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骑兵论文范文资料 与敬礼,远去骑兵(外一篇)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骑兵范文 科目:专科论文 2024-01-08

《敬礼,远去骑兵(外一篇)》:本论文可用于骑兵论文范文参考下载,骑兵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曾经战斗在内蒙古大地上的骑兵,为新中国建立了卓越功勋,书写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上的“马上”历史.如今,骑兵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远去,可其精神被越来越多的热爱他的人们传颂传承.

生活在内蒙古,工作在边防,马是骑过,可那马是别人牵着不让动的,生怕摔个屁滚尿流,让人笑话,这就是物质发达的当今人之于马的现实写照.其实,骑马没有那么可怕,蒙古人不是在马背上驰骋踏出世界第一版图的吗?读点书才知道,新中国成立初期,内蒙古5个骑兵师90%以上都是蒙古族,我爷爷辈的战士们硬是在东北、绥察战场打趴下2.3万余国民党兵,在锡察草原上将5000余名国民党残匪消灭殆尽,1275名骑兵烈士的鲜血铺就了内蒙古的解放.骑兵战士下了战马当步兵,照样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和美国大兵较量,1683名骑兵战士血洒抗美援朝战场.从开国大典到以后的3次国庆阅兵骑兵昂首挺胸走过天安门广场,那是何等的威武雄壮,他们是无愧于这个光荣的.

1950年9月,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来自骑兵二师的邰喜德、好特老作为内蒙古骑兵的骄傲受到 、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邰喜德在大会作了题为《活在马上、死在马上、马刀见血、为人民立功》的发言,从1945年参军到解放战争胜利,他参加大小200多次战斗,1947年的一次战斗他杀敌40多人,缴获5挺机枪、2门火炮.解放齐齐哈尔的战斗一人俘虏敌少将旅长1名及士兵120名,还有6辆汽车、4门大炮、3挺机枪.徐悲鸿先生把发生在邰喜德身上的传奇经历,凝固成一幅未完成的精美油画,骁勇善战的蒙古骑兵艺术形象得以传世至今.

和平降临了,武器也越来越先进.骑兵完成其历史使命渐渐远去.到了现在,除了内蒙古剩下的两个骑兵营,其他省份的个把骑兵连和边防 的骑兵还在边境执勤巡逻,或者拍摄电影电视,战马渐渐从人们的视线远去.回忆却犹如老电影留下了荣耀,感动人激励人.让我倍感自豪的是,我的阿爸也曾是一名骑马巡边的战士.55年在骑兵14团,受伤后到了策克边防站,阿爸在那儿的戈壁骑马巡逻过多年,直到受无端迫害回乡劳作,后来数次 才得以“落实政策”.但他讲给我们的总是久久留驻心田的那儿的山、那儿的水、那儿的战友.后来,他的儿子我也成了一名边防兵,只是不曾有机会骑马,守护边疆的代步工具大多成了用铁做成的车辆,不吃草只喝油,从212吉普车发展到猎豹越野车.可我还是喜欢骑马的兵儿,骑马的牧人,时不时照成相片发在不大不小的报上,或参加这样那样的摄影赛,满足着蒙古先人传下的永远不变的骑兵情结.甚至我写的叫做小说的东西里主人公也都是骑马的,战士穆耳骑马放羊,边防派出所的所长那日苏骑马抗灾.想起来还挺有意思.

曾经的骑兵老了,当年最年轻的也已七老八十.2006年7月,作为向导陪同巴义尔兄采访生活在锡林浩特的老骑兵,原骑兵一师86岁的阿其拉图、78岁的韩永昌、74岁的肖兴嘎老人早早聚在一起等候.老人们说起现在物事略显迟钝,可说起60多年前的经历思路还非常清晰,仿佛呼啸的枪炮声从嘶鸣的战马旁刚刚划过.我知道,老人娓娓而谈的往事,歪歪斜斜一笔一画书写的手稿许多人不再感兴趣,对于如我一般“无恶意的闲人”,吃饭喝酒轻歌曼舞网上神游好像更有吸引力?我明白,忘却了身上枪伤的骑兵老战士,依旧生活在短兵相接见证勇气的冷兵器时代,解放了的含义很深,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终结者.2007年金秋,领着6岁的赛罕到贝子庙广场玩耍,偶遇老骑兵、60多年前的副连职参谋阿其拉图老人,老人说起骑兵一师的往事依旧谈兴甚浓,小儿却怎解大他整整80岁的老爷爷,硬拽我而去.回头望去,人潮涌动的街市那边老人塑像般静静地坐着.在他的身后,十三敖包下的贝子庙辟出一室专门讲述解放前红色政权的艰苦岁月,远去的骑兵守卫过的草原一年又一年还是那么生机和美丽.

画中故乡

翻出十几年前我的一幅水彩画,我家朴实宁静的小院景致跃然纸上,一如当年.画上梨树衬起冬季湛蓝的天空,中间是那道木板层层夯出的土墙,右侧是压水井,左侧墙角还有一个土坯炉灶,炉上放着柳条编成的筐,墙角竖着炉筒.来家里小住的父母第一次看到这幅画,唏嘘不已,因为画里的景致是他们的,而我,只是记录者.

