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游褒禅山记论文范文资料 与游褒禅山记为例王安石散文虚词运用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游褒禅山记范文 科目:专科论文 2024-01-29

《游褒禅山记为例王安石散文虚词运用》:本论文主要论述了游褒禅山记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内容摘 要: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用了很多虚词,诸如“之”、“其”、“而”和“以”等,众多的虚词,对于文字的梳理有序和语言的表达流畅,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以《游褒禅山记》为例,来谈谈王安石散文中的虚词运用.

关健词:《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散文 虚词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用了很多虚词,诸如“之”、“其”、“而”和“以”等,众多的虚词,对于文字的梳理有序和语言的表达流畅,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文章第一段:“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介绍了褒禅山得名的由来(从“山”到“院”又到“洞”再到“碑”),既有史料的引述,又有文物的考证,多而有序,杂又不乱,这应归诸代词“其”的效果:“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中的“其”指代华山;“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中的“其”指代慧褒所葬的时间;“距其院东五里”中的“其”指代慧空禅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中的“其”指代华山洞;“其文漫灭”中的“其”指代仆碑.之所以要写“山”、“院”、“洞”和“碑”,是因为作者要借游山(特别是游后洞),阐明“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所以要“尽吾志”,如此尚“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的道理;同时对于华山的“华”字读音的谬传发出“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感慨.

王安石用“其”来表现文字的梳理有序的例子不少,如《祭欧阳文忠公文》:“如公器质之深厚,智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星之光辉;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世之学者,无问乎识和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其中的“其”,指代欧阳修的笔墨:或厚实、或华美、或飘逸、或雄浑,变化莫测,不同凡响,表明了王安石对这位提携过他的前辈文章的推崇.

王安石的散文写作,颇受韩愈的影响,语言的表达流畅和韩愈一脉相承.韩愈的学生皇甫湜说:“韩吏部之文,如长江大注,千里一道,冲飚激浪,汗流不滞;然而施于灌溉,或爽于用.”(《皇甫持正集·卷一·谕业》)比如韩愈的《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用“其(水)跃”、“其(水)趋”、“其(水)沸”、“其(人)歌”、“其(人)哭”以及草木之鸣,一气呵成,证明了“物不平则鸣”的道理,和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中的用“其”,异曲同工.

当然王安石作为一个政治家,他是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为首要,并没有刻意要让自己成为一个散文家,在他说明自己思想观点的字里行间,运用虚词也只是为了增强文字组织、表达意思的逻辑力量而已.他的《答司马谏议书》中的一段议论:“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而某不量敌之众寡”、“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中的“而”,都表承接,缜密的思维,充沛的语势,明确表示了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想让我从此不做这些事,墨守前人的所作所为,那就不是我所敢领教的了.

对于散文写作,王安石有其自己的认识和要求,那就是贯彻实用简洁的原则:“且自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且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而已.不适用,非所以为器也.不为之容,其亦若是乎?否也.然容亦未可已也,勿先之,其可也.”(《上人书》)《游褒禅山记》第三段中的议论:“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等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和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有志和力,而又不随以怠”中的“而”用来表递进,“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中的“而”用来表转折,“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中的“而”用来表并列.这里的用“而”,旨在阐发要获得成功,达到目的,实现理想,需要主观努力(“志”和“力”)和客观条件(“物”)同时具备的道理.如果客观条件成熟了,却是由于主观努力不够造成失误,那么对于别人来说,就可以因此讥笑,对于自己来说,就可以因此后悔.主观尽力了,因为客观条件的不完善、不齐备,最终不能获得预期结果,也就没有什么可以自责的了.运用虚词“而”来展现说理的恰如其分,这是对“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非“徒语人以其辞耳”(《上人书》)的最好注脚.

然而实用简洁,既成了王安石散文語言的突出特点,又成了他的散文语言不能臻于完美的局限.其《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的最后一段:“臣幸以职事归报陛下,不自知其驽下,无以称职,而敢及国家之大体者,以臣蒙陛下任使,而当归报.窃谓在位之人才不足,而无以称朝廷任使之意,而朝廷所以任使天下之士者,或非其理,而士不得尽其才,此亦臣使事之所及,而陛下之所宜先闻者也.释此不言,而毛举利害之一二,以污陛下之聪明,而终无补于世,则非臣所以事陛下惓惓之意也.伏惟陛下详思而择其中,天下幸甚!”其中的“而”,有转折(而敢及国家之大体者)、有因果(而士不得尽其才)、有递进(而陛下之所宜先闻者也),强调了他的写作原因,说理清晰得体,只是少了点抑扬顿挫的语感.

而韩愈在散文写作过程中的运用虚词,显然要比王安石的运用虚词讲究得多.《原道》:“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服:麻、丝;其居:宫、室;其食:粟米、果蔬、鱼肉.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是故以之为己,则顺而祥;以之为人,则爱而公;以之为心,则和而平;以之为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当.是故生则得其情,死则尽其常.郊焉而天神假,庙焉而人鬼飨.”文中将“其”和“之”两个用以指代的虚词交叉运用,整齐之中求变化;又在运用“而”的时候,以顺接(相连的两项在意思上有某种类似,或有密切关系,中间没有转折)为主,和“其”和“之”相呼应,构成排列的句式,错综之中见条理,潇洒自然,毫不拘泥.

由此可见,韩愈的散文对于运用虚词的讲究,追求的是“文质兼美”.例如《送董卲南游河北序》:“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和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运用的虚词有“也”、“乎哉”、“焉”、“哉”、“邪”和“矣”等,以此表现作者复杂的感情:同情、惋惜、劝告、无奈、理解和期冀等.同理,韩愈的《师说》开首:“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其中的“之乎者也”不少,就形式而言,是为了能够增强语言节奏感,读起来琅琅上口,而能够顺畅地阅读,当然也能因此理解其中的文意.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王安石的散文由于强调实用简洁,运用虚词并不像韩愈那样仔细自如,反映在有时议论说理的时候,文字缺少变化,气势有余,灵动不足.

(作者单位:上海市五爱高级中学)

游褒禅山记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游褒禅山记为例王安石散文虚词运用为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游褒禅山记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游褒禅山记阅读答案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