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克芹论文范文资料 与矮纸千行写克芹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克芹范文 科目:专科论文 2024-02-10

《矮纸千行写克芹》:本文是一篇关于克芹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如果周克芹能活到现在,今年十月二十八日,正好是他的八十生辰,可惜二十六年前,他带着殊荣、留下遗憾走了.那段时间,纪念他的文字很多,没给我留下过深的印象,反而是一篇写于周年忌日的吊文,吸引我读了几遍.吊文开篇就说:克芹一去,倏忽经年.从“无”来,回“无”去,生命原如花开花谢,悲伤大可不必.作者这样看问题,是因为与周克芹比邻而居,知人知心,对他的中年早逝,别有感喟,情到深处时,至哀不悲.

我和周克芹是老乡,得知他走的消息那天,本想写点文字,苦于理不顺思路.等心情平静,回想个人之间的往来,毕竟人微言轻,纪念文章还轮不到自己来写.二十六年后,若再来评作品,世有定论;述生平,要靠专著;谈观感,过誉有违本心,求全又不近人情.提笔难下,愧对故人.

我和老周一水之隔,他工作过的简阳文化馆和四川省作协,也是我后来的单位.圈子这样小,凑在一起的机会应该很多,说来奇怪,从1963年读《四川文学》,知道家乡有个周克芹,到1990年他辞世,其间将近三十年,我俩的见面仅仅十余次.相交这样少,有多少东西可以回忆?然而友谊之难忘,除去童年伙伴,要数青年结交.我处人际关系,表面比较随和,内心自有标准,一般不会用文字公开发表意见,对老周却有些话总想说一说.我用自己的感情和想法来写,既非过期的悼辞,亦非评论文章的归结或摘 要.矮纸千行,话有百说百解,自信不会掉入应景窠臼.

我初次拜会老周,大约是1978年冬的一天下午.那时他刚进入公众视线,作为人才安置到文化馆当群众文化干部,住在接近公园大门一侧的办公室.窗前黄叶飘零,池水清冷,室内门板作床,画案作书桌,三餐去园内招待所食堂,错过时间就去街边店.他生活得简单、简朴,以至简陋,起居在属于我们共同的天地里,只是一方之士,名声还传得不远.

此前我只在电影里见过不修边幅的作家,还以为人出了名都会改变装束,举止夸张.眼前的老周,与我的想象差别很大:一身老式干部制服,外披军用长棉衣,身材高大,略显佝偻,脸型瘦削,语音低缓,面带笑意,前额的皱纹和微微下垂的嘴角,透出风霜,像个有文化的乡干部.提到“文学”二字,他立即进入状态,言之津津,表情生动,让我见识了一个乡土作家的本色.

通过交谈,我对老周有了初步了解.他出生的地点是简阳石桥镇外的一间磨房;在镇上念过几年书,辍学后参加过土改运动,做过农活;十六岁进省城一家食糖联营门市当店员,十七岁考入成都农技校.读书期间撞上“大鸣大放”,1958年毕业时,被结论为“政治不及格,不予分配工作”,遣返回乡一干二十年.我立身草根阶层,明白“这二十年”的分量.待在农村,当然也能生存和发展,但是同为一撇一捺,人与人大不一样.“政治不及格”,等于脸刻“黄金印”;遣返回乡,无异于枷号放逐,关进牛棚.天风频吹,运动不息,凡事皆可成罪,迫使这类人发烂霉变.人生的严酷,还在当事者觉察不出一点一滴的霉变过程.人抵挡得住一时的风雨,抵挡不了长期的折磨,求生尚且艰难,何暇顾及理想.

老周从未放弃理想.尽管大方向是受时代推移,顺潮流而行止,多坎坷,少坦途,但是他精神充实,个性饱满,风雨对于他,反而起到磨砺和助长的作用.他安处困寂之境,甘走崎岖之路,当过民办教师、农中教师、保管员和会计.他见缝插针的则是读书和写作.尘土衣冠,江湖心量,脚下是黄土,屋外有青山,一条溪水,几片白云,让他感念不尽.他的理想,他的热情,乃至毕生心事,尽在此地,对这方山水,滋生出浓得化不开的感情.这也是中国自有文学始,就在作家血管里流动的基因.对于文学,老周有自己朴素的理解和奋斗目标.他要写的故事近在身边,要写的人物站在眼前,他的所思所想,与左邻右舍声息相通.写作是兴之所至、习惯使然,是生活体验的综合再现.他偏处乡野,没机会接触那些似是而非、“左”得出奇的理论.写作没有干扰,没有外来压力,也未长时间中断,因此才会日积月累,水到渠成.艰难困苦造就了老周.

我离开时,老周讲他正在写出版社约定的一个“中篇”(后来发展成长篇《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如果顺手,明年可望正式出版.他拿出一册《石家兄妹》签名相赠,并说明是“”后四川文艺出版社的第一套文学书,工农兵作家各占一册.这套书的工人作家火笛和军队作家邹仲平,此后我也有幸认识.邹仲平后来转业担任《四川文学》副主编,1982年秋把我引进这家杂志社的大门实习,十二年后,命运使我脱离故土,寄食省作协,用读书说文的方式打发时光.

文化馆是老周走出茅屋、坐上行车的中转站,第二年春天,他调到四川省文联当专业作家(当时省作协还在文联旗下,几年后才单立门户).按上面的安排,老周暂留简阳农村挂职体验生活.1981年底,我调到文化馆,有条件就近和他交往.我们年龄接近,经历相似,爱好相同,说话还算投机,至今印象深的有几次.

老周的文学梦起于少年.我曾应邀带他转过一回简城南街的两条深巷,说是看院落,其实是重温记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简城,大拆大建的序幕还没拉开,街面不宽,房屋低矮,不像现在这样密集.民居以院落为主,格局为临街一条窄巷,石板路,风火墙,一进数院,前后贯通.院坝里偶尔可见豆棚瓜架、古井花台,显得古旧而安宁.院落后面是坍圮的城墙,残土已分割成小块菜地.转着转着,老周讲起了少年经历.他念书的石桥镇距离简城八华里,两地的民居同一格局.每天对着爬满青藤的院落,行走在七弯八拐的深巷,听翠竹吟风,看芭蕉滴露,不知不觉就会生出奇想.

老周忙于写作,兴趣不宽,有时为了调剂,才喝茶闲聊,话题仍然围绕文学,为一本书、一个细节,勉强坐上一两小时.我记不起他说过什么名言谠论,却记得有一次大家提起搓,他表示极端厌恶,认为年轻人沉溺此道,与古代的“刑废”没有区别.见我默不作声,他以目相示,脱口引了句圣贤语录:“内惟省以端操兮,求正气之所由.”我从不摸,于是借小说家言开玩笑:“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尔.”老周连连拱手,好像对这类“掉文”很感兴趣.

克芹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矮纸千行写克芹为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克芹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克芹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