梨树是父亲年轻时栽种嫁接的.画画的那个年份我们已吃上了又大又甜的苹果梨,每到秋收,一部分梨送给要好的左邻右舍,一部分卖给村里人,他们用篮子陆陆续续提走,秋后送来斤两不等的荞麦玉米顶账.压水井是我小的时候,父亲吆喝来村里年轻人帮忙一锹锹挖出来的,挖出丈八深,见水后放进两节水泥渗水管,再放进压水机钢管.那个时候谁家有个垒墙、抹房顶、挖井、铡草等个人干不了的活儿,叫来村里十来个惯熟的人帮忙,谁家摊上这些事也一样,都是分文不取的.到了晌午,年轻人喝起温得热热的散白酒,大碗大碗吃起荞面饴馅.不用说,那个炉灶也是父亲垒成的,位置在两扇墙的拐弯交接处,只有父亲这样精细的庄稼汉才能想出的位置所在,上面放着的筐是父亲从河槽里割回柳条编成了,筐里的牛粪木柴多是父亲和我们几个孩子从野外赶着马车连捡带刨拉回来的.无疑炉子是母亲在夏秋为全家人做饭的地方等

故乡远去了,停留在画面的只有迫近的记忆.那个繁忙而又快乐的农家,随着我们兄弟姐妹五个一个个长大成人,又一个个离家远行,变得一年比一年冷清,以致最后只剩下我那勤劳一生的父亲母亲,用记忆支撑在倾注他们大半生精力垒就的空旷的“窝”里,那个“窝”开始是三间土房,记忆中小方格窗户是用白纸糊成的.后来三间房外又接了一间,作为我和哥哥的卧房兼学习室,窗也安上了亮敞敞的玻璃,再后来土房 盖了砖房,联产承包责任制可谓落到了我们家.我画的另两幅画里记录了那时家里的一些生活常态,一幅画上我画下了书房里靠着北墙的木箱、长条椅,长条椅上放着碎木条钉成的箱子,箱里栽着叫“死不了”的花儿,椅子上则堆着冬瓜和腌着菜的坛子.旁边是红旗牌二八自行车,打气筒.墙上露出半截的条幅是哥哥写下的名人诗句,记得好像是王维的《山居秋瞑》,因为我根据诗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句子画过画.还有一幅画里妹妹放学回来后在案板上切菜剁馅,旁边扣着一本翻开的课本.我十几岁时画的水彩画具有非常写实的意味,画儿和肚里的油水一样一点不夸张.

砖房东接着库房,放着米面、农具等农家一切能用的杂物,一个小木箱里放着我的爱物:木板刻出来的 、大刀、狼牙棒和弹弓.院外还有马厩、猪圈、牛圈.春季院里种十几畦菜,吃完晚饭,一家人轮流压水浇园,我们几个小孩子压一小会儿累得停下,接下来,大多也就都由父亲千了.房子周围是父亲领着我们栽下的杨树,我们那个“疙瘩”栽树简单易活,从野外砍来蜡烛般粗细的树枝,砍断数节,挖个小坑一埋便成活.应了那旬“人生何处不乡家”,我们兄弟姐妹一个赛一个成了异乡客.父亲母亲老了,思念儿女战胜了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园,后来将园里园外的一切以一种象征性的价格出售给了我的一个堂兄.再后来听去过老家的哥哥姐姐说,小时候的那个家去了都已认不出来了,物非人亦非.听得我心里生出无限的感慨,世间万物没有不变的道理,但有些变的东西叫人心里痛痛的.

几年前一次出差远行,本意回来时在半路下车,坐几个小时的车到镇里再到村里的.但计划远远赶不上变化,回来的时候一行人绕道游玩了一番,优美的景色中“乐不思蜀”,过后魂牵梦绕的还是那个不大的村庄,听说在去年的撤乡并镇中苏木被别的地方并去了.但这又有什么呢?我要听的看的不是那个人们偏激地说起来人心不古的地方如何如何的“不思穷”,年轻小伙如何如何的不读书、 等我要找寻的只是一个“情绪”,别无其他.论贫富我早已脱离了凑九毛八分钱买本《彭德怀自述》时的窘境.人模人样当着警官,每天假装着舞文弄墨,住在大大的楼房里,不敢说美妻娇子,但足以令我这个乡下人对着城里人“惺惺相惜”了.那个只能用8分钱、两角钱再到八毛钱的信沟通等待的年代,已交给了电话、手机和网络,但物和神游又岂能这样简单类推?

李敖生在北京,50多年了却不敢从台湾回北京,怕见到的不是他那个北京或北平.我害怕有哥哥姐姐那样的机会到故乡走一道,回去后如村西的卧牛山般喘个不停又如何?记着14年前远行的故乡,那里有意象出无限美的山、水、绿绿的树等就行了.

责任编辑:兰宁远

骑兵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敬礼,远去骑兵(外一篇)为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骑兵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蒙古骑兵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热门有关优秀论文题目选题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