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浅说诚论文范文资料 与浅说诚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浅说诚范文 科目:专科论文 2024-04-17

《浅说诚》:这篇浅说诚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内容提要:文章以儒家经典《易经》、《中庸》、《大学》、《孟子》、《荀子》、《论语》为根据,通过对“诚”这一概念的分析与解释,证明“诚”作为一种精神,具有超越性、绝对性和独立性,是中国儒家传统道德核心观念之一.

关键词:儒家诚道德

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705(2008)04-36-39

在中华文明史的长河中,“诚”一直被人们奉为美好的德性.关于“诚”,从历史上看,其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最先的是儒家,其理论阐释最全面、最深刻、最具启发性的也是儒家.先秦儒学集“诚”之大成,先秦以后的一切关于“诚”的界说、实践、价值和意义,都可以在先秦儒学中找到原型.可以说,先秦儒学是“诚”的范型,它奠定了诚信的理论基础,规定了它的内涵和意义.整个漫长的古代社会关于诚信的思想,都是在先秦儒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只是其支脉,其范围不出先秦儒学.

儒家《五经》之首《易经》讲“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易·文言》)“诚”在这里是安身立命的根据.在先秦儒学中.把“诚”提升到“天道”的高度的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的《中庸》.《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中庸·第20章》)“诚”首先被规定为“天”的根本性质,是客观的、独立的;其次,“诚”被规定为最高的价值,是绝对的,先验的.宇宙本体即道德本体,“天”即“诚”,是通过将宇宙以道德本体实现的.由此,“诚”的绝对性、神圣性,本体性得以确立.既然如此,“自诚明,谓之性”,《中庸·第21章》“诚”就是人性自觉的来源、根据和本质;人必须努力修养而实现它,完满它,这就是“诚之者,人之道也”.

人性的完满是“诚”的普遍显现,它是人之为人的理想状态,同时也是人性追求的目标.从理论上讲,既然“天道”的本质是“诚”,那么,“人道”就应该效法“天道”做到“诚”.但“诚者”不同于“诚之者”,因此,人必须通过道德努力,最终达到“诚”.显然,这是个实践问题,但道路是开放的.人通过主观的道德锻炼、培育和修养,通过后天的学习,力行,经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中庸·第20章》)就可以实现与客观的“天”、“诚者”的统一,实现人存在意义的最大化:“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中庸·第22章》)人的存在意义之所以可以达到与天地并列的古典,唯一的可能是“诚”的完满化普遍化落实为天人合一的理想.

儒家经典《大学》是一部基础性的政治教科书,该书第一章开宗明义地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以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平天下.”这就是名的“三纲领”.“八条目”.它简明、扼要、系统地阐释了儒家的社会政治理想,以及实现这种理想的方法和途径.在整个传统社会,“三纲领”、“八条目”具有极大的权威性,它牵引着社会发展的方向,指导着传统知识分子的人生道路.冯友兰先生说:

“照后来的儒家说,三纲领实际上只是一纲领,就是‘明明德’.‘新民’是‘明明德’的方法,‘止于至善’是‘明明德’的最后完成.同样,八条目实际上只是一条目、,就是‘修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些步骤,都是修身时的道路和手段.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步骤,则是修身达到最后完成的道路和手段.所谓达到最后时完成,就是‘止于至善’.人只有在社会中尽伦尽职,才能够尽其性,至于完成.如果不同时成人,也就不可能成己.‘明明德’与‘修身’是一回事.前者是后者的内容.于是几个观念归结成一独个观念,这是儒家学说的中心.”

从冯友兰先生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三纲领”就是“八条目”,其核心是“修身”.但“三纲领”、“八条目”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体系,“诚意”作为整个体系的中间环节,其结构地位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再者,离开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就是空洞的.就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而言,诚意、正心显然更具有道德色彩,作为“修身”的内容,更具有根本性.所谓“修身,”就是要修出个结果,修出个理想标准,这个标准不是别的,只能是“意诚”“心正”.而“意诚”和“心正”,几乎就是同一回事.“诚”、“正”本身是一种道德价值,但它的逻辑指向,却超越了个人道德修养本身.

“诚”是儒家道德一政治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儒家的重要价值支援.《中庸》讲“诚”,《大学》讲“诚”,孟子也讲“诚”.孟子说:

“居下位而不获于上,居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离娄上》)

“诚”是内在的,“信”是“诚”的外在表现之一.它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自己守信,二是得到他人的信任.故《中庸》说:“诚于中,形于外.”孟子在这里具体展开了两者的逻辑对应关系,凸出了“诚”在政治领域、社会交往、朋友关系、亲子之情方面的正面价值功能.

“诚”还是精神快乐、精神平和、心理喜悦、行动自如的根源.一个人不欺、无妄、诚实、守信,当然就不会心理紧张,当然就无内疚可言.他守持诚信,堂堂正正,磊落光明,当然也就从容,当然在精神上也就快乐无比.“反身而诚,乐莫大下焉”.(《孟子·尽心上》)孟子所言,远非个人的经验之谈,因为这种心理效应,原本是人性向善的本性和文明大观念植根人心所决定的,具有普遍性.这种普遍性,同样可以从反面得到证明:虚假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只能默默无语,是心理紧张让他低下了头.

因此,孟子主张“言语必信”,(《孟子·尽心下》)“恶利口,恐其乱信也.”(《孟子·尽心下》)花言巧语必无信实可言.孟子还进一步认为,诚信作为一种价值,具有超越性,体现在人身上,是最可宝贵的:“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孟子·告子上》)人应该诚信,因为诚信原本是善,作为一个结果,它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据.

如果说孟子倾向于从内在性上讲“诚”.儒家另一位大师荀子则更多从外在政事上讲“诚”.荀子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等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夫诚者,君子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荀子·不荀》)“诚”的正面功能无所不在,体现为宇宙、人类社会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诚”是本,是体,社会秩序、家庭友爱,人格尊严是末,是用.通过《易经》、《大学》、《中庸》、《孟子》、

浅说诚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浅说诚为适合浅说诚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浅说诚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