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苏轼谪居黄州论文范文资料 与论苏轼谪居黄州后期散文中佛教思想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苏轼谪居黄州范文 科目:专科论文 2024-02-27

《论苏轼谪居黄州后期散文中佛教思想》:本论文可用于苏轼谪居黄州论文范文参考下载,苏轼谪居黄州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摘 要】 以笔会佛不念佛可以说是苏轼的佛学修养.苏轼的众多作品有很多是在参透佛学义理之后完成的,这些作品中所渗透出的较浓的佛禅趣味并不是为了宣扬佛教教义的宗教思想,而是从侧面反映出佛学对于作者思想情感的改变.尤其是苏轼谪居黄州后,其深悟佛学要意,解脱身心以达到过物我两忘的佛学境界.本文试从苏轼谪居黄州后期所写的诗词中探索其佛教思想,研究佛经禅典怎样影响着苏轼的诗词创作风格的.

【关键词】 苏轼 佛教 赤壁赋 后赤壁赋 境界

一、苏轼谪居黄州的历史背景

元丰二年七月二十八日,因何正因等人从苏轼诗文中罗织罪状弹劾苏轼,苏轼遂在湖州被捕,此后的狱中三个月,苏轼饱受身心折磨.后来在太皇太后及王安石等众多老臣的求情下,神宗皇帝判决苏轼「责授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史」,也就是变相的将苏轼流放至黄州.这场变故使得苏轼的思想改变了很多.

自「乌台诗案」出狱后,苏轼处于感情的低谷,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受到极大的创伤,闭门深居的苏轼此时唯有读佛经来排遣内心的苦闷消遣时日,每日吃斋念佛,焚香默坐以追求「求一洗一」,洗去的是精神的污垢,求的是大乘佛教主张的「涅槃」,即世间万物都是「空」.苏轼这时追求的是消除对尘世功名利禄的妄想,达到世间一切事物的本性是「空」的境界.

二、从《赤壁赋》中看苏轼「空」的思想境界

自苏轼闭门读佛后,其思想观念和佛教修养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此后创作的散文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苏轼摆脱了来自死亡的威胁,进入了以死生为虚幻的境界,自此其高旷的胸襟和随缘自适的达观已经形成,完成了禅悟后向自我内心的回归,这点从他所作的《赤壁赋》中洒脱的文字可以读出.

例:「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等 茍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世间的阴晴圆缺,都只是形式上的变化而已.人生也是如此,生老病死悲欢离合,都只不过是「一瞬」而已,那就没必要去羡慕清风明月江水了.这是一种宠辱不惊、无忧无惧的大悟,诗人苏轼已经到了忧乐两忘、万事皆空的至高境界.佛教的缘起说中说:「缘是生起事物的条件,起是生存的意思.」也就是说万物的生长都是有条件的,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要求看待事物以一切皆空为准则.所谓的荣华富贵滔天权势都没有永恒的价值,都是过眼云烟,放下执着才能真正的解脱.苏轼从佛学中学到的宁静的对待世间万物的态度运用到这篇散文中,体现了他洞穿万物、自性清净、依靠本心以求通彻玲珑的旷达理想.

三、从《赤壁赋》中看苏轼达到「转境」的境界

禅宗经典《金刚经》中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也就是说如果能够放下心中的杂念,进入无物于心的状态就不会被外物所迷惑,也就能进入「禅定」,就会有能力「转境」.《楞严经》言:「若能转境,则同如来.」所谓「转境」,也就是把他人眼中的苦难境地转变为自己心中的安乐世界,在佛教能够做到「转境」的必是大智慧的禅师,而苏轼此时已经进入禅师的境界了.

苏轼在黄州躬耕的行为,就是他进入「转境」境界的突出表现.他在东坡上垦荒、播种,像一个专业的农民一样,过起了自给自足的恬淡生活.苏轼的转境在他的散文《后赤壁赋》中也有明显的表现.

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等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等」

此刻苏轼将自己的视线转移至大自然的清风和江水,欣然驻足于黄州的山水中寄余生,也不会再汲汲于功名得失.他人眼中被贬谪至黄州的凄惨生活已经被苏轼转而投身于天地所赐的自然世界享受宁静和平和.此时的苏轼,似乎已被黄州的山水洗涤干净,置身于清风朗月、江水风雨中,和刚出狱时的笔锋尖锐而讽刺的风格不同,苏轼胸中的悲愤挣扎已如过眼云烟,在生机勃勃的大自然中找到了清净的归宿,已然超脱于俗世烦扰之外.

四、从《后赤壁赋》看苏轼「六如观」的理想人生

「梦一道士,羽衣翩跹等道士顾笑,予亦惊悟.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在政治仕途遭受打击后再读《金刚经》的「六如观」,苏轼对人生的虚幻有了更深刻地体会.万物都像梦一样是虚幻无实无定型的,「六如观」对于苏轼解脱痛苦有着重大的意义.面对人生的困境和一次次的贬谪,苏轼已经做到了不怨愤不嗔怒,只是当做一场梦一样罢了.对于多变的人生,苏轼惊惶,然后感叹,而最终的看破和参透后,才是真正的淡然和无畏了.时间如流水,回首来时路,那些曾经拥有的美好一片朦胧,然又何必执着于其得和失呢?苏轼少年得志,但半生后再看,竟是一片空白,自己丰富而坎坷的一生终于在迷惑后达到了旷达,不得不说苏轼此时才真正体会到了如梦人生的真谛,一切如镜花水月虚无缥缈,所有的得失都空幻不实,苏轼堪破后留给后人无限的思索.

结 语

在苏轼谪居黄州后期的散文中,其佛学思想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在达到「空」、「转境」和「六如观」的境界下,苏轼的本心得到了解脱.但苏轼散文中佛学的升华,是伴随着人生经历的困境——牢狱之灾贬谪之苦后逐渐完成的.苏轼散文中的奔放豪迈的气势是其创作风格之一,但更让我们感动和震撼的,是他在颠沛流离的贬谪中仍然能够保持悠然自適的心境,仍然能够破除世俗的束缚回到本我始终如一的淡定.作为一名不是专业精修禅理的佛学家,苏轼能够学习和汲取佛教思想的精华取而自用,用作品来表达对于佛教的看法阐述自己的佛学观点,借文学为佛学的载体来表达自己的精神世界,其取得的成绩是无人能及的.

【参考文献】

[1] 顾之川校点,苏轼着(2000):《苏轼集》,长沙,岳丽书社.

[2] (清)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1982):《苏轼诗集》卷十九(其二),北京:中华书局.

[3] 师雅惠(2005):《苏东坡说禅》,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4] 邓绍基,周秀才,侯光复主编(1997年):《中国古代十大诗人精品全集》,大连:大连出版社.

[5] 圣严法师(2001):《禅和悟》,修订一版,台北市:法鼓文化出版.

[6] 刘乃昌,高洪奎(1991):《苏轼散文选》,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

苏轼谪居黄州论文参考资料:

居业杂志

苏轼论文

结论:论苏轼谪居黄州后期散文中佛教思想为适合苏轼谪居黄州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苏轼谪居黄州词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