出发思考”已然成为一个新名词、新观念和新方法.造成这种反差的原因,笔者以为,一方面是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自主意识更加凸显,本位主义日趋膨胀,尤其曾作为东亚地区共同思想资源的儒家文化的发祥地,国人热捧儒学儒教、彰显中华文化,以至出现畸形放大的态势;另一方面是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针对西方世界主导的全球化浪潮,为突出亚洲的自主性和整体性,提出“从亚洲出发思考”的方法论和对策论.可以说,这两种现象的出现都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

需要指出的是,除了学者和文化明星,政治精英和资本力量也在这场几乎可称为全民国学热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甚至在个别领域还成了这股热潮的策源地和发动机,使之沾上了明显的色彩与商业动机.依笔者之见,当下中国,无论从历史背景还是地缘环境看,都更应该关注亚洲尤其是东亚文化的和谐互动与共生共存.越想成为亚洲主导者,在文化上就越要有包容性和互补性;越想防止别有用心者制造中国威胁论,就越要用亚洲的整合性思维来平衡一国的自主性思维.

其实,中国作为世界大国、亚洲强国,即使不露肌肉,在亚洲国家眼里也是令人敬畏的大力士,亚洲的领导者和主导者,不是能不能当的问题,而是想不想当的问题.在特定的发展阶段,适当地显示国力,实施文化强势策略,当然必要,但需适度.无论从发展战略还是文化传播来说,建立在共生共存理念基础之上的和谐思想才是我们应当选择的方法和主义.

共生是共存的基础,有了共生共存,才有和谐共进,即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而欲共生,就必须平等和尊重;要共存,就需要和谐与制欲.和谐包括人与人、人与自然、国与国、地区与地区、民族与民族的和谐;制欲包括合理地限制人的及警惕国家主义的膨胀.惟如此,东亚共同体或亚洲共同体的愿景才有实现的可能.而实现这种愿景的先决条件,即在于东亚抑或亚洲的整合性思维.儒教、佛教等历史上曾经成功地“越境”(即跨地域、跨国界)传播的传统思想文化,可以说是东亚整合性思维的重要思想资源.儒教和佛教分别起源于中国和印度,但不仅仅属于中国和印度,而是亚洲尤其是东亚诸国共有的精神财富,在数千年的传播过程中,分别、多次地在地域化,形成日本儒教和日本佛教、韩国儒学和韩国佛教、越南儒学和越南佛教等这是东亚整合性思维能够成立的基本前提.换言之,中国人不能把儒学或儒教视为自己的“专利”,就如同印度人不能把佛教视为其“专利”一样.

其实,“共生”思想与20世纪90年代中国学者倡导的“和合学”及东亚学者近年来倡导的“公共哲学”有许多共同之处.但“和合”与“共生”有关联又有区别.“和合”强调的是“关系”,即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民族与民族、地区与地区、国家与国家间的和谐关系,而“共生”强调的是“存在”,即人、社会、自然、民族、地区、国家存在的方式.

所谓公共哲学(public philosophy),就是在全球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断凸现,地球人类文化之异质性的多元共存格局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的情势下,为唤醒本国或本地域的固有性意识,以追求共有性和地球人类共同利益为旨归的哲学思考.它最早是由美国哲学家李普曼(Waiter Lippman)在1955年发表的《公共哲学》(The Public Philosophy)一书中提出的.与此相呼应,德国哲学家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和哈贝马斯(Jurgen Habermas)也开始了关于“公共性”问题的探索.如阿伦特在1958年出版的《人的条件》(The Human Condition)中,取范于古希腊城邦政治,将公共性定义为同时具备“独特性”和“共同性”的人们通过“语言活动”而形成的向“万人开示的世界”.她批评现代社会因私有财产制及市场经济的发达而丧失了这种公共性.哈贝马斯在1961年发表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换》(Strukturwandel der offentlichkeit)中,基于现代启蒙主义的立场,探讨了近代欧洲的公共性问题.他从18世纪对抗国家和宫廷的舆论中发现了当时公共性的存在,勾勒出市民公共性对抗国家公共性的模式.认为19世纪以来,随着国家行政机构日益庞大和货币经济系统的发展,建立在上述公共性基础上的舆论之形成变得越来越困难.但总的来说,公共哲学研究在欧美并没有发展成一种大规模的学术思潮.

然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东亚诸国开始关注公共哲学的问题.尤其在日本,公共哲学的研究正逐渐呈现出一种学术界的前沿性研究的潮流.日本兴起的公共哲学,虽然受到西方思潮的影响,但突破了西方思潮中欧美中心主义的偏颇和局限,是一种创造新理论的学术运动.从1998年以来,日本曾就公共哲学问题举办过数十次研讨会,仅由京都フオ一ヲ厶·将来时代总和研究所主办的公共哲学研究会就有50次之多,目的是推动国际学术界的共同研究,其成果被收录在大学前校长佐佐木毅和将来时代总和研究所所长金泰昌共同主编的10卷本《公共哲学》中.金泰昌教授做了简单而积极的回应,指出了日本的公共哲学探索,正是力图寻求克服西方意义上的学问范式,对于人们所要求的学术定义、学科基础、研究对象、理论前提等,要以东亚的学术、文化、思维为基础进行思考,通过重新挖掘、评价东亚思想的学术价值,向西方世界揭示东亚学术在新的历史时期与西方对等的学术意义.

其实,“公共”的概念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就有.据日本学者难波征男统计,《朱子语类》中有30余处提到过‘公共”一词.朱熹用它来解释气、道、道理、乐、善、天、天理、法、鬼神等观念,并在此基础上诠释万事万物的对等、公平、平等等性质,认为公共性是这些观念中的固有规定.所以中国学者对公共哲学的关注度也在日渐提高.2006年11月26日至27日在浙江树人大学举办的“中日哲学论坛:21世纪的哲学课题—从东亚问题与视点出发”,就是最好的

思维论文参考资料:

思维和智慧杂志

大学生思维论文

思维论文

结论:东亚整合性思维和儒家共生思想为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思维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思维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