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文资料 与旅游中的三种社会心理学视角之比较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社会心理学范文 科目:专科论文 2024-02-03

《旅游中的三种社会心理学视角之比较》:这篇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摘 要: 旅游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需要从其他学科引入相关的理论和方法来推动自身的成熟与发展.旅游感知、态度和行为是旅游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直接关系到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在过去数十年间,社会心理学的社会交换理论和社会表征理论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相对剥夺理论是一种二战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在社会弱势群体的心理失衡和疏导机制研究方面有较强的解释能力.本文通过对旅游研究中的既有社会心理学视角剖析的基础上,分析了相对剥夺的内涵和旅游发展中的相对剥夺现象,进而比较了相对剥夺理论与既有社会心理学理论视角的独特性和互补性.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心理学视角,相对剥夺理论在旅游地相对剥夺感的表现形式、成因、疏导机制和定量测量等方面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和潜力.

关键词: 相对剥夺理论; 旅游研究; 社会心理学; 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表征理论

20世纪60年代以来旅游业在全球范围内的蓬勃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旅游研究,很多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积极投入到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旅游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需要展开多学科的综合研究.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心理学和人类学是较早介入旅游研究的先锋学科(Jafari,1981),至20世纪80年代末,将旅游问题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学科增至15个(Jafari,1988).90年代以来,旅游研究的多学科属性进一步加强,参与旅游研究的学科累计多达26个(Cheng,et al.,2009).在众多的研究领域中,关于旅游态度、行为和满意度的研究占有重要地位.这些问题的研究可以纳入社会心理学的范畴.作为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社会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能为旅游活动过程中相关主体的感知、态度和行为等问题的研究提供独特的理论分析视角.在过去的数十年间,社会交换理论和社会表征理论被成功应用于解释和分析旅游发展中的社会心理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旅游研究的理论水平.然而,旅游引发的社会心理现象十分复杂,旅游态度、行为和满意度方面的研究需要借助于更加多样化的理论分析工具.相对剥夺理论是二战以后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心理学理论,已在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领域做到到了广泛应用,但在旅游研究方面的应用还十分薄弱.本文在阐述旅游研究中既有社会心理学理论视角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相对剥夺理论在研究旅游社会心理问题方面理论视角的独特性、新颖性及其与既有社会心理学视角的互补性,以期为相关旅游问题的研究寻求更多的理论支撑.

1 旅游研究的既有社会心理学视角

1.1 社会交换理论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著名社会学家Homans提出了社会交换理论.后来,Blau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社会心理学理论.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到某种或明或暗的、能够带来奖励和报酬的交换活动的支配,因而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都可归结为一种交换行为,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也只能是一种交换关系(吕萍,1996).现实生活中社会交换行为十分常见,有物质性的也有非物质性的,如送礼物、婚姻及亲戚关系、组织行为与管理、市场、参与休闲活动及捐赠行为等.根据社会交换理论,一个人在与他人打交道时,总是力图做到以最小的代价换取尽可能多的报酬(李有根,等,1997).对交换的利弊权衡以及交换结果的评价会直接影响到当事人的态度和心理感受.一般来说,当交换结果利大于弊时,人们会形成积极的态度,而当弊大于利时,人们就会对这种交换行为产生消极的态度.

社会交换理论产生后,在旅游感知和态度研究中获得较为广泛的应用.早在1967年,Sutton就指出“交换是旅游过程中主客交往的基本特征”(Ap,1992).20世纪80年代初,Bryant和Napier较早地应用社会交换理论研究了户外游憩设施的满意度问题(Bryant,Napier,1981).后来,Perdue等(1987)以社会交换理论为指导,研究了美国科罗拉多5个乡村社区参与户外游憩活动对当地居民旅游感知和态度的影响.进入90年代后,Ap的工作极大地提升了社会交换理论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价值.他指出,关于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问题的有限的解释性研究使做到关于这一问题的探讨缺乏理论支撑,进而提出了一个社会交换过程模型来解释为什么社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Ap,1992).随后,许多学者都在研究旅游感知和态度问题时将社会交换理论作为分析的视角.例如,Lee和Back(2003)研究了韩国一些地区发展业前后居民感知的动态变化;Jurowski和Gursoy(2004)研究了距离因素在社区居民旅游态度形成中的影响;Andereck等(2005)研究了社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问题.

