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经济学论文范文资料 与经济学中心理分析法运用分析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经济学范文 科目:专科论文 2024-03-08

《经济学中心理分析法运用分析》:本论文为您写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摘 要:心理学方法在经济学研究中的运用和发展,经历了重视、摒弃、真正发展三个阶段,该方法使经济学研究开始注重人类心理变化对经济行为和经济决策的影响,使经济学研究更加科学化,同时也为人类更好地、更加科学地认识自身、认识社会提供了新的角度和科学.

关键词:经济人 心理分析法 预期 行为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9-044-03

一、传统经济学中心理分析法初始运用

早在200年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已经开始对人类经济行为背后影响因素——心理学基础进行关注.斯密在1859年《道德情操论》提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情感和理智的斗争产物,虽然行为动机由情绪主导,但人们却会在理智的驱使下“审视自己的每一步行动”.斯密还提出“当我们从好的环境变化到坏的环境时比我们从坏的环境变化到好的环境感受更深”,即人类是损失厌恶的,斯密已经初步注意到心理对个体行为的作用并洞察了个体行为的心理学原则.

约翰·穆勒于1836年《政治经济学定义及研究这门学问的哲学方法》中提出经济人的假设,“把人看作必然是在现有知识水平上以最少劳动和最小生理节制获取最多必需品、享受和奢侈品”,或者“只把人看作是渴望占有财富,并能对达到目的的各种手段的有效性进行比较”.简言之,就是把人看作是理性、自利、谋求利益最大化的.这也就是后来西方主流经济学对“经济人”学说的基本内涵.这种“逐利”动机其实也是对人活动一般心理规律的分析,约翰·穆勒把这种动机引申为人类一般的、普遍的经济活动规律,并且上升为经济学的一般规律法则.只是传统经济学把人类这种“逐利”的理性当作超历史的、不变的、永恒的人类本性,而忽略了人类其他的心理活动或心理反应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并且人被抽象为一种总是不可救药地受纯粹自私动力支配,没有任何良好动机的存在,一种在心理活动作用上互不相关的孤立的生物.

效用理论和预期理论的发展.19世纪经济学家引入“效用”概念解释消费者心理感受和主观价值.“效用”是指消费者从消费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一般采用两种分析工具或分析方法:一种是以基数效用论为基础的边际效用分析;一种是以序数效用论为基础的无差异曲线分析.在此基础上又发展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消费者均衡理论”,用以解释消费者行为.效用是一种心理感觉,是一个将心理现象和经济现象相联系的概念,效用理论也是将心理分析运用到经济现象分析中的典型例子,该理论也为市场经济活动提供了理论指导,即企业在决定生产什么时首先要考虑商品能给消费者带来多大效用,就要分析消费者的心理,满足消费者的偏好.作为一个科学、完整的理论,效用理论成为现代决策论、对策论和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预期是一种心理现象和心理范畴,几乎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行为.经济学中的预期指经济主体对经济变量未来的变化方向和变化程度的一种事前估计.经济学家运用预期理论分析经济现象最早可以追溯到“蛛网理论”中价格预期问题,而凯恩斯的“资产、资本的未来收益的预期”也包含着预期的因素.按照预期产生不同机制,经济学家将预期分类为“静态预期”、“非理性预期”、“适应性预期”和“和理性预期”四类,从而将预期理论更加合理化、科学化,减少了人类心理预期的盲目性、主观性.预期理论在宏观经济学研究中凸显其强大的作用,从凯恩斯《通论》中非理性预期解释投资者对未来投资预期对投资的影响、菲利普的《超通货膨胀的货币动态理论》适应性预期解释通货膨胀理论、弗里德曼单一规则货币政策理论中对预期因素的考虑到预期理论对股市分析、货币政策制定的作用,无不体现了预期理论的身影.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初,罗伯特·E·卢卡斯将理性预期理论运用到稳定性经济政策中,逐渐形成了理性预期学派.“理性预期”成为“理论和经验宏观经济学中最具挑战性的概念之一”.

心理分析法还体现在解释消费者行为中的“攀比心理”、失业理论中“工资刚性”理论、博弈理论、福利经济学等众多经济理论和经济现象方面,可以说心理分析法贯穿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各个方面,包括消费者个人行为、厂商行为、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制定、金融投资等,应运领域涵盖了产品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等经济学分析.

然而20世纪中后期以后,主流经济学的古典经济学假设和分析方法日益受到质疑和挑战,有限的心理分析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学发展的需要,而现代心理学的快速发展,使心理分析法极大丰富了人类对经济行为的分析和认识,并且也更加接近于真实的经济人理念,以此为基础,行为经济学随之诞生了.

二、经济学中心理学分析法的发展——行为经济学的诞生和发展

20世纪70~80年代间,行为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心理学家卡尼曼和特沃斯基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如《预测的心理学》、《注意和意志》、《前景理论:风险条件下的决策分析》、《不确定条件下的判断:启发式和偏见》、《公平和经济学的假设》,“将来自心理研究领域的综合洞察力应用在了经济学当中,尤其是在不确定情况下的人为判断和决策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从而摘得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桂冠.卡尼曼教授等人从实证出发,从人自身的心理特质、行为特征出发,进而揭示影响选择行为的非理性心理因素,其矛头直指正统经济学的逻辑基础——理性人假定.其突出贡献在于用认知心理学分析方法研究人类的判断和决策行为,将心理学研究方法和经济学研究融合在一起.以卡尼曼理论为基础,诞生了行为经济学这一经济学分支学科.

卡尼曼等人主要观点包括:(1)通常人们无法按照经济学的理论和概率的知识,全面地分析问题和进行权衡;相反,人们在判断时往往依赖于一些启发式思考,决策变得轻松了,但准确性却降低了.(2)人们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损失的痛苦要远远大于获得的快乐.卡尼曼从人自身的心理特质、行为特征出发,揭示了影响选择行为的非理性心理因素,系统阐述了人类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表明人的行为会系统性地偏离经济学的基本假设,矛头直指正统经济学的逻辑基础——理性人假定,这一观点对主流经济学形成了挑战.

经济学论文参考资料:

西方经济学论文

经济学杂志排名

经济学五大期刊

经济学论文题目大全

产业经济学论文

新制度经济学论文

结论:经济学中心理分析法运用分析为适合经济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女生学经济学就业方向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