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随想论文范文资料 与大学教授风范之随想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随想范文 科目:专科论文 2024-04-07

《大学教授风范之随想》:关于免费随想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您的随想相关论文写作提供资料。

“我那时有的是闲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绝对单独的机会.说也奇怪,竟像是第一次,我辨认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我能忘记那初春的睥睨吗?”這是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中的一段话.又一次的初春来了,我有些羡慕徐志摩在康桥的柔波里所享受到的闲适与宁静.

我之所在——苏州大学,同样身处在星月光明的校园,身旁同样有着欧式的建筑,同样能感受到青春年少的轻狂,同样有草的青和花的香,但恐怕很少能体会到徐志摩那份独特的静穆与寂寥,实则上要想“单独”也不那么容易了.所谓“诗意的栖居”就更难了.说起这些似乎和一位教授的风范无关,其实由此及彼却有着很大的关联.友人要我写一篇关于大学精神的文章,辗转数月不知如何下笔,大学精神是如此之抽象,就凭本校“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这样一句具有普世价值观的校训就可以上天入地、古今中外地考辨一番.苦思冥想,竟然有些迷蒙了.春节大年初一,在家捧着一杯热茶和老父聊天,看着窗外淅淅嗦嗦的雪花,抖落在屋檐、树上、地下,成了白色一片.忽然有了些许体悟:其实大学之精神不正是由一位位教师的风范支撑起来的吗?所谓的大学精神不正是每一个个体行为所彰显的吗?由此想来,校园中树木森森和花香鸟语衬映着高耸的钟楼,清远的钟声回荡在红砖绿瓦新古典主义建筑与宽阔的草地之间,110年的时空穿越,让人有了几许怀想的空间.

说起教授的风范,描述教授掌故和事迹的书籍无数,但我对教授的认识是从姑父许永嘉先生那里得来的.因为年少之时,几乎每年暑假都会去姑母家小住几日.姑父就成了我生活中熟知的人.

许永嘉先生20世纪20年代初出生在江阴农村小集镇上一位辛劳的铁匠之家.然而他能成为教授当然靠自身的勤奋.抗日战争中,他徒步入川,就读于*大学.建国后成为筹建华东水利学院的五十位主要人员之一.他的博学、修养、谦逊以及彬彬有礼,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留下了极深印象.虽说是一位水利专家,国学根底却极其深厚,书法亦好,英文也棒.他的事迹20世纪60年代初《新华日报》就报道过.这样一位才学出众的教授,在他68岁那年因胃癌去世了.家父奔丧回来后言及葬礼之场景,前来道别的师生无数,连国家领导人都送了花圈,他的老师科学院院士严恺先生也来送别自己的学生,让人嘘唏不已.人虽故去,但他的品性却影响了我对教授人格风范的看法.

何为教授的风范,我多少有些理想色彩,芸芸众生千人有千人的面貌,但总有理想主义的一面.《大学》中有这样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原为《礼记》第42篇,宋时大儒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经典合编为“四书”,“四书”成为儒家主要经典.明代以后,“四书”更是规定为科举考试的必考内容.从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直到今天,儒家文化占据着中国文化的主导地位.而《大学》着重阐述了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治乱的关系.今天重读这一段文字,对于思考教授与师者风范而言,平添了几分现实感与紧迫感.这一段话的大致意思是:《大学》所讲的道理,就在于明示高尚的品德,在于勉作新人,在于促使人们达到善的最高境界.知道了应该要达到的境界,志向才能坚定,有了坚定的志向,然后才能心静,心静了人才可能安稳.人安稳了才可能达到善的最高境界.世界上的万物其实都有本有末,事情都有始有终,明确了它们的先后次序,那就离大学问不远了.

读到这里,联想一位教授的风范,首当其冲即是人的德性,急功近利无风范可言.虽然和老一辈学者相比自愧不如,但我给研究生上课,第一次课我都会辟出时间讲一个专题:“学术风范与学术训练”.我会带上一本我读大学二年级时在旧书摊上花一毛钱买的由俞平伯作序、民国二十九年出版的王国维先生所著《人间词话》.区区九十一页比巴掌略大一些的小册子却可以流芳千古,相比之下现在动不动就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字的专著,这本小册子连科研成果都可能不算.我讲静安先生的学术三境界;讲艺术专业学生的学术素养与学术训练.每每讲到此时,课堂内鸦雀无声,凝神聚气,可见学生是要有情绪感染的.

德性是内在的,一位有风范的教授,他的外表显现更应该是从容的.这种从容来自于人的德性,他应该是诚实的,这是一种人格的定律,整天被谎言围绕着纠缠着,他无法以从容的姿态面示他人.现时一位教授的从容,真的很不容易,今天评岗,明天评级,有的仁兄为了一点蝇头小利争得面红耳赤,哪来的从容?从容的他,常常要不为世俗与流行所干扰,踏踏实实有滋有味地做自己的学问.这时“闲暇”“自由”和“绝对地单独”又是那么的重要.独立的学术气质与慎独的人格情怀,是一位大学知识分子不可或缺的人文精神.有了这些他才可能从容.

我常看到书刊杂志讨论如今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大师.培养大师的土壤应该是一片清静的沃土,园中一壶茶,静心品读,细细回味,默默耕耘方有收获.一位人文学科的大学教师,整天处在一种纠结之中,每天主动或被动地被“化学肥料”施肥,少有“闲暇”“自由”和“绝对的单独”,更不要说独立之精神与慎独的情怀.有一次和张道一先生闲聊,他说“技巧需要磨炼,理论需要领悟,知识需要宽博”.细细品味个中哲理令人回味.知识的宽与博就好像是大厦的基础.我有的时候开玩笑说,学问是看闲书做出来的,没有闲,哪来的杂?没有杂,哪来的博?这或许不一定对,但也不无道理.做学问有完整的时间就看大部头,睡觉前上厕所的零碎时间就看流行书刊.而今天所有大学的评价标准是定单式的、表格式的、单向式的,没有了闲,各种事情应付都来不及,何来大师?”

教授的风范是有尊严的,学术的尊严和人格的尊严,两者缺一不可.

最近读钱穆先生的《晚学盲言》颇有些感言.这本书是钱先生86岁时患眼疾以致目盲不能视人、罔论读写的情况下,每日口述,夫人笔录,然后口诵耳听一字一句修改订定,终稿之时已经92岁高龄.这似乎和陈寅恪先生颇有些相似之处,虽然双目失明,但面对学生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信手拈来.两位大师的学养和风范可见一斑.

随想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大学教授风范之随想为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随想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随想日记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