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黄宝华论文范文资料 与南乡子·诸将封侯探赏兼和黄宝华先生商榷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黄宝华范文 科目:专科论文 2024-01-15

《南乡子·诸将封侯探赏兼和黄宝华先生商榷》:本文是一篇关于黄宝华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不久前,我读到了据说是黄庭坚的绝命词作——《南乡子·诸将说封侯》:

南乡子

黄庭坚

重阳日,宜州城楼宴集,即席作.

诸将说封侯,短笛长歌独倚楼.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南金络头.

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

结合其生平经历、思想性格和作词的背景,我觉得这首诗有着深沉难言的人生况味,有功业未就之憾,有人事变幻之思,有自我排遣之愁.可我看了黄宝华先生在《宋词鉴赏辞典》(上海此书出版社)对此词所作的赏析,也觉得黄先生解诗合理,旁征博引,颇有见地.

黄先生其主要观点如下:

1.该词的主旨是黄山谷对自己一生经历的风雨坎坷,表达了无限深沉的感慨,对功名富贵予以鄙弃,抒发了纵酒颓放、笑傲人世的旷达之情.

2.认为上片的感情较为低沉,“诸将”一句描绘了诸将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有“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楚辞·渔父》)的意味,突出了词人耿介孤高的形象,表达的是一种“超然之情”;“万事”一句是作者佛老思想的流露,体现消极虚无的人生观,含蓄深婉表达了人生感慨.

3.认为下片的情感转为开朗达观.“催酒”一句是主张开怀痛饮,莫辜负大好秋光和杯中酒酿;“花向”一句用拟人手法,借花自嘲,簪花自娱将词人热爱生活的不服老精神跃然纸上,表现出他并不因处境的拂逆和年事的增高而消沉,而显出开朗豁达的胸襟.

从词作本身的字面意义来看,黄宝华先生的解诗是合理的.词作大意是:在重阳的宴会上,诸将谈论功名,饱含对加官进爵的渴望,而作者独自一人倚在城楼边,在短笛伴奏声中“长歌”.作者想到了这世事的起伏浮沉、荣辱得失,都已经随着那些风雨消逝,没有办法,只好作罢,不再计较,曾经的戏马台前的封赏不是如梦如幻吗?那就痛快喝酒吧,要知道酒的滋味还和去年一样好哇.重阳节头上簪花,花儿在调侃作者不知老态故作痴顽,也似乎因老人不合时宜而羞赧,是啊,老头子簪花不知道(不在意)愁啊!从这个角度来说,黄先生的观点都可以得以引申.

只是,我在反复揣摩黄庭坚这首诗的时候,仍然不免心存疑惑:

1.黄庭坚在宜州羁管期间能和诸将在重阳节宴集,能说鄙弃功名富贵吗?他“独倚楼”就能表现他是清高耿介之人吗?

2.词作上片沉郁隐晦,下片果真就明朗开阔了吗这样矛盾的心态是性格使然,是环境所迫,还是艺术创作要超越现实的要求,抑或本来就是有机统一的呢

我怀揣鄙陋,试着从本诗的写作背景、黄庭坚的生平经历和他的诗歌创作主张等角度,谈点浅见,不周之处,万请提点批评:

首先,从词作的写作背景看,黄庭坚“鄙弃功名”“清高耿介”和他的身份处境不相符.黄庭坚词作前有小序:“重阳日,宜州城楼宴集,即席作.”宋朝王暐《道山清话》记载:“山谷之在宜也,其年乙酉,即崇宁四年也.重九日,登郡城之楼,听边人相语‘今岁当鏖战取封侯’,因作小词云:‘诸将说封侯’(诸将说封侯,短笛长吹独倚楼.万事总成风雨去,休休,戏马台南金络头.催酒莫迟留,酒似今秋胜去秋.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人不羞花花自羞)云云,倚栏高歌,若不能堪者.是月三十日,果不起.范寥自言亲见之.”这个记录和小序可以相互印证,只是诗歌版本不同,且黄庭坚在宜州的亲密友人范寥是否亲见已经无从考证.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黄庭坚是重阳节城楼宴集的参和者,不是旁观者;但由于他是被羁管的对象,也不可能是组织者.宴会的组织者应该是有身份有资财之辈,诸将的地位至少都比羁管的黄庭坚高,既然黄庭坚应邀参加宴集,又怎么可能表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那份清高和超然呢如果作者在这种场合“正直,不同于流俗”,那“边人”情何以堪呢如果他真的耿介清高、真的鄙弃这些功名富贵,又怎会写完词作后“倚栏高歌,若不能堪者”(宋·王暐《道山清话》)呢

黄庭坚在日记《宜州乙酉家乘》虽未提及“诸将”身份,也没有记录当天的情绪感受.但我们可以从中发现黄庭坚到宜州后的一些日常活动和整体的精神面貌,虽然处境难堪——被朝廷除名,羁管宜州,但士人、官员和之交游过从甚密,黄庭坚也经常在节日和这些人宴会、唱和酬答,并且接受他们的馈赠,这也成了他苦闷生活的一丝慰藉,也因此产生了许多雅事佳话.这本日记也可从侧面印证黄庭坚并不排斥官场、也没有自视清高.

我想他“独倚楼”有一种更大的可能,就是边人诸将在宴集中慷慨说“封侯”,勾起了黄庭坚在政治斗争中的无限往事,触碰了他内心郁结多年、压抑不堪的痛楚,他是因怅惘落寞而独,不是他主动厌弃功名,更不可能鄙夷这些边关将领而保持所谓的清高.事实上,“封侯”是对功名的希冀,是现世的价值标准.如陆游《诉衷情》中起句便说自己“当年万里觅封侯”,封侯之事是施展政治才干的代名词,这是陆游也是黄山谷的心病.这样在下文中流露出“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的感慨才显得自然深切.

其次,知人论世,考查黄庭坚生活环境和生平经历,可谓世事沧桑、风雨飘摇.他性情开朗,才华出众,他受儒道思想影响都较深,又和苏轼过从甚密,本身就是在出世和入世的门槛上徘徊的人,他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一次次被构陷,宦海浮沉,于是常表现出在不寻常的政治*中的难言的苦衷、无可奈何的慨叹和人生思考.至于晚年尤甚,只不过时过境迁,有些事不想重提,有些话也不想诉说了,于是在诗歌中便又常宕开一笔,情势抖转,表现开解、放旷的一面,但这不能从本质上反映他内心的情感挣扎.

黄庭坚生活于北宋新旧党争异常激烈的年代,曾因党争牵累,在政治上几度浮沉.新党将他和司马光、苏轼、秦观等一大批列为“元祐党人”,蔡京等下令国史院核实《神宗实录》的记载,以“诬毁先帝”、“修实录不实”加罪黄庭坚,他先后被贬涪州、黔州等地.在黔州时期,他在《谒金门》一词中写到:“山又水,行尽吴头楚尾.兄弟灯前家万里,相看如梦寐.君似成蹊桃李,入我草堂松桂.莫厌岁寒无气味,余生今已矣!”可见作者在52岁时已经对自己的命运对远谪产生了怎样的慨叹.

黄宝华论文参考资料:

黄杂志

结论:南乡子·诸将封侯探赏兼和黄宝华先生商榷为适合不知如何写黄宝华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黄宝华的师傅是谁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