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三螺旋论文范文资料 与基于三螺旋京津冀协同网络构建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三螺旋范文 科目:专科论文 2024-04-01

《基于三螺旋京津冀协同网络构建》:此文是一篇三螺旋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摘 要:协同创新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内在动力.通过2008—2013年京津冀“企业—研究机构—政府”的协同创新现状,基于“三螺旋”创新理论,构建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创新网络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企业—企业”“企业—政府”的网络关系对京津冀协同创新效率具有一定的显著影响,而“企业—研究机构”的网络关系不具有显著影响.应分别建立并完善以企业、政府、研究机构三者为核心的协同创新网络链条,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

关键词:三螺旋;京津冀;协同创新;网络关系;创新成果;创新活动;创新知识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7)06-0084-11

一、引言

2014年2月26日, 总书记明确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在2015年4月 政治局审议通过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选择和根本动力.为此,要强化协同创新支撑、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整合区域创新资源,更为关键的是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

“協同创新”的概念最早由著名经济学家Freeman于1991年首先提出,他强调协同创新是系统创新的一种制度安排,是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协同关系[1].而Peter Gloor从微观个体角度出发,认为协同创新是内在激励的成员凭借协同网络相互沟通思想、信息以及工作情况,通过合作实现共同的愿景[2].国内外其他学者也从不同的视角对协同创新进行了研究.Serrano(2007)等人提出协同创新是知识、资源以及技术整合的过程,从而使协同主体之间形成互动和互补效应[3].Santoro(2006)、Antonelli(2008)则提出知识的流动和整合是协同创新关键所在,并分析了促进和阻碍知识流动的因素[4][5].而国内学者更多是从具体对象出发,研究协同创新主体之间的关系,陈劲(2012)提出协同创新是以知识增值为核心,以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政府、教育部门为创新主体的价值创造过程[6].涂振洲(2013)等人从产学研合作角度指出协同创新是各方主体为共同完成一项技术创新所达成的分工协作的契约安排,各主体之间由于知识分工的不同、知识互补性的存在,产生了知识的需求和供给,导致知识在产学研各主体之间不断循环流动[7].解学梅(2015)进一步提出协同创新的本质是企业和政府、科研机构、大学、 机构和用户等不同的合作伙伴,为实现创新增值而开展的一种跨界整合[8].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协同创新是指通过知识共享、知识互补、知识流动、制度创新等方式,以稳定的契约关系为基础,由企业、政府、科研机构、大学以及其他 机构的主体所形成的有机生态系统和网络.协同创新网络是由各个主体以及其之间的关系组成的,因研究角度不同,所涉及到的主体也不尽相同.从宏观视角来看,创新主体包括企业、研究机构、政府、金融机构、 机构等(刘志华,2014;苏屹,2016)[9][10].随着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创新不仅仅是单个个体的独立行为,更应该注重创新主体之间的关联关系.当前的创新活动是以企业、大学和政府之间的协同创新互动为基础,通过创新资源在彼此之间的循环流动,以非线性的方式共同发展的过程,其核心内容是在协同创新中形成知识空间、趋同空间以及创新空间,实现这三种空间的相互重叠和交叉,建立创新系统中知识资本和制度安排的互惠关系.所以,有必要建构一个以“三螺旋”创新理论(亨利·埃茨科威兹,1995)为基础的、以“企业—政府”“企业—科研机构”“政府—研究机构”和“企业—研究机构—政府”四种“三螺旋”创新模式为主的协同创新体系.强调企业、政府以及研究结构之间通过彼此边界开放,实现各自结构重组、资源流动和整合、创新活动的协同.其中,企业是网络的核心主体,政府是网络环境的主要缔造者,研究机构(包括大学、研究中心等各类科研机构)是创新知识的建立者和传播者(张学文,2014;邹波,2013)[11][12].通过研究创新网络中各个主体之间的关系,构建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途径.为此,本文根据“三螺旋”创新理论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最新特点和趋势,构建了京津冀地区的“三螺旋”空间运行模型(见图1),在此模型中,企业、研究机构以及政府三类主体在知识空间、趋同空间以及创新空间的彼此重叠和交叉中发生相互作用,其中,知识空间体现在以“临界质量”的形式为区域发展提供知识资源;趋同空间则体现在各个主体在多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区域发展思想逐步统一;创新空间则表现为区域组织经过创建以及改进实现在趋同空间中拟定的战略.“三螺旋”空间环境推动着京津冀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在系统中北京研究群落、天津开发群落和河北应用群落发生循环往复、优势互补、螺旋向上的相互作用,和“三螺旋”空间环境的运行方向保持一致,并共同推动着区域协调发展.

二、京津冀“企业—研究机构—政府”协同创新现状分析

根据“三螺旋”创新理论(亨利·埃茨科威兹,1995)中“企业—研究机构—政府”的思想内核,本文用“高等学校R&D经费中的企业资金”“高等学校R&D经费中的政府资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内部经费支出中的政府资金”等指标反映京津冀协同创新网络的总体现状.

京津冀三地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不尽相同.北京地区高等学校R&D内部经费中企业资金的支持力度最强、天津较次,并都呈逐年递增趋势,但在绝对量上天津地区无法和北京地区相比,河北地区则呈现出一种先增后减的“倒U”型态势(见图2).北京地区和天津地区的高等学校等研究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关系不断紧密,天津地区的校企合作情况不如北京地区.和京津地区相比,河北地区的校企合作关系呈现出下降趋势,高等学校等研究机构和企业之间缺乏密切的联系和交流,企业和高等学校的资源共享程度不足.

京津冀三地学校政府之间的协同创新都在不断加强.和京津地区相比,河北地区高等院校等研究机构和政府之间的协同创新关系强度不断减弱,政府扶持高等学校等研究机构进行创新活动的力度明显不足(见图3).

三螺旋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基于三螺旋京津冀协同网络构建为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三螺旋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三螺旋结构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