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视域论文范文资料 与接受论视域下中国大学校训英译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视域范文 科目:专科论文 2024-03-11

《接受论视域下中国大学校训英译》:本文关于视域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摘 要:文章从接受理论这一全新的研究视角出发,试图为大学校训英译的方法和策略提供新的思路,以期在将来的翻译研究中得到一个新的前景.此外,文章对于出于特殊目的而进行的汉英翻译理论和实践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接受理论;大学校训;英译

一、引言

如今,中国和外界交流日益密切,中国的大学也作为文化交流的场所,越来越受到外国朋友的关注.而大学校训作为外界了解中国大学的窗口,凝聚了该校的文化和精神.因此,对校训进行有效的翻译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了.一个好的校训翻译不仅能够起到对外宣传的作用,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还能够提升学校的名气和形象,促进中外友好联系.然而,由于中国和其他国家在文化上存在差异,要想准确、完整地翻译出汉字中所蕴含的涵义,从而让外国人接受,是颇具难度的.因此,从接受理论角度来看,对校训翻译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拟从接受理论的角度入手,概括接受理论的起源、定义、主要特征,进而分析校训的功能和特点.把两者相结合,研究中国大学校训的翻译,旨在对翻译实践起到指导作用.

二、接受论的主要内容

接受论是由沃尔夫冈·伊瑟尔(Wolfgang Iser)和汉斯·罗伯特·姚斯(Hans Robert Jauss)于1967年创立的.接受论以读者为中心,并认为一个作品的完成不仅是作者单方面的努力,还需要依靠读者的能动性.只有在双方的共同配合下,这个作品的创作意义才能得以实现.

接受论主要有三个观点:(1)期待视野,(2)视野融合,(3)视野转变

(一)期待视野

读者在接受一件作品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世界观、社会阅历、审美倾向,而且他的意识不是空的,这些就构成了他的期待视野.姚斯认为,一部文学作品,即使它看起来是新的,也容易使接受者通过公告、公开的和隐蔽的信号、熟悉的特征或者暗示的幻想得出一个具体的理解.姚斯的期待视野可以分成狭义的审美经验视野和广义的日常生活经验视野.前者被命名为姚斯的文学期待视野,包括推定的艺术或文学的规范和关于风格的某一特定时期的惯例以及文学文本的形式;后者则包括了一个社区或个人对于整个社会文化世界的假设,无论这个个人是作者还是最初的读者或后来的读者.

(二)视野融合

“视野融合”这一思想是由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Hans Georg Gadamer)提出的.这是一个隐喻,用来描述读者努力接近作者所创造的想象世界.这意味着只有通过结合读者的期待视野和文学文本的视界,翻译才能被理解和接受.它不仅解释了文学阅读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力图实现的理想状态.文本生产者在产生文本时,必须认识到读者的世界,即他们的文化知识,社会文化环境和以前的阅读体验.源文本过多的前提条件可能会给译者带来严重的问题.原文作者设定的信息和目标文本接受者实际的文化世界知识之间的文化差异有时可以通过译者添加信息和调整得到桥接.然而,在其它情况下,这两种视野不会并发.目标文本不太容易实现源文本作者本来的功能,因为目标读者无法在自己的背景知识和文本信息之间建立一致性.

(三)视野转变

一部文学作品可能会引起读者的某些期待,而这些期待又会在读书期间变化、修正和重现.这意味着,和文本沟通后,读者可能会发现,他的期待改变了,或者说,他正经历着一场可视的变化.

根据接受论,读者的阅读体验构成了他们的期待视野,期待视野反过来又影响了他们的行为.姚斯认为,一个新作品和它的最初读者的期待视野之间有一段距离.而接受也是一个很长的过程.目标读者往往要花相当长的时间来完全理解和接受目标文本想要传达的文化内涵.只有通过读者的传送过程作品才能够逐步进入连续变化的有经验的视野,其中暗示的文化背景被不断的理解和接受.读者的理解因而也将日益完善,视野转变也就出现了.

读者视野的转变有利于译者处理目标文本.反过来,译者对目标文本的正确处理是读者视野转变的前提.他们相互依存又相互补充.一部文学作品在不同时期会为不同的读者提供不一样的看法.读者会有新的要求,而译者应该相应地改变自己的处理方式.

(四)读者的角色和地位

接受论绝对认可读者的能动作用,并充分发挥其能动作用.而在其他理论中,读者被看作是被动的接收者.根据接受论,文学作品不仅仅是由其作者创造的,还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合作创造的.读者接受的过程就是再创造的过程,也是作品价值实现的过程.对一个作品的理解可能会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但是这些不同的理解都应该是有意义且合理的.

一部作品包含文本的不确定性和读者的实现性.接受论明确指出,读者的实现性是最重要的而文本的不确定性处于次要地位.建立读者的中心地位是接受论做出的一个最重要的贡献.没有读者参和的翻译是不完整的,因为任何作品都是为读者而做.接受论充分考虑到读者的地位,这点也大大启发了中国大学校训英译的研究.

二、中国大学校训英译的现状

大学校训的翻译涉及到文化、翻译技巧、中西差异等多种因素,而且还会存在着些许的问题,因此,要求我们看清现状,这样才能够寻求对策,迎接挑战.

(一)大学校训研究现状

对大学校训进行直接研究的文献并不多,主要包括两部分:校训定义和校训翻译:

1.校训定义:不同的学者对校训的定义给出了各自不同的见解.有些学者结合学校建校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校风,总结出校训应具有的一些特点;有些学者根据所搜集的国内外大学校训,对中西校训进行对比,分析目前中国大学校训存在的缺陷,给出理想的校训特征;有些学校则利用互联网发起公开的搜集和讨论,从而选取最适合其的校训;有些媒体也开展了民意调查,得出最受大众认可的校训和校训特征.做此类研究的学者有:龚晓斌、肖梦、陆春霞、王春喜、程斯辉、张竞碧、宁东兴等.

视域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接受论视域下中国大学校训英译为适合视域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视阈是什么意思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