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刘开基论文范文资料 与刘开基:改变山西农业落后面貌三部曲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刘开基范文 科目:专科论文 2024-02-09

《刘开基:改变山西农业落后面貌三部曲》:本文关于刘开基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真抓实干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实践品质.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山西有这样一大批实干家,他们“实字当头,以干为先”,带领三晋儿女埋头苦干、开拓进取、扎实奉献,创造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历史业绩.刘开基就是他们中的优秀代表,周总理说他是山西农民的儿子,真正的农民代表,山西的活字典、实干家.分管农业工作的20多年间,他有16个春节是在基层农村、建设工地和群众一起度过的,为改变山西农业的落后面貌倾注了极大心血.

治山,力倡综合性水土保持

山西山多川少,解放初全省森林覆盖率仅为2.4%,由于植被稀少,土壤蓄水能力差,山区降水多变为径流,降水留不住,还带走了表层沃土,水土流失严重.但当时的水土保持工作却因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而走过一些弯路,这成为山西农业低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1952年11月,刘开基调任山西省委农村工作部第一副部长(部长缺任).带着如何更有效地开展水土保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问题,他每年都要用2/3时间在乡镇村庄、山庄窝铺调研走访.经过详实调研,他提出:“水土保持首先要为发展山区农业生产和尽快改变山区贫困落后面貌服务,这是主要目的.”据此精神,1954年6月省水利局制定了《山西省水土保持工作实施方案》,即“发动和组织广大群众,开展农、林、牧、水相结合的综合性的水土保持工作,逐步做到‘水不下垣,土不下坡’”.

为指导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地开展水土保持,刘开基树立了阳高县大泉山、平顺县杨井底、浑源县荞麦川等24个示范典型,他还指导建起水土保持试点.

20世纪50年代中期,离山县(今离石县)王家沟村被列为水土保持试验推广站,刘开基等多次赴现场视察指导,加快了当地水土保持的步伐.至1958年底,已修梯田300亩、打坝13座、造林1000亩,治理水土流失7500亩,初步改变了王家沟流域的自然面貌.其间,县委书记刘耀所写《依靠合作化开展大规模的水土保持工作是完全可能的》,被收入主编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一书,并批注道:“离山县委的这个水土保持规划可以作为黄河流域各县以及一切山区同类规划的参考.”为书中关于山西水土保持的另一篇《看,大泉山变了样子!》也写下批语:“有了这样一个典型例子,整个华北、西北及一切有水土流失问题的地方,都可以照样去解决自己的问题了.”

1956年5月,刘开基调任副省长后,到最贫困的西8县(河曲、保徳、偏关、神池、五寨、岢岚、岚县、临县)调研.其都处于黄河沿岸山区,水土流失严重、广种薄收、交通极不发达.他用20天跑遍了这里的村村寨寨,白天考察地形地貌、生产情况,晚上听取专项汇报.每天工作16小时以上.回省城后,他痛心地向分管农业的省委副书记王谦介绍说:当地地貌是沟壑纵横,鸡爪式破碎,耕地挂在山上,田间无人畜行路,年降水量不到300毫米,十年九旱,人畜吃水都十分困难,丰年亩产四、五、八(即40、50、80斤),灾年籽粒不还家.王谦问,出路何在?刘开基答:保持水土,修地修路.在1957年8月的全省林业与水土保持会上,刘又指出:“山区的造林必须和水土保持结合,造林是水土保持的主要措施.”经实践,他们取得了成套可行的治理办法,即修地修路,种草种树.之后,种草种树运动在全省蓬勃展开.晋西北也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如偏关县营盘梁大种柠条放牧养羊、临县柴家沟发展柠条解决燃料困难、五寨县东秀庄大种草木樨、右玉县马营河沿岸大种沙棘林、柳林县东洼大种苜蓿等,改善了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

1957年,刘开基发表署名文章《面向山区,向山区进军》,首次明确提出建设“基本农田”的理念.这是他对全省开展综合性水土保持在指导思想上的飞跃.他指出:山区存在土地瘠薄、耕畜不足、工具落后、肥料缺乏等特点,建设山区,必须因地制宜地、全面地发展农、林、牧、副业及各种山货、土特产品的多种经济.要想充分挖掘山区耕地潜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根本出路是集中建设基本农田,即梯田、沟坝地、旱平原地、河滩地等保水保肥的高产耕地.这在保证粮食增产的前提下,也成为防止水土流失的突破口和关键.在他的积极倡导下,全省掀起建设基本农田的浪潮.1958年12月,王谦在全省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代表会上充分肯定说:“实现基本农田制度,是我省农业耕作制度的一个革命.”

1963年11月,全省农业会议提出:把“以土为首,土、水、林综合治理”的基本农田建设作为水土保持工作的中心任务.此后,全省山区大多呈现出大规模发展态势,特别是梯田建设规模空前.1970年,刘开基重新主持全省农业工作,逐步恢复了受“”干扰而停滞的水土保持工作.据统计,20世纪70年代末,全省初步治理面积达4755.86万亩,占水土流失面积的33.3%.

治旱,重视先进经验和科技兴农

为摸清山西农业的基础状况,刘开基几乎跑遍了全省近两千个人民公社,虚心向老农、劳模、专家学习,重视推广、引进大量先进经验和科学技术,针对山西干旱少雨、水资源贫乏的特点,探索出一条治旱兴农的发展道路.

他指导全省各地狠抓农业生产中土地、肥料、种子、耕作制度、消灭病虫害这5个关键环节;还积极推广阳高县大泉山的鱼鳞坑保堤植树、林粮间种的先进经验;亲自带人在中阳县金罗乡实验修地保墒、开辟田间人畜行走道路的保田保水做法等,使大批治土治旱的先进经验在黄土高原上得到推广.

曲沃县杨谈村有3000多人口,人均4亩丘陵旱地,是个“靠山山无水,靠井井太深”的穷村.在刘开基的支持和关怀下,该村成立农业合作社后,大力发展梯田,推广合理密植和“伏雨春用、涝雨旱用”的蓄雨储墒做法,取得亩产棉花138斤、小麦400斤的好收成,闖出一条旱作农业之路,成为晋南地区唯一获“棉花八仙”和“小麦十杆旗”的双奖单位.

在干旱地区节约用水显得尤为重要,刘开基在1957年全省灌溉管理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杜绝水的浪费,充分发挥效益,必须整修加固渠道,减少渗漏.划小畦块,平整土地,实行沟浇、小畦浇,节约用水,使水也翻个身.”他积极推广了翼城县利民渠、阳城县白桑大队的节水精神;昔阳县大寨大队在管理喷灌、滴灌上的经验;在祁县王村大队试点的提高水井出水量以节水增效的办法等.

刘开基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刘开基:改变山西农业落后面貌三部曲为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刘开基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刘开基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