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民间信仰论文范文资料 与台湾民间信仰区域特色和河洛渊源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民间信仰范文 科目:专科论文 2024-02-03

《台湾民间信仰区域特色和河洛渊源》:这篇民间信仰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历史上入台的汉族移民绝大部分是祖籍河洛地区的闽粤籍移民后裔.无论是迫于生计前往台湾垦殖开发,还是因为政权更迭或其他原因前往避难寻求生计,他们都不是以离开家乡为目的,而是以重返家园为旨归.加上岛内居民冲突频繁,天灾人祸接连不断,民间信仰便成为他们无助时的心灵寄托和精神安慰.台湾民间信仰虽然主要直接来自闽粤,但追根溯源是和河洛文化一脉相承的.本文试图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台湾民间信仰的生存状态及其主要特点,探讨台湾民间信仰和河洛文化的渊源关系.这对进一步增进两岸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文化认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合作和交流等都具有重要价值.

台湾民间信仰生态及其区域特色

明清以来,随着大量闽粤居民迁徙台湾的同时,也将其民间信仰带到台湾.经过几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当今台湾民间信仰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归纳分析台湾民间信仰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台湾民间俗神庙宇众多且香火旺盛.一是民间信仰所崇拜的神种类繁多且以人物崇拜居多.据《台湾省寺庙教堂调查表》(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60年),台湾地区的主祀神多达247种.除19种佛教神、13种道教神、20种自然崇拜神、1种庶物崇拜神外,其余都是诸如妈祖、关帝等灵魂崇拜之神.尽管佛光山、慈济、法鼓山、中台禅寺等台湾佛教寺庙的规模和影响都不小,但真正和民众生活密切、影响巨大的仍然是民间信仰,例如妈祖,光台湾岛内就有三分之二的人信仰.二是台湾寺庙数量多且明显呈上升趋势.清乾嘉以后,台湾逐渐进入定居社会,民间信仰迅速发展,大小庙宇遍布城乡.据台湾有关部门公布的统计数据,截至2008年年底,全台寺庙和教堂多达14993座,每县市平均600座,每个乡镇市区平均41座.和1981年的5539座相比,寺庙总数在近30年内增加了近两倍.即便是和2007年的14841座相比也增加了152座.三是台湾民间信仰的神明以闽籍居多且相对集中.据1981年统计,台湾民间信仰近300 种神,其中前20位神的寺庙占总数的83%以上.妈祖、王爷、保生大帝、清水祖师、开漳圣王、广泽尊王、开台圣王等闽地或闽籍神位置明显靠前.

2.台湾民间神大多被赋予救助海难权能且神通广大.一般来讲,神近乎人,其神力是有限的,每个神的权能都有比较清楚的界限.但在台湾,不少从大陆移植过来的神都被赋予了海上救苦救难等方面的职能.险恶的台湾海峡因受季风影响,海水流速强,漩涡大,海面伴有不同颜色的斑纹,素有“黑水沟”之称.往来船舶一旦陷入漩涡不是触礁沉没就是随波漂流,不知去向.即便侥幸登岛,大多数人也因为不适应那里的水土而生病致死.为摆脱各种恐惧不安,渡海的移民只能祈求和依靠神灵的护佑.由于地理上的海洋性特点,使台湾民间信仰神明大多被赋予“入海能搏浪救生,进山能扶伤治病”的职能,即便是原本从河洛地区传来的神灵也是如此.如关帝爷本为军神(或兵神、武神)、财神,传入闽粤等地后已变成无所不能、无所不管的保护神.奉祀入台后同样神通灵验,在台湾为数众多的神明中位置明显靠前.又如城隍,本非海神,可是在平潭等地,人们出海前均向城隍祈求平安.至于海上保护神妈祖在台湾民间信仰中的地位及影响更是远远超过妈祖的故乡福建.这些都是移民为适应新的环境所做的权宜性调整.

