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马克思论文范文资料 与马克思实践概念的价值维度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马克思范文 科目:专科论文 2024-02-04

《马克思实践概念的价值维度》:本文关于马克思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摘 要]实践概念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基本概念,也是马克思在超越传统形而上学基础上进行哲学革命的核心概念,因此,对于实践概念本身的理解至关重要.对马克思实践概念的逻辑性把握是十分重要的,马克思对实践概念的理解是随着他研究的深入而逐步展开深化的.在研究马克思实践概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它的价值维度,通过对这一维度的逻辑梳理,进而对实践和价值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辨析,实践是价值的来源,而反之则价值是实践的动力,进而挖掘出隐藏在马克思实践哲学中的价值意蕴,即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

[关键词]马克思,;实践哲学;实践概念;价值维度

[中图分类号]A81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6)03-0010-05

从哲学诞生以来,哲人们从未放弃过对实践概念的探索,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实践被纳入了哲学领域,成为哲学家们无法规避的哲学范畴.任何哲学家在阐述自己理论的时候都要给实践以合理的位置,无论康德还是黑格尔都对实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形成了相应的理论,马克思也是如此.从客观上讲,马克思实践概念的形成不可避免的受西方哲学传统的影响,但是马克思并没有沿着西方哲学传统的思维方式对实践概念进行考察,而是以现实的生活和现实生活中的人为立足点来考察实践从而实现哲学变革的.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在他的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读马克思的著作,我们惊奇的发现,马克思并没有对实践概念进行准确的定义,然而细细品来,实践在马克思的理论形成中又无处不在,因此,我们要对马克思实践概念的致思逻辑进行梳理,从而使得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得以清晰的呈现.

一、马克思实践概念的致思逻辑

马克思对实践概念的关注首先源于对异化劳动的研究,那么,我们自然要考察其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的论述.众所周知,马克思对经济学的研究源于他在《莱茵报》时期“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1]31.对“物质利益”的关注使得马克思将他的视线转移到了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力争从生活实际出发去理解人和社会历史的发展.然而,要理解现实的人决非易事,对私有制的研究必然要进入经济领域,因而,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进行了研究,正是在这种研究过程中,他发现了劳动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国民经济学称,劳动是财富的源泉,而在现实生活中,马克思却发现劳动着的人民是极其贫困的,劳动没有给劳动者提供财富和社会地位,反而使劳动者处于社会的底层,马克思把这样的劳动称为异化劳动,这种现象的产生表明了现实生活中的人的异化状态.在《手稿》中,马克思并没有对实践概念下定义,也没有系统的探讨实践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而是从实践的角度去研究异化劳动,“我们从两个方面考察了实践的人的活动即劳动的异化行为.第一,工人对劳动产品这个异己的、统治着他的对象的关系.等第二,在劳动过程中劳动对生产行为的关系”[2]55.对异化劳动的探索是马克思实践哲学形成的萌芽阶段,而对于实践概念的初步理解也主要集中在对异化劳动的阐述中.

马克思首先将实践理解为主体的对象化活动,把人理解为主体对象化的结果,“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2]57.将实践理解为劳动,并且在对劳动的考察中,马克思区分了对象化劳动和异化劳动.对象化劳动体现了劳动主体即人的对象化活动,体现着劳动的积极关系,是主体见之于客体的活动,彰显了人的独立性和自主能动性,是实践活动的实现和完成;异化劳动则是伴随着对象化劳动产生的,马克思指出,在国民经济学假定的情况下“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2]52.劳动本应该是人改造世界过程中的享受活动,因为其正是人作为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体现,作为主体的人应在劳动过程中充满自豪感和幸福感,然而在异化劳动的状态下,劳动者所生产的劳动产品同劳动者相对立,人在对象化的活动中丧失了主体性,人是被迫的进行生产和劳动.至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对象化劳动是人本质力量的体现,是实践活动的积极方面,它蕴含着实践的价值性层面;异化劳动则表现为人主体性的消失,是实践活动的消极反面,它体现着实践的非价值性层面,但这种非价值性的实践也是实践活动中不可避免的过程.“在实践的、现实的世界中,自我异化只有通过对他人的实践的、现实的关系才能表现出来.异化借以实现的手段本身就是实践的.”[2]60因此,无论是积极的实践活动还是消极的异化劳动都是我们人作为主体进行对象化活动的过程,唯一的区别在于,异化劳动是一个需要被扬弃而且必然发生的过程.

如果说在《手稿》中马克思的思想还保留有费尔巴哈的痕迹,那么到了他提纲挈领的写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时,他便彻底的告别了费尔巴哈.这一时期,马克思不再谈论劳动,而是直接探讨实践.“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3]54由此,马克思批判旧唯物主义将人理解为单纯直观的、受动的存在,把人的认识活动理解为被动消极的活动,因此,它不了解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重要意义即认识本身就是一种实践,“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3]55.如果说,马克思在《手稿》中对实践概念的探索更加偏重于人的独立性和主体性的话,那么,在《提纲》中,马克思更加强调实践的现实性和社会性,人是社会的主体,实践是人类一切社会生活和社会历史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他把实践作为哲学的基本范畴和全部哲学的基础来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主张在实践的基础上,以人的活动为根基来理解世界,从实践活动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出发,把人看成是历史的存在物,从而得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56的结论.从哲学的性质出发,马克思认为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总是市民社会,因而其哲学的作用在于解释世界,维护资本主义的既定秩序;而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社会化的人类,因而其作用是批判和革命,是现实的改变世界,推翻资本主义.所以,马克思的哲学是与其对于人的意义联系在一起的,是服务于人类解放事业的.

马克思论文参考资料:

马克思主义投稿

马克思中学毕业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马克思主义杂志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马克思哲学论文

结论:马克思实践概念的价值维度为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马克思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马克思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