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传统文化论文范文资料 与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传统文化范文 科目:专科论文 2024-02-25

《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此文是一篇传统文化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摘 要: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不仅成功地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也成功地实现了和中国历史文化的结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建设中,“以人为本”(人本)和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仁本”,“和谐社会”和传统文化中的“和”、“中”,“解放思想”和“经权之道”等都有着紧密联系,都是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有效继承和吸收.因此,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重视研究、吸取、融合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素.

关键词:传统文化;“仁本”;“和”;“中”;“经权之道”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92(2013)01-0108-0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提炼,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适应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之路.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不仅成功地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也成功地实现了和中国历史文化的结合.离开了包含中国现实和中国历史的这片土壤,任何“主义”和“思想”都无法在中国存活和生长.从新 主义革命的胜利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从 思想的产生到 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无不体现了这一规律.因为唯有如此,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在和中国实践的结合中吸取、融入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发展中所积淀的优秀文化营养和民族精神,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实践中带有中国风格、中国特性和中国气派,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显得生动活泼、新鲜别致,而为中国老百姓乐于接受和易于践行.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赋于了中国文化以新的内容和活力,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和中国历史文化相结合,亦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吸取、融入和利用问题,有很多内容值得研究,以下是我们认为的几个重要方面:

一、 “人本”和“仁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 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体实践结合的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发展阶段.我们认为:“以人为本”(人本)不但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题中之义,“以人为本”的提出是对马克思哲学理论的科学提炼和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有机系统,其本体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和价值论相互紧密联系、环环相扣,互为前提,并由此显示其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高度统一.“以人为本”深植于马克思主义整个哲学体系之中,不仅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坐标,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本体、实践辩证法、唯物史观和真理观.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内容的“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在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新提炼和新发展.这是中国 一个重大理论创造,这一理论创造既是在新的时代课题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科学提炼和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另一方面,“以人为本”的提出,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精华的批判继承和有效吸收和融合.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文化,本质上是一种“仁本礼用”的*哲学.在孔子提出系统的仁学思想之前的春秋时代出现了许多关于“仁”的思想记载,但仅仅是把“仁”作为普通道德范畴而没有提到核心地位.孔子以其思想家的远见卓识,继承和吸收殷周时代的天命观和礼乐教化思想,创造性地以人事体悟天命,第一次提出了“仁者人也”、“仁者爱人”的人本主义哲学命题,建立了一套以“仁”为本体、以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为终极关怀的“仁学”理论.在孔子“仁学”理论体系中,最重要的哲学范畴是“仁”和“礼 ” .“仁”是其本体和价值,“礼”是为实现“仁”而必须遵守的法则和规范.吴光:《从孔孟仁学到 仁学》,《杭州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年第6期.因此可以把孔子的主要思想归纳为“仁本礼用”.孟子在孔子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性善”论和“仁政”说.儒家以其“天人合一”的独特本体论思路,把“人道”和“天道”结合到了一起.儒家认为“仁”是管理的根本之道,当然也是天之道,是治国治世的终极依据.《中庸》引孔子之言云“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管理就是要依据“仁”的原则确定组织的宗旨、目标,建立组织的构架、规范,指导组织的运行.

这里的第一个问题是:“仁”是什么?.《论语》中出现“仁”的地方有58段共105字,虽可见孔学理论中“仁”范畴之重要,但也使“仁”的意义显得分散. “仁”尽管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表述,如爱心、宽容、理解、智慧和乐观等,但是都围绕了“仁”之最本质的思想——对人性的关爱.因此国内外论家大都认为,“仁”最重要的意义就是“爱人”,即 “仁者,人也”,而“仁者爱人”则是最被认可的解释.而这里所说的“人”,固然包括了血缘关系的亲人,但是更多地是从血亲关系引申出去的、远离了个体亲缘关系的全社会的人,也不是个人处世的匹夫之仁或小恩小惠妇人之仁,而是治理有方为民造福的大仁大义.“克己复礼,仁在其中”《论语·颜渊》.,便是对孔儒思想之核心“仁”的最好注解.虽然孔子没有明确提出“仁”就是“爱民”,但其实质已经很明显.孔子的“仁”要恢复周礼,事实上就是通过建立某种规范来要爱护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民众.维护社会制度的“礼”并不是孔子思想的本质,本质是通过“礼”的规范落实对“仁”的维护.第二,孟子在孔子的“仁”和“仁本礼用”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仁政”和“王道”思想.如果说孔子的“仁”更多地停留在道德思想和道德境界的层面,那孟子则更多地把“仁”落实到社会整合和国家治理中.战国时期,七雄争长,人们流离失所.当时的统治者们无不崇尚富国强兵、兼并弱小的霸道之术.孟子提出“仁政”思想,鼓吹“王道”,反对霸道政治.认为“行仁”是得民心之道,“仁政”是战胜之道,“仁义”是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之道,其目的就是想使政治清平,人民安居乐业.“仁政”和“王道”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孟子以性善论为人性假设基础,阐述了包括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主张.如经济上要“制民恒产”,以作为推行“仁政”的基础.孟子的逻辑就是,治民之要在民事,民事之重在民生,民生之保障在民产,有民产之结果是民心向善,民心向善便是实行仁政的前提条件.政治上是“法先王,选贤才”.仅仅有仁德之心是不够的,必须要把“仁”转化成治国治世的政治主张和政治制度.那就是效法尧舜,遵循先王的学说和法度.认为“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孟子·离娄上》 社会管理中首倡“以民为贵”,重视人民的作用.“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一语,恐怕是全部孟子言论中最著名的经典,也是传统文化中原始民本主义思想的最高境界.可见,孟子的“仁政”、“王道”思想,其中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民本”线索.因此,我们可以扼要地归纳出:孟子以孔子的*哲学核心——“仁”为依据,发展出国家治理中的“仁政”和“王道”的政治思想.孟子浓厚的“民本”思想,实质上就是儒家“仁本”思想的体现.而这一“仁本”思想,正是我们今天“人本”思想中传统文化之悠长源流.

传统文化论文参考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000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

关于传统文化的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1500字

结论: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为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传统文化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传统文化视频讲座150集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