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刘登翰新诗论文范文资料 与刘登翰新诗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刘登翰新诗范文 科目:专科论文 2024-03-03

《刘登翰新诗》:本论文为免费优秀的关于刘登翰新诗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摘 要:本文不仅是洪子诚先生对刘登翰先生新诗研究方面的评价,也是他们作为北京大学的同班同学,相识相知、互爱互重的一段长达半个世纪的情谊的记录.

关键词:洪子诚;刘登翰;新诗研究;同学情谊

中图分类号:I207.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677(2016)5-0007-05

“绕着圈子转”和“跨域越界”

1991年,刘登翰在和我合作编写的《中国当代新诗史》“后记”里,谈到1958年参和写作《新诗发展概况》有这样的感慨:“回顾这段往事,我们不免会有一种宿命的感觉.人的一生看似很长,实际上相当短促,能做的事很少,而且往往绕着一个圈子打转.”①

1991年到现在,20多年过去了,“绕着一个圈子打转”对我来说依然有效,对刘登翰则早已不符事实:他不仅继续深化对中国新诗的研究,且学术范围扩大到台湾、香港,以及海外华文文学,成绩斐然;正如有学者指出的,他是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拓荒者之一,在世界华文文学史概念、范畴和阐释框架的建立上,在诸多复杂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的阐释上,其影响已经从大陆扩展到台港澳和海外的汉语文化圈,并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整合研究中引发关注.除文学史研究之外,刘登翰也写诗,写散文和纪实文学,并涉足闽南等的地域文化研究.新世纪以来,更致力于书法,将中国传统水墨画融入书法而自成一格.综观他的业绩,用他最近新著的书名“跨域和越界”来概括正好合适.

我和刘登翰1956年进入北大中文系读书,五年中都在一个班,很多时候都住一个宿舍.我是中学毕业上了大学,他则已经有一年多的《厦门日报》的工作经验.这几十年来,我从他那里学到很多东西,不仅是学术知识方面,特别是为人处世.刘登翰一表人才,风度翩翩,勤奋活跃而情感饱满,待人亲切体贴,上苍因此对他也乐于眷顾.他所说的“宿命”云云,对他来说自然无效.尽管新诗研究于他并非成就的主要标志,我还是认为他这方面的工作值得重视:不仅是学术的开端,而且借此而确立的理念、方法,形成的情感结构,总是作为有效的资源不断延续伸展.豪放但也懂得收敛的“诗意”的精神气质,贯穿在他全部的生活、事业之中.

80年代的新诗研究

1979年底,刘登翰从生活了20年的闽西北山区来到福州,掀开生活新的一页.那个时候他的心境,相信和许多人一样,就如他在《瞬间》这首诗里写的:

所有丢失的春天

都在这一瞬间归来

所有花盛开,果实熟落

所有大地都海潮澎湃

生命像是一盆温吞的炭火

突然喷发神异的光彩

从自身的气质和条件的基础考虑,刘登翰选择新诗研究作为起点.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是后来大家津津乐道的诗歌“黄金时代”,以年轻诗人为主体的新诗潮风起云涌.依刘登翰的性格,他不可能不投身这一潮流,不可能不为“新的生命”的到来鼓吹.他发表的文章,有综合性论述,更多是以舒婷为个案——他们都是厦门人,甚至都曾是鼓浪屿中华路的邻居;这个城市说不清楚的独特的声色灵氛,让他们有很多的默契,来阐述新诗潮出现的现实的,和历史的依据.②他使用了“不可遏制”这一不容置疑的短语论断这一趋势,并指出“人的价值观念的重新确立”,是诗歌思想、艺术革新的核心和推动力.他加入了他的同学谢冕、孙绍振为“朦胧诗”辩护、提供诗歌史和诗学理论支援的“阵营”,虽说风头稍逊谢、孙二氏的两个“崛起”,但对年轻诗人那些“不易被理解和接受的部分,恰恰正是最有光彩和预示着发展的部分”③的宣告,让我印象深刻.

接着是80年代后半期,刘登翰和我一起编写当代新诗史.这件事由他发起,是他向人民文学出版社提出编写的设想,获得认可后征求我的意见.我那时在学校除了上课,正为研究上找不到北发愁,因此便如久旱遇甘霖般欣然接受.作为这部著作的最初基础,是我在北大上课的几万字讲稿.从1985年到1987年的三年中,刘登翰除独立完成台湾诗歌部分外,大陆当代新诗部分他写了总计三四十万字的初稿.我们便在上面多次交换修改,1988年又在北京修改一次.文稿处理过程中发生了1989年事件,出版社要我们删去北岛等将近六七千字的篇幅.可是,正如刘登翰说的,鉴于我们的某些历史教训,“觉得必须尊重历史,无法接受删改的意见”④.这样书稿便一搁几年.期间,一度瞒着人文社,偷偷转投北大出版社,更惨的是被告知“存在严重思想政治问题,需做重大修改”,只好又将稿子索回.1991年到1993年,我在日本工作,虽然对它仍有记挂,不过,我是既没有耐性也不是那么认真的人,就想随它去吧.要不是刘登翰这期间持续争取、坚持,和最后没有办法的妥协,这部书1993年也不可能面世.⑤

上世纪80年代刘登翰的新诗研究,需要着重提起的,还有他的《台湾现代诗选》的编选.虽然198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台湾诗选》,1983年重庆出版社出版流沙河的《台湾诗人十二家》,198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非马编选的《台湾现代诗四十家》,不过,刘登翰1987年编选的《台湾现代诗选》,应该是大陆 十年代最重要的台湾现代诗选集之一.它的价值、特色,正如他在《前言》中说的,“着眼于比较系统地对台湾三十几年来的诗歌创作情况进行介绍,希望在为广大读者和诗歌爱好者提供一份可资鉴赏的诗美读物的同时,也能让研究者们多少看到一点台湾诗歌发展的脉络和状况”⑥.这部诗选,收40位诗人的387首(组)作品.在编选的体例上,将艺术成就、影响,以及社团流派风格的多样性的“兼顾”作为考虑条件,在类型上更偏于“研究型”的选本.每位诗人前面都有生平、创作道路和艺术特点的“导 读”文字,书后又附《论台湾的“现代诗”运动——一个粗略的历史的考察》的长文,都显示选本的诗歌史意识.我们知道,在上世纪80年代搜求台湾文学资料、作品集是怎样的不容易(古继堂先生由于长期供职于 调查部另当别论),可以想见刘登翰在这方面的艰辛付出.虽然存在难以避免的缺陷,但这部选集所体现的选家视野、艺术鉴赏力和文学史观念,即使今天,对把握台湾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后期诗歌创作的面貌,仍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刘登翰新诗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刘登翰新诗为关于本文可作为刘登翰新诗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新诗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