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张履祥论文范文资料 与清初学者张履祥和陈确的学术关联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张履祥范文 科目:专科论文 2024-03-13

《清初学者张履祥和陈确的学术关联》:本论文为免费优秀的关于张履祥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摘 要:清初浙西学者张履祥与陈确同学之谊深厚,他们既有共同的学术主张,也有明显的学术分歧.张履祥与陈确在丧葬上都提倡古礼,反对陋俗,追求实效;明亡后都重视节义,反对讲学、出游、应试等行为,反映了他们不与清政府合作的遗民立场;都注重实学,关注社会公共事务治理,体现了他们经世济民的情怀.晚年,他们围绕《大学》一书的真伪、《大学》知行观等学术问题,各抒己见,展开了激烈辩论.陈确与张履祥晚年的学术趋向虽大为不同,但他们交友始终不以他故而易初衷.

关键词:清初;张履祥;陈确;学术关联

作者简介:武少民,男,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从事中国史学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K248 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17)03-0165-08

张履祥,字考夫,号念芝,学者以其所居杨园村而称之为杨园先生.浙江桐乡人.生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卒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陈确,原名道永,字非玄,又作匪玄,后更名确,浙江海宁人.生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卒于清康熙十六年(1677).张履祥与陈确都是明末大儒刘宗周的弟子,在刘宗周众多弟子中,他们是挚友.张履祥与陈确还生活在同一个地区,都是清初浙西一带著名学者.他们志同道合,进行共同的学术活动,有共同的学术主张,而且感情深厚,互相赞扬,赞扬对方的人品与学术,赞扬对方的社会关怀.晚年,他们围绕《大学》一书真伪等学术问题,各抒己见,进行激烈学术论辩.学术界对张履祥、陈确围绕《大学》一书之论辩有一些研究成果,进行了很好的梳理和分析.1但研究中存在一种倾向,只注意到张履祥与陈确学术主张的不同,而对他们相同的学术主张,论述得不够充分,如王俊义认为:张履祥等“这些人多曾与陈确共同师事刘宗周,同学之谊颇深,私人交往亦甚厚,然而论学却与陈确多有不合,尤其不满陈确的‘异端’思想,甚至对之冷嘲热讽、反唇相讥”[1].“张履祥本来是他的挚友,由于学术观点不同,乃至对陈确旁敲侧击,含沙射影地指责他‘挟贤挟长’,‘喜新立异’,‘傲然自以为是’.”[1]笔者认为张履祥与陈确虽然有明显的学术分歧,但又有共同的学术主张.他们的学术分歧并不影响两人之间的深厚感情.

此外,有关张履祥与陈确的研究,学术界存在赞扬陈确而贬低张履祥的倾向,认为张履祥背叛师门,不了解老师刘宗周的学术,而且对刘宗周有所刻薄;而陈确心地忠厚,对老师刘宗周的学术虽然有取有舍,但不予褒贬.如邓立光针对张履祥与友人信中所说“去冬所谕‘喜怒哀乐未发以前’一段疑义,弟初于《先师语录》,闻其说而悦之,已而证之朱夫子《与湖南诸公》一书,深悔前时所见之失”[2](卷4《与沈上襄书》,P81),而发表议论:“张氏之不满师说,正式表态,这是背叛师门的宣言.陈确虽亦于师说有所取舍,然亦只存而不论,未如张履祥之到处指责.陈确之忠厚,正是道德践履所必须及必至者,张氏不自惭形秽乎!”[3](P176)笔者认为,邓立光这种“自惭形秽”用语的评价有失公正,因为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只看到张履祥与刘宗周学术的不同,而没有看到张履祥对刘宗周学术的继承,以及刘宗周对张履祥学术及人格的影响.具体论述参见笔者撰写的《明末政治乱局中的理学心学纠葛——以张履祥与刘宗周学术思想关联为中心》[4](P234-266)一文,此不赘言.

