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喀秋莎论文范文资料 与喀秋莎一首军旅情歌传奇史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喀秋莎范文 科目:专科论文 2024-02-10

《喀秋莎一首军旅情歌传奇史》:本文关于喀秋莎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开创苏联抒情音乐作品新路

《喀秋莎》的词作者是苏联著名诗人米哈伊尔·伊萨科夫斯基,曲作者是马特维·布兰切尔.

《喀秋莎》歌词创作于1938年,起初只是几行未完成的诗.当时,伊萨科夫斯基写了八行就写不下去了.恰在此时,布兰切尔来找伊萨科夫斯基,问他要歌词.伊萨科夫斯基对他说:“歌词我倒有,名为《喀秋莎》,就是没写完,你看怎么办?”说罢,就把未完成稿交给了布兰切尔.

布兰切尔却觉得,尽管歌词只有八行,但修辞美妙,特别是歌词重音很特别,可谓标新立异.于是,布兰切尔立即投入《喀秋莎》的作曲中,一口气写下多个曲谱草案.布兰切尔把他谱曲的事告诉了伊萨科夫斯基,不久,后者便将歌词写完,交给布兰切尔.布兰切尔根据定稿后的完整歌词,再次修改曲谱.《喀秋莎》主要描述边防军战士思念远方的少女,美丽的少女喀秋莎也在期盼边防军战士回到自己的身边.

伊萨科夫斯基和布兰切尔似乎预感到战争即将来临,因为在创作这首歌曲的时候,西班牙内战正酣,世界反法西斯运动如火如荼.因此,创作一首保卫祖国的抒情歌曲是时代的要求.所以,《喀秋莎》刚一发表,即成为军旅文艺作品的典范,《喀秋莎》的词曲作者,开创了当时苏联抒情作品创作的新路.此后,苏联战争题材的歌曲创作呈井喷式爆发,一直持续到战后.

《喀秋莎》的美学意义,在于作者塑造了一位带有忧郁感的少女形象,她对爱人的期盼和热望,唤醒了人类心底的情愫.歌曲《喀秋莎》里面有忧郁,但没有哀伤,而给人更多的是信心、希望和力量.

不少红军战士给

“喀秋莎”写情书

《喀秋莎》在苏联歌坛一经出现,一些著名歌唱家如维诺格拉多夫、鲁斯兰洛娃及克拉索维斯卡亚等纷纷演唱,使这首歌曲流传更广.紧接着,一些专业乐团,特别是苏军各个文工团,更是将这首歌列入演出的必唱曲目.在战前的1939年,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西部的民众迎接苏联红军的时候,唱的就是这首歌.1940年,苏联人在家庭聚会时,都要唱《喀秋莎》.

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歌中少女“喀秋莎”是广义“爱情”的意象,她不仅是苏联红军的大众情人、爱情偶像,而且也是军人的希望和寄托所在.不少红军战士听完这首歌,竟然给“喀秋莎”写起了情书.有个红军小战士给“喀秋莎”写道:“假如一颗流弹飞向远方,我的亲人,请不要忧伤,告诉人们我牺牲的真相.”“喀秋莎”逐渐成为卫国战争时期苏联红军官兵的精神支柱.难怪,在莫斯科文学博物馆里,珍藏着一段当年文艺界对《喀秋莎》的评价,其中写道:“我们都爱喀秋莎宝贝,我们爱听她唱歌,她让敌人闻之丧胆,朋友勇气倍添.”

一些红军女兵听了《喀秋莎》,立志做一名歌中的女神,甚至将自己的名字也改作“喀秋莎”.红军女上士帕斯图申科是一名重机 ,她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喀秋莎”,在战斗中英勇杀敌,屡建功勋,获得了红星勋章.1943年1月10日,苏军第44 集团军出版的《冲锋报》刊登了颂扬帕斯图申科的诗:

我们将少女喀秋莎歌唱/她就站在峻峭的岸上/你再听新歌将喀秋莎颂扬/她已是冷峻而普通的姑娘/当敌人蜂拥而上/机枪突然不响/一跃而起,怒杀顽敌/喀秋莎,普通的姑娘等

有不少悲壮的故事也和《喀秋莎》紧密相关.1942年7月,希特勒军队进犯苏联斯摩棱斯克州,围剿卡斯普列亚村,疯狂屠杀村民,村民视死如归,死前齐声高唱《喀秋莎》.

伊萨科夫斯基还听到过更离奇的故事:有一次,在苏德军队交战的间歇,苏联红军战士突然听到,从德军战壕里传来《喀秋莎》的歌声,双方的交战因此停歇良久.后来,红军发起进攻,击溃了战壕里的德军,发现一部德军留声机,它播放的那张《喀秋莎》唱片显然是抢来的,但是,美妙的歌声也使德军听入了迷.

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沃罗涅日州兵工厂生产了一种自行火炮,因为当时对这种新型武器严格保密,谁也不知道它的正式名称,红军战士就把它称作“喀秋莎”.显然,这和当时苏联全国流行传唱《喀秋莎》有关系.

从军旅情歌演变为和平之歌

二战期间,不仅在苏联,而且在全世界不少国家,都在传唱《喀秋莎》.

意大利抵抗组织将《喀秋莎》定为游击队队歌,那优美的旋律,几乎传遍整个意大利.一天夜里,几个苏军战俘从法西斯监狱逃跑,来到一座意大利小村庄.他们前往一家村民家敲门,村民害怕,不敢开门,苏军战俘就在门外唱起了《喀秋莎》,村民果然开门迎接,还把他们送到游击队的驻地.保加利亚游击队也将《喀秋莎》定为队歌.法国抵抗组织曾将《喀秋莎》作为抗击德军行动的信号.

更神奇的是,乌克兰诗人马雷什科战后访问美国,竟然在俄克拉荷马州的棉花种植园里,听见一群黑人农民在田里高唱《喀秋莎》.日本人也喜欢唱这首歌,并将它列入“日本歌唱之声”合唱团的节目单.

1985年,莫斯科举行第七届世界青年和大学生联欢节,联欢节组委会以国际上熟悉的“喀秋莎”命名了联欢节宝贝——纯情美丽、笑容可掬的俄罗斯少女.苏联人用“喀秋莎”欢迎全世界各地来宾,收到了非常奇妙的效果.在联欢节期间,在莫斯科到处都可以听到世界各种语言的同一句问候:“你好,喀秋莎!”

上个世纪90年代,在伊萨科夫斯基的家乡乌格拉河畔出现了一座“喀秋莎纪念馆”,馆里陈列着各种回忆文章、各种语言的《喀秋莎》歌词、唱片,以及有关这首歌的剪报.馆外左边,放置着一块球形巨石,石上嵌有一块金属牌子,上面刻着《喀秋莎》的头两行歌词.这是世界上唯一为一首歌曲而建造的纪念馆.

就这样,《喀秋莎》穿越时空,从一首单纯的苏联军旅情歌,演变为国际流行的和平之歌.

(薛钢荐自2015年5月9日《北京青年报》)

喀秋莎论文参考资料:

时尚芭莎杂志

结论:喀秋莎一首军旅情歌传奇史为适合喀秋莎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喀秋莎是什么意思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