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自然之道论文范文资料 与适时适度教学自然之道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自然之道范文 科目:专科论文 2024-03-01

《适时适度教学自然之道》:这是一篇与自然之道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公元6世纪,希腊新柏拉图主义哲学家奥林匹奥德鲁斯在《反射光学》一书中,强调了自然界的“经济本性”,他认为“自然界不做任何多余的事,或者不做任何不必要的工作”.[1]英国神学家、牛津大学校长格罗斯泰斯特则认为,自然界总是以数学上最小和最优的方式运动和变化.[2]反观我们的教育,似乎总和自然背道而驰.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以后,教育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在工业思维的主导下,教育的发展呈现出学校工厂化、教学流水线化和产品标准化的态势.客观地讲,工业思维主导下的教育,促进了教育公平,提高了教育质量;但是,教育一旦追求模式化、标准化,教育过度便不可避免,因材施教必然成为空谈,个性的泯灭最终将导致人类社会整体平庸化.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成长,是培养“充分发挥作用的人、自我发展的人和自我实现的人”,换言之,教育的本质在于帮助学生追求幸福.当教育出现过度过滥现象,对学生产生的 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有关研究结果表明,教育过度人群发生严重抑郁症状的概率要比一般人群高出27%.[3]虽然该统计数据源于高等教育的样本分析,但是,我们也应对基础教育中存在的教学过度过滥现象做出反思.

一、学科立场:催生教学过度的酵母

迄今为止,在基础教育领域,我国先后实施过八次课程改革,每一次都提出“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这一目标任务.中国教科院院长田慧生指出,一开始设定课改目标的时候,只要说“减负”,减少知识量,减少知识难度,学科专家们都不反对,这是有共识的,但是真正进入到开始设计每个学科的周总课时的时候,原来举双手赞成“减负”的专家都会表示反对,他们会提出每周减一个课时,一个学期、一个学年下来就是几十个学时.每门学科的专家都站在本学科的立场上来呼吁,最终使每一次课改“减负”任务都落空.

19世纪末,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就提出一个问题: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现在已过去100多年,这个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当初斯宾塞所设计的七八类知识,也不见得就是最有价值的知识.时代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但是核心的知识究竟是哪些,我们学哪些知识就够了,很难有一个科学的定论.

当学科本位主义倾向难以消弭,当核心知识体系难以建构,教学过度现象便不可避免地产生了.

二、失德失格:教学过度过滥的本相

1.教学“失度”的原因,在于教育的“失德”.

克里希那穆提说过:“教育的目的并非制造学者、专家,寻找工作的人,而是培养完整的男男女女.”[4]也就是说,教育应该培养完整而有智慧的人.这是学校教育的“德行”所在.然而,在缺失思想引领的学校,面对社会整体压力,考试成绩几乎成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唯一要素.在追求“教育GDP”的大环境下,课堂上一味加大容量,课堂时间不够,就拼命挤占学生的课余时间.“量”和“质”似乎成了正比例关系.一些年轻教师,他们在实习期间曾经师从比较优秀的教师,对课堂教学有一定的追求;然而,当他们正式入职以后,他们发现身边同学科教师基本上都按相对固定的程序组织日常的教学,用这样的方式组织教学,所花的时间相对较少,这样,剩下来更多的时间就可以用来盯住学生,在一遍遍反复训练中去提高他们的应试成绩.而教学中那种心灵的愉悦、艺术的享受都是对有限课堂时间的浪费,学校文化、课堂文化所带给人的心灵温度,在冰冷的数字面前成为笑谈.在这样的背景下,年轻教师每天所花的时间,大多集中在研究如何快速提高分数上,而对课堂教学艺术的追求越来越成为一个美丽的泡影.这些年轻教师从开始的彷徨,慢慢地趋同于身边那些“有经验”的教师,直到有一天,他们也理所当然地认为课就是这样上的.

事实上,这种教育就是“失德”的教育,它失去了教育应有的德行.

2.教学“失度”的原因,在于教育的“失格”.

结合教材内容的课堂活动,能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审美和探究.而很多时候,教师设计活动却是为标新立异,让神圣的课堂成为追逐流行的舞台.当课堂活动脱离文本和正常的教学内容,成为课堂教学的“游离成分”,尽管师生都积极参和,而且气氛炽热,最终却只能是一出毫无意义的“闹剧”.某次全国好课堂巡回展示活动中,一位教师执教《邯郸冬至夜思家》,他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一个诸如“雷霆战舰队”的代号,课堂上小组成员表现好就加上一朵红花.但后来似乎就忘了这回事,直到下课,教师都没有进行统计或者做出说明为何这样做.此外,在“读一读”“议一议”“背一背”的基础上,教师让各组学生用富有创意的形式来展示《邯郸冬至夜思家》这首诗,各组准备之后,相继进行表演:唱歌、小品、配乐朗诵、舞蹈、素描等形式之丰富,令人目不暇接.课后,点评专家极力称赞这样的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并以一个小组将诗歌改写为优美的散文为例,反复强调这是现场生成的课堂,它激发出了学生的无穷潜能.事后,我特意去询问了那位代表小组朗读散文的学生,她的回答解开了我心中的疑团.原来,她在课堂上朗读的散文,是课前就写好的,而且是她一个人单独构思的,根本不是小组讨论的结果.此外,开课教师事先让学校停课,便于他去教室和学生进行排练.作为颇有影响的一次全国性教学活动,如此公然作秀,以此追求教学的“高性价比”,实可谓“失格”矣.这不仅是“过度”的教学,甚至还是“过失”的教学.

3.教学“失度”的原因,在于教育的“失道”.

由于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理解和体悟的层次不同,不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产生了盲从心理.他们没有真正领会新课程理念,对课程、教材、教法缺少个性化的理解,缺少深入思考,只求形式,不问实质.例如,三维目标设置机械化,教学设计多余、繁琐,将“合作学习”简单理解为“小组学习”,过度诠释,无原则拓展等等.意多必乱,在课堂教学的诸多方面,教师茫然不知所措,结果就是不问青红皂白,凡是新课程倡导的就一股脑儿搬到自己的课堂中来.以“合作学习”为例,很多教师将它等同于分组讨论,且不管有没有必要,每堂课都进行小组讨论,单就小组讨论的形式来看,往往是老师提出问题后,马上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讨论.其实从本质上说,这种做法违背了新课程理念.首先,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进行个性化的独立思考和学习探究,并能形成个性化的理解和结论.独自解决不了的问题才有必要提交小组讨论,并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解决问题,而现在则是以小组讨论代替了个体的独立思考.其次,真正的分组讨论,应该是“异质同组”,每个小组内的成员应该有好有差,也就是组内异质,而组和组同质,这样才能确保每个小组水平均等,实现同质竞争,同质竞争下的“合作学习”才有实效;而现在则是按座位的前后左右进行简单分组.可见,一味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是极不适宜的,而不合时宜的分组讨论也暴露出不少教师无法找到富有实效的途径组织教学.路径的迷失,势必造成课堂教学的“失度”.其他如滥用课件、满堂发问等莫不如此.

自然之道论文参考资料:

自然杂志发表论文

自然杂志订阅

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

自然指数期刊

自然杂志

人和自然杂志

结论:适时适度教学自然之道为关于自然之道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自然之道有哪些例子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