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补语论文范文资料 与现代汉语介词短语补语划界问题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补语范文 科目:专科论文 2024-03-24

《现代汉语介词短语补语划界问题》:关于免费补语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您的补语相关论文写作提供资料。

摘 要: 介词短语补语是现代汉语补语系统中的一个次类.它所涵盖的具体内容学界仍未有定论.不同的语法著作对介词短语补语的定义也不完全相同.本文从语法、语音、语义三个层面分析了现代汉语介词短语作补语的主要依据,尝试给介词短语补语下一个简单的定义.

关键词: 介词短语 补语 动态助词 语音停顿 语义

一、引言

1924年,黎锦熙先生在《新著国语文法》中首先提出了汉语补足语的概念,学界对于现代汉语补语的研究和讨论在横向和纵深两个平面上展开.现代汉语介词短语补语作为现代汉语补语系统中的一个次类,已经得到学界的基本认可.和其他现代汉语补语的次类相比,介词短语补语的相关研究,其研究成果和所受关注相对较少.介词短语补语受到关注主要开始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最早围绕介词短语补语展开的讨论就是关于介词短语补语的划界问题的研究:介词短语能否作补语及哪些介词组成的介词短语能够作补语.许多学者以相关学术期刊为阵地对介词短语补语的划界问题展开了多次讨论.

二、现代汉语介词短语补语的划界问题研究概述

按照张纯鉴的概括:“一般语法书上把某些介词放在名词或别的词语前边组成的一种结构,叫作介词结构.而这种介词结构如果接连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边,就叫介词结构作补语.”①(张纯鉴,1980:80)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介词短语补语.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就介词短语是否作补语及哪些介词能够和介引成分构成介词短语作补语提出了疑问.

学界的专家学者主要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以赵元任、孙玄常、黄伯荣、张旺熹、刘月华等为代表的学者肯定介词短语作补语的语能.孙玄常在《宾语和补语》中提出:“介词词组紧接在动词后头一律是补语.介词后头的词以表示处所或时间的名词为多.”②(孙玄常,1987:43)张旺熹(1999)在重构补语系统时,以具有内在逻辑顺序的语义系统作为建立新的补语系统的基础,认为“动词+介词短语”是这一系统的基础形式——VC结构补语的一种.刘月华等学者虽然肯定了介词短语作补语的语能,但是在分类上,却将“在”“到”“给”组成的介词短语充当的这一类补语划分到结果补语中.

另一种观点否定介词短语补语,认为介词直接附在动词后面形成一个整体,相当于动词,后面必须带宾语.这种观点以朱德熙、吕叔湘、胡裕树、吕文华等学者為代表.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中的观点是:“介词‘在’‘向’‘于’‘到’‘给’‘自’等,可以附着在动词或其他词语后边,构成一个整体,相当于一个动词,如落在无产阶级肩上、好在大家知道、走向胜利、习惯于这样做等”③(胡裕树,1979:306)吕叔湘(1980)认为“动词加介词”可以作为整体被看作一个复合动词.吕文华(2001)把动词和介词黏合在一起形成的这种句法结构称为动介式短语词.和胡裕树和吕文华不同的是,朱德熙先生(1982)认为,跟在动词之后的某些所谓的介词其实是动词,比如“走到教室”中的“到”.“到”和前面的谓词成分“走”组成动补结构,“教室”是“走到”的处所宾语.

总的来说,目前学界已基本认可介词短语补语作为现代汉语补语的一个次类的存在,认为能够构成介词短语作补语的介词主要是“到、在、给、向、自、于、往”等.多数学者对于介词短语是否作补语的争论主要集中在“到、在、给、向”等几个介词上.

三、介词结构作补语的理据分析

尽管很多学者都提倡将“动词+介词”看作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但是,目前多数的语法著作,如《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2011)、《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增订本》(刘月华,潘文娱,故华,2001)等,还是认可“介词短语补语”的.对于反对介词“到”“在”“给”“往”等组成的介词短语作补语的语法层面的依据,我们尚存有许多疑惑,同时,我们尝试提出一些支持介词短语作补语的补充依据.

(一)语法层面

1.介词后面加动态助词“了”

一般情况下,介词后面不能加动态助词“着”“了”“过”.冯雪冬(2009)、张纯鉴(1980)等学者认为,既然很多情况下,介词短语中间都可以插入动态助词“了”,说明介词短语结合得并不紧密,因此主张将“动词+介词”看作一个整体.

但是,我们注意到,在现代汉语中,动态助词“了”也可以出现在整个介词短语的后面,如上文提到的例子:

走到教室——走到了教室——走到教室了

停在地下车库——停在了地下车库——停在地下车库了

送给他的朋友——送给了他的朋友——送给他的朋友了

我们认为介词后面加动态助词“了”的语法现象或许是由于部分介词语法化不彻底造成的.汉语中的介词一般都是从动词语法化而来的.有些介词的语法化程度高,比如“于”“自”等.但是能够介引宾语作补语的介词中,大部分语法化得并不彻底,比如“到”“在”“给”等,它们兼类动词和介词.这部分介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动词的语法特征,这是造成介词后面能加动态助词“了”的原因.我们发现在语言的实际使用中,语法化程度高的介词后面一般不能加“了”.比如:

生于1991年——生于了1991年*

来自济南——来自了济南*

能够在介词后面加动态助词的一般是语法化程度不彻底的介词,如:

爬到山顶——爬到了山顶

堵在山大路上——堵在了山大路上

寄给李友——寄给了李友

出于韵律的原因,语流中人们的语音停顿在介词后面,使“动词+介词”形成一个节奏块.为了不打破这个节奏块,不把动态助词“了”放入节奏块之间,反而插入这个节奏块的后面.这或许是造成介词后面加动态助词“了”这一语法现象的另一原因.

“由于汉语缺乏发达的形态,许多语法现象就是渐变而不是顿变.在语法分析上就容易遇到‘中间状态’”④.(吕叔湘,1979:11)我们是否可以先支持“介词短语作补语”,而将介词后面加动态助词“了”这一语法现象看作这样一个处于“中间状态”的特例?事实上,这并非是唯一的特例.词的语法结构的紧密程度要高于短语,但是,离合词的中间也可以插入动态助词“了”.比如,“结婚”可以说“结了婚”,“见面”也可以说“见了面”.

补语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现代汉语介词短语补语划界问题为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补语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副词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相关免费毕业论文范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