我国旅游学者对社会交换理论的关注和应用始于90年代中后期.李有根等(1997)首先将社会交换理论引入中国旅游学界,并阐述了该理论在旅游研究中的价值.随后,刘赵平(1998)以河北涞水野三坡为例,应用社会交换理论对当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社会交换理论比阶段理论和涵化理论具有更强的解释力.近年来,社会交换理论已成为我国旅游学界分析旅游地居民感知和态度问题的主要依托理论,不少学者在实证研究中将其作为分析居民态度形成的理论依据(章锦河,2003;宣国富,等,2002).一般而言,根据社会交换理论,旅游主体对交换过程中付出的代价和获得的收益的比较会直接影响到当事人对旅游业的态度.换言之,对旅游者而言,如果从旅游活动中获得的体验质量超过了其付出的代价,他对旅游地及相关的经营管理服务者的态度将是积极的,否则就是负面的;对当地居民来说,如果从旅游发展中获得的利益超过了其付出的代价和承担的成本,那么他们对旅游业的发展将会持积极支持的态度,反之则会持消极抵制的态度(Ap,1992;章锦河,2003).

1.2 社会表征理论

20世纪60、70年代,由于主体主义倾向的泛滥,北美社会心理学研究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危机.人们强调实验室研究,忽视了自然情境下的真实问题,忽略和遗忘了人类思想中社会的、集体意义的特性,许多学者意识到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应整合“社会”的成分(张敏,聂长久,2007;管健,乐国安,2007).针对这些问题,法国社会学家Moscovici在Durkheim集体表征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表征(social representation)理论,他认为社会心理现象和过程只能在历史的、文化的宏观社会环境中才能做到到最好的理解和研究.Moscovici把“社会表征”定义为“拥有自身的文化含义并且独立于个体经验之外而持续存在的各种预想、形象和价值所组成的知识体系”.简言之,社会表征是在特定时空背景下的社会成员所共享的观念、意象、社会知识和社会共识,是一种具有社会意义的符号或系统(管健,乐国安,2007).社会表征的形成主要来源于出版物和电子媒体、社会互动以及直接经验(Pearce,et al.,1996),由此形成的社会共识会直接影响到人们对某一事物的态度.

社会表征理论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相对晚于社会交换理论.Pearce是较早将社会表征理论应用于旅游研究的学者,1991年他开始尝试从社会表征的视角分析旅游影响和社区感知问题.1996年他与Moscardo和Ross合作完成《Touri Community Relationships》一书,系统地介绍了社会表征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剖析了社会交换理论存在的缺陷,进而提出了社会表征形成的概念模型(Pearce,et al.,1996).近年来,相继有学者应用社会表征理论来分析旅游感知和态度问题.例如,Yuksel等(2002)对土耳其Pamukkale利益相关者访谈和旅游规划的研究;Fredline和Faulkner(2000)对澳大利亚黄金海岸社区居民对事件影响的反应问题的研究;Ateljevic和Doorne(2002)对新西兰的旅游形象和意识形态的研究.相比之下,我国学术界对于社会表征理论的应用研究还很薄弱,在旅游领域的应用屈指可数.2004年,应天煜撰文向国内同行初步介绍了社会表征理论的基本内涵,指出社会表征理论在分析目的地居民旅游感知和态度方面的独特视角,并详细阐述了旅游研究中应用社会表征理论的步骤(应天煜,2004).2009年,张朝枝等应用社会表征理论实证研究了开平碉楼和村落世界遗产申报与社区居民的遗产价值认知问题(张朝枝,游旺,2009).

社会心理学论文参考资料:

社会心理学论文选题

犯罪心理学论文3000字

和谐社会论文

设计心理学论文

设计心理学论文3000字

社会心理学论文

结论:旅游中的三种社会心理学视角之比较为关于本文可作为社会心理学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社会心理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