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思维论文范文资料 与整体主义思维和审美的偏至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思维范文 科目:专科论文 2024-02-18

《整体主义思维和审美的偏至》:这是一篇与思维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尚书·尧典》中有一段话,通常被看作是汉语诗歌命名的开始:“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史记·五帝本纪》中作‘诗言意’),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1]

这段表面看来带有叙事性的话,隐含了汉文化对于包括诗歌在内的艺术的重要规定,或者说,日后发展出来的汉语诗学,大体上以这里的规定作为基本进路:艺术必须合符“中道”,而不指向精神的极端,必须以平衡和稳定为目标,而不指向特出与分裂,这自然也是它应该产生的“效用”.“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与其说这是一种审美要求,不如说更像是一种基于生理与心理反应的*人格要求.而“神人以和”,则意味着艺术达成的理想,不止是人间性的教化而已,甚至联系着人以外的世界,这里的“神”,当然主要是依违于人间事务的.

在汉文化开辟鸿蒙的时代,音乐、舞蹈、诗歌,与文字的创始相仿佛,被视为是联接天人的重大事件,关于“人”与“文”,关于“艺术”与“身体”、“政治”、“*”、“天地”、“宗教”,逐渐建构起来的是有机的整体主义安排,而不是分解的自我深入.这种基本的性格和取径,以整体和谐与安全为主要目标,个性化的审美必须有助于而不是妨碍这种和谐与安全,私人化是允许的,但对于个性化则充满疑惧,由此可以造就典丽的或者优美的艺术,自然,也可以演绎出工具主义、功利主义的权力意志和教化策略,这种权力意志和教化策略,在二十世纪特殊的时代语境中,有更加充分的演绎.

按照闻一多的研究,“歌”的本质是抒情的,“诗”则更近于“志”,近于“史”(事),“诗言志”的说法,交代出了汉语诗歌曾经有过的某种属性,其中所谓“志”,包括三种含义:记忆、记录、怀抱.这三个意义代表诗的发展途径上的三个主要阶段,即记诵、历史(诗即史,史官即诗人)、抒情.而《诗经》,正是“诗”与“歌”合流、“情”与“事”(史)配合得恰到好处时的样本[2].

闻一多的立论未必精确,但他对于中国古代诗歌在发生过程中的性质所作的体贴和揭示,至今难以推翻.在古代中国,诗歌与王朝历史,与道德政治,有着紧密的关联,并不是一件多么非常可怪的事.人们耳熟能详的孟子说“诗亡然后春秋作”,“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包括《诗大序》中说“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等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性情,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这一切关于“诗歌”的流变分析与功能定位,在某种意义上,似乎可以看作是一种真实的历史陈述,或者至少是基于某种真实的历史陈述.

此种历史陈述,以我们今天对于古代历史的理解和判断,显然包含了孟子时代的价值判断和政治诉求,带有假定的推论性质,也就是说,先秦文献,特别是这些文献经历了秦汉的编撰改篡之后,其中有关诗歌的表述,透露出来的可能有着某种“历史”的消息,但所谓“历史”,大抵是基于言说者特定的需要的,对此,必须有足够的觉悟.我们今天懂得,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事实上,古人对于历史的追溯,更容易罔顾事实,为我所用,把自己的观念与逻辑安在“历史”头上,这甚至是一种必须,一种合符古人心智以及思维的自然而然的做法.因此,类似“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3]的命题,同样贯彻着言说者的需要,与其说它是“历史”,是“事实”,还不如说它是一种基于有机主义世界观的美学规定,以至上升为一种毫无疑议的关于艺术本质的释义,是十足主观的,特别是当“礼”“乐”被当作王朝政治的根本支撑时.

然而,作为艺术本质的释义,这样的联系和安排,其实是很难加以证实也无法证伪的(或者说,似乎既可以证实又能够证伪),其中的逻辑多半基于政教一体时代的“文化捆绑”,联系着为政者发达的道德想象力和强势的话语权力,联系着某种与艺术其实无关的政治羁押,以至可以很便捷地引申出“志微噍杀之音作而民思忧,嘽谐慢易繁文简节之音作而民康乐,粗厉猛起奋末广贲之音作而民刚毅,廉直劲正庄诚之音作而民肃敬,宽裕肉好顺成和动之音作而民慈爱,流辟邪散狄成涤滥之音作而民”[4]的结论,最终落实为对于民众的精神驾驭与风俗管治——“为政以教民”,甚至打通天理、生理、心理与*,以更高的本体论依据证明“乐教”、“诗教”的合理性,所谓“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5]、“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淫乐兴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和乐兴焉.倡和有应,回邪曲直,各归其分,而万物之理,各以类相动也.”、“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6],等等.

类似的说法,表面上似乎揭示了“乐”(姑且说是艺术)“礼”(姑且看作道德规范)渊源于深远广大的崇高的本体论世界,对应着普遍的人心人性,与万物归属、天下安宁相维系,实质上则更接近于提供一种政治化、道德化的“质量标准”[7],“乐”“礼”必须以整体性的“和”“节”为目标,而“和”与“节”,同样是一个可以按照人的需要来进行解释的概念.

依照这样的逻辑,在“风衰俗怨”的魏晋,嵇康关于“声无哀乐”的激辩与论说,在立意要修复王朝政纲的当局者看来,不仅有违“天宪”,也悖“人理”,属于“别有用心”.嵇康曾经公然说:“音声有自然之和,而无系于人情”,“若夫郑声,是音声之至妙”[8],他的论证或许真的内含了对于现实政治的某种对抗,而整顿王纲者正可以便利地看作是他“非汤武而薄周孔”的精神不轨的明证.嵇康令人惊悚的杀身之祸,不能说与此无关.嵇康临刑前叹息“广陵散于今绝矣”的传说,也正可以看成是有关中国历史文化进程的某种令人不寒而栗的隐喻.

伴随体制化政治的不断展开与主导性的意识形态的逐渐深入,类似“亡国之音哀以思”的陈述,在后世的利用发扬中,逐渐成为汉语诗学中不可移易的“经典”论断.当这种我们今天看来似乎有点不明所以的逻辑,通过“人文化成”的“诗教”、“乐教”方式,逐渐内化为每一个知识者的自觉自律时,强化的自然是审美的理性化和功利化,而不可能是诗性的扩张,或者说,汉语诗学以“亡国之音哀以思”之类的基本观念,在理性与诗性、审美与功利之间找到了独特的连接与平衡,并由此建构了属于自己的的审美章程,引导乃至支配了汉语诗歌的诗兴、诗意与趣味,所谓“兴、观、群、怨”,所谓“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9],正是与此相协同的.

思维论文参考资料:

思维和智慧杂志

大学生思维论文

思维论文

结论:整体主义思维和审美的偏至为适合思维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思维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