一、张履祥与陈确深厚的同学之谊

张履祥与陈确同学之谊深厚,表现在一是互相关心身体健康,问寒问暖.张履祥在给好友吴仲木的信中,表达出很想见陈确的心愿,“乾初兄久不相见,过此暑月,弟积志夙矣,决走龙岗一晤.非浮言也,除是身病或里中有警,容沮此行耳”[2](卷24《答吴仲木七》,P676).而且为了见陈确,张履祥推迟归程,以尽朋友之乐,“弟尚留翠薄,候乾兄至,不急急为归计.山水朋友之乐,不能恝如也”[2](卷24《与吴仲木十》,P678).有时张履祥还住在陈确家,“先是七载,予过海上吊忠节祠,因访仲木于澉浦,始与裒仲遇,未相识也.予与仲木言且久,裒仲拱而聽,无一语.从西行三十里,宿于乾初陈氏”[2](卷21《吴子裒仲墓志铭》,P622).晚年时,张履祥给陈确写信,还自责对陈确关心不够,请陈确原谅,“仁兄久病,弟不通声问竟五、六载,同学之谊阙失如此,几于无复人理.顾以岁屡不登,遇人艰难,百凡俱废,谅知己不以为咎也”[2](卷2《与陈乾初四》,P35).陈确同样也关心张履祥的身体健康,在给刘宗周儿子刘伯绳的信中,把张履祥和自己老母身体都很好的情况告诉刘伯绳,“张考夫近体渐胜.家母今年八十有九,眠食尚无恙.余情缕缕,非笔能悉,临风怀想,无任依依”[5](文集卷2《寄刘伯绳书》,P95).可见张履祥在陈确心中地位和自己亲人一样.陈确还同病相怜,写有《怀诸同病》一诗并序:“山阴刘伯绳兄、桐乡张考夫兄,洎澉湖二吴子,既皆善病,不能数相往来,每为怅然.而余今年十月一病,又复逾旬未已.病中怀我诸君子益甚,因成小咏,各书一纸寄之.风雨静村庐,交游尽日疏.寒赊通夕梦,闲拣隔年书.贫病无惭尔,痴愁未解余.那能凭尺素,千里致相于!”[5](诗集卷5《怀诸同病》并序,P715)“二吴子”指吴仲木、吴裒仲.从上可见,张履祥和陈确,真是笃于朋友之情.

二是张履祥与陈确互相赞扬对方人品高尚.张履祥在给朋友唐灏儒介绍陈确时,说陈确是自己的益友,“海昌陈匪玄兄,向同祝开美兄于先师之门得力最深.今开美亡矣,匪玄兄尚存,变名曰确,字曰乾初,亦弟数年来所交益友也”[2](卷4《答唐灏儒二》,P76).张履祥在《言行见闻录》中有很多结合具体事例赞扬陈确之语,如赞扬陈确对待家中仆人友善真诚,“陈乾初有耕田之仆死,哭之甚哀,食不重味,与人言及即泪下.为文一篇以告之,词甚真切,任其妻麻衣白兜头.近今待下不失恩义,不多见也”[2](卷32《言行见闻录二》,P906-907).赞扬陈确治家有方,勤劳力行,“陈乾初居家有法度,天未明,机杼之声达于外.男仆昧爽操事,无游惰之色.子侄力行孝友,雍雍如也”[2](卷32《言行见闻录二》,P915).赞扬陈确在家乡出现旱灾时帮助乡人,“辛丑,三吴旱,濒海高乡禾尽槁.来春乏食,陈乾初贷米于富室,以食里中之饥者.不足,又劝族人与乡之富者出粟济之.且约曰:‘乡邻之贫者,得食陈氏粟,陈氏之贫者,无得食乡邻粟.’人咸义之”[2](卷33《言行见闻录三》,P930).陈确同样也赞扬张履祥为人朴实敦厚,“桐乡张履祥素履朴实,澉水吴藩昌克承二父之志,皆夙所奉教.自余好修之士,所在多有”[5](文集卷13《祭山阴先生文》,P309).而且陈确认为张履祥是他学习的道德榜样,“考夫兄造履弥笃,几于显微无间,尤是师门曾、闵.弟敦本不及考夫,好学不及仲木”[5](文集卷1《寄张奠夫刘伯绳两兄书》,P75-76).

张履祥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清初学者张履祥和陈确的学术关联为适合张履祥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张履祥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