3.台湾民间信仰区域特色鲜明且具有较强的祖籍乡土观念.“历更五代,终极两宋,中原板荡,战争未息,漳、泉边民,渐来台湾等蒙古崛起,侵灭女真,金人泛海避乱,漂入台湾.宋末零丁洋之败,残兵义士,亦有至者,故各为部落,自耕自赡,同族相扶,以资捍卫.”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台湾族群的历史源流,也不难理解台湾民间信仰的移民性特征.由于明清时期实行海禁,迁入台湾的闽粤移民因比较零散不易形成较大的家族集团,所以,台湾的民间信仰不像中原和福建等地那样具有明显的宗族性,而是以各自的府县祖籍在较大区域内组成相应的信仰群体.如漳州的开漳圣王、三平祖师,泉州的清水祖师,嘉应州的三山国王,汀州的定光古佛,福州的五福大帝,等等.因而,台湾不同地域的民间信仰带有比较明显的排斥性.在台湾,泉州籍人一般不奉开漳圣王,漳州籍人一般不奉定光古佛.来自不同地域的移民之间一旦发生纠纷,对方的神像、神庙往往成为攻击和破坏的主要对象.如在清代台北漳泉械斗中,泉州籍人故意攻击漳州籍人的开漳圣王庙,并捣毁其庙宇,损坏其神像.这表面上是为争水争地发生的械斗,实质上是不同地域移民的信仰意识冲突.

4.台湾民间庙宇普遍存在诸神合祀现象且多教融合趋势明显.在台湾本岛及金门、马祖、澎湖等地同一个庙宇中,佛、道、儒三教及众多民间神往往同时受到供奉.这种越来越普遍的诸神合祀现象不仅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兼容并蓄精神,而且彰显着三教合一或多教合流的发展趋势.如台北的慈护宫正殿祀妈祖,陪祀孔夫子、释迦牟尼佛、太上老君及王母娘娘,东西庑侧分祀水仙尊王、福德正神、神农大帝、关圣帝君等.马祖列岛民间庙宇,在祭奉主神外也有从祀、寄祀等信仰习俗.桃园县的闽台宫妈祖庙,除主祀妈祖外,还供奉威武将军、铁甲将军、临水夫人诸神位.南竿山陇的白马尊王庙,除了祭祀白马三郎和白马夫人之外,还祭祀华光大帝、五灵公、福德正神、临水夫人、虎将军、云满爷等神灵.坐落在东莒岛大坪村的福德宫庙,正殿供奉土地公,左殿奉祀临水夫人,右殿奉祀五位灵公等.

5.台湾民间祭祀活动多由地方精英把持且排场越搞越大.一般老百姓崇拜神明的目的无非是想得到他们的保佑,达到祈福消灾的目的.新中国成立以前,河洛地区和福建等地的庙宇大多由僧、道主持,台湾的庙宇则大多由地方富户主持.如云林县玄天上帝庙“于嘉庆年间,街长卢光顺、何春梅出首捐缘公建.至道光年间,街长刘深池、江腾仁、何房先等,出首捐缘再建后进一大间”;开漳圣王庙于“道光甲子年,富户薛大有倡首捐金,绅民公建”.元天上帝庙于“同治四年,头人余永顺捐缘重修”.一些有钱人往往通过庙务管理委员会或董事会组织各种信仰活动增强其在地方的号召力,并通过操纵民间宗教活动来控制乡村社会的管理权.台湾民间信仰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规格越来越高,不少新修的宫、庙有三四层楼高,且大多用钢筋水泥和琉璃瓦仿宫殿式修建.一般的进香仪式除了鞭炮队、香烛队外还有女子铜管乐队,有的甚至有警车开道.

台湾民间信仰的河洛渊源

台湾民间信仰绝大多数是在移民过程中从闽粤等地移植过去的,而绝大多数闽粤人又都是中原移民的后裔.所以,台湾民间信仰文化中无处不彰显着深深的中原印记和绵长的河洛渊源.

1.台湾民众普遍尊奉的福德正神、关圣帝君等神信仰,主要是从河洛地区传到闽粤,再从闽粤等地传到台湾.我国道教即起源于河洛地区,佛教最先传入地也是河洛地区,作为儒释道混合体的传统民间信仰也发轫于河洛地区.福德正神是台湾最基层的地域神,在河洛地区称土地公,只是称谓不同而已.相传土地公原名张福德,从小聪颖至孝,担任过朝廷总税官.他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体恤百姓,积善行德,死后有一贫户用4块大石头围成一个石屋奉祀他,结果不久就发了财.当地老百姓认为这是神恩保佑,于是合资建庙且塑金身顶礼膜拜,并将他奉为财神和福神.至今仍有不少台湾人把土地公迎进家里,并逢初一、十五祭拜.家中没有供奉土地公的,也在每月的初二和十六,在自家门前设香案、烛台、供品祭拜.关圣帝君信仰在台湾相当普遍,就是在大陆的不少台资企业和餐馆都供奉着关帝爷的神位.

民间信仰论文参考资料:

民间故事期刊

民间故事杂志

信仰的力量论文

民间文献

结论:台湾民间信仰区域特色和河洛渊源为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民间信仰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民间信仰